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摘要]21世纪,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单纯的专业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上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使之成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育观念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医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作为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重任的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单纯的专业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上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使之成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备一定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经济、法律、心理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一般基础知识和修养,以便在医学领域有着更宽广的视野和突破能力。

二是能应用人文社科知识,特别是人文精神对医疗实践及现实生活做哲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科学的认识,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发展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

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

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医学是研究人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

进入21世纪,由于高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死亡谱将发生重大变化,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彻底地转变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按照新的医学模式,病人不再是单纯的“生物人”,而是具有复杂系统的“社会人”,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医学专业技术水平,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高等医学教育要从培养只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医生,向培养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否则将很难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

二、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人文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实行针对性极强的专业教育,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狭窄。

这一情况在医学院校显得尤为严重。

我国医学生从高中阶段就开始分在理科班主攻数理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环节相对薄弱,人文素质本来就有“先天不足”的弊端。

由于在社会历史、现实人生、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导致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

不少医学生在文学艺术、文化礼仪、伦理道德等方面缺乏应具备的修养,体现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欠佳、人际交往经验不足、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更有一些医学生医德表现不佳,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只讲实惠,不讲精神,对患者缺少同情心、不负责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国医学院校也存在着诸多与现代医学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我国医学院校教授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多数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或对医学知之不多,或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不深;师资队伍通常按照“两课”的模式配备,有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系统学习,还有的教师缺少医学伦理、医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或忽略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或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均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的要求。

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必修课与选修课。

医学院校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质量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院校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点增设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进入课程体系,进入各专业教学计划,进入课堂。

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如社会学、行为学、史学等,增加与医学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哲学、行为医学、医学逻辑学等;定期举办文理交叉渗透的专业讲座,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

2.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是否具备素质优良的人文社科类教师,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因此,配备各方面的师资力量,拓展教师的视野,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和挖掘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人才,合理组建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队伍。

同时,要大力提高现有教师队伍自身的人文修养,倡导广大教师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向学生充分揭示科学活动和科学事业中的人文规律,从而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一致,互补共进。

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文素质培养的良好环境。

要有重点
地加强校园内人文景点和自然景点的建设,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于校园文化环境之中。

这样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使校园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有助于学生人文气质的培育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围绕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组织开展各种人文科学专题讲座和人文活动。

如邀请人文科学造诣较深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聘请校内在人文素质方面有研究的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有计划地组织、邀请一些先进人物到学校做有关人生理想、信念追求等方面的报告会;利用双休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明确、针对性强、范围广泛的人文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人文知识的陶冶。

4.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医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紧迫感。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生广泛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关注心理,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善与和谐。

目前,人们对医疗的需要已转向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上。

未来社会里,将有近二分之一的医学生成为社区医疗服务人员。

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学校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社区,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素质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提高社区工作能力,掌握处理社区医疗服务问题的技能,从而“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同时也进一步意识到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四、结语
高等医学院校要顺应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充分认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全面分析和掌握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彻底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军琳,郭征.浅谈高层次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西北医学教育,2003,11 (2) : 85286,941.
[2]孙英梅,岩磊.现代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6 (4):562571.
[3]高建文.浅谈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2007-1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