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1. 桃花、桃子、挂图
2.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分段指名读课文,边读边随机评价。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思考问题:王大伯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回答)
4.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的文章让人百读不厌,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

(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通读课文并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知道了王大伯是——(生齐答:剪枝人)
师:如果此时王大伯就在你面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呢?
生:王大伯,为什么您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呢?
【点评:由复习导入,既简明扼要,又自然贴切,同时还起到了过渡衔接的作用,与第一课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为下面精读品味课文的各部分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精读感悟
1. 品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我”跟你一样好奇。

(板书:满怀好奇)
师:怎么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呢?快跟“我”一起去看一看,问个究竟。

师:来到桃园,“我”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生:“我”看到王大伯正和几位叔叔在忙着剪枝。

师: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王大伯剪掉了许多枝条。

师:读出“枝条多”。

生:我读懂了王大伯剪枝时动作非常熟练。

师:读出“动作熟练”。

生:我还读懂了王大伯剪枝时的动作非常潇洒。

师:读出“动作潇洒”。

师:看着好好的枝条被剪掉,“我”非常着急和不理解。

(板书:一脸疑惑。

出示句子:“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生自由读句子,指名读)
师: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指名读,要求读出“我”着急、疑惑的语气)
(生齐读)
师: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

(出示句子:你别看这根枝条长得粗壮,其实它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

这种枝条不剪掉,到了春天就会疯长起来,把许多养分夺走)
(生自由读后,指名读)
师:这根枝条不剪行吗?
生:不行。

师:再读读,读出不剪不行的语气。

(指名读,生齐读)
师:你别看这几句话简单,这可是王大伯种桃多年的经验,也是王大伯剪枝的学问啊!(在课题中“学问”下面加圈)所以王大伯在说这番话时是“笑”着说的,你从这个“笑”字,能体会到什么?
生:王大伯觉得自己肯定不会剪错。

生:王大伯对剪枝很有信心。

生:王大伯胸有成竹。

生:王大伯说话时很自豪。

师:那老师请你读出王大伯说这话时自信的语气,同时想想如何将王大伯的笑表现出来。

(指名读,评价,生齐读)
师:王大伯剪枝的动作是那么熟练,说话时又是那么自信,真是慧眼识
“枝”,经验丰富。

师:“我”虽然了解了王大伯剪枝的原因,但“我”仍然——(板书:将信将疑)
师:你相信王大伯的话吗?为什么?
生:我相信王大伯的话,因为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生:因为王大伯家树上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所以我相信王大伯的话。

师:有没有同学怀疑王大伯的话的?说说为什么。

生:桃子是靠枝条长出来的,枝条多,长出来的桃子也就多,而现在把好好的枝条剪掉,怎么能结出桃子呢?
师:作者和我们一样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老师想请你们分角色读读。

(同桌练读,指名读)
【点评:抓住问句指导学生朗读,把朗读指导落到实处,并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感悟到王大伯“剪枝的学问”和“我”疑问的心情,寓理于读,在读中明理】
2. 品读第四自然段
师:春天到了,桃花开了,开得怎么样?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生:桃花开得非常美。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桃花很美?
(指名读相关句子)
师:作者把王大伯的桃园写得很美,想去看看吗?(出示桃花图)我们一起来看。

再读读第四自然段,肯定会读得更美。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王大伯桃园的美景。

春天到了,我们来到王大伯的桃园,会看到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盛开的桃花像朝霞一样。

生:我仿佛看到许多小蜜蜂在桃花丛中采蜜。

生:我仿佛看到桃花开得非常茂盛。

……
师: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桃花的香味。

生:我好像闻到了浓郁的花香。

师:仔细听听,还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蜜蜂“嗡嗡”的叫声。

生:我还听到了小朋友嬉戏的声音。

师:真是“蜂在花中舞,人在树下戏”啊!
师: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异香扑鼻,花香醉人。

师:可以看出你是个爱读课外书的学生。

生:春暖花开。

生:奇香满园,花团锦簇。

师:你的积累也很丰富。

我们学语文就要把书读厚,读丰满。

现在根据我们的想象一起美美地读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师:老师看出来了,你们朗读时把桃园的美“写”在了脸上。

【点评:通过“看”“闻”“听”等方法,反复研读课文的重点段,引导学生体验“我”心情的变化和桃园的美景,同时充分运用学生的想象和积累进行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把书读厚”,丰富了文本内容】
3. 品读第五自然段
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暑假一到,“我”又来到桃园,这时“我”看到了什么呢?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笔划出有关句子。

(生默读课文)
生: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

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师:想去桃园看看桃子吗?(出示桃子图)桃子长得怎么样呢?
生:桃子结得非常多。

生:桃子长得非常大。

生:桃子长得非常好看,像小朋友的脸蛋。

师:那你能说说桃子长得又大又多又好看的样子吗?(指名读,生齐读)师:看着满园又大又多的桃子,“我”的心情怎样?
生:又惊又喜。

(师板书:又惊又喜)
师:不禁想起了王大伯说的那番话,觉得还真有道理呢!(生齐读王大伯的话)
师:听了王大伯的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能说说吗?(同桌讨论)
生:没想到剪枝还有那么多学问。

师: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生:有些外表好看的东西不一定真的好。

师:我们不能被外表所迷惑。

生:有些东西去掉后,收获反而会更多。

师:“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留下“精”的去掉“粗”的。

师:这也就是“去粗取精”。

【点评: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明确课文中包含的道理,收到水到渠成、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总结巩固
1. 运用板书,感知思路
师:“我”的思想感情有几次什么样的变化?
生:“我”由原来不相信王大伯的话到后来相信王大伯的话。

生:“我”由原来满怀好奇到后来明白王大伯剪枝的原因。

生:“我”由原来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到后来明白了王大伯剪枝的学问。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因为这是作者真实的感受,真情的流露。

生:真实感人。

生:写自己看到的、心里想到的。

师:对我们学习写作文有什么启发?
生:我以后写作文也要抓住真实的情景和人物的心理变化。

生:我以后习作时也要像作者这样多观察、多思考。

2. 总结全文,感知道理
师:同学们,《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都有学问,各行各业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能人,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留心周围事物,并且善于思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点评:师生共同总结全课学习内容,并适当地探究了文本的写法,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课外延伸
1. 积累运用
课后向父母、邻居、朋友等熟悉的人复述《剪枝的学问》一课,或者从书报和网络中收集了解生活中类似于“‘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并和小朋友交流。

2. 拓展阅读
(1)推荐阅读材料《沙里淘金》。

(2)自选阅读材料,并在班级交流心得体会。

【点评:通过“积累运用”和“拓展阅读”进行“课外延伸”,学用结合】
板书设计:
26. 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总评】
纵观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王老师关注了课文的朗读,注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精心创设了学生心灵与文本内容联系的桥梁以及与作者心灵沟通的渠道,使课文所描绘的活生生的人和事及其图像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明晰起来,达到了学文“明像”、“明像”入境、“入境”悟情、“悟情”明理,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使学生感而受之,感而动之,感而染之,收到了十分理想的精读课文的教学实效。

1. 关注课文文本朗读,读出个性
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感情,在品读2、3自然段,感受到“我”疑惑的心绪时,抓住“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这一问句,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朗读训练,深入挖掘“笑”的意蕴,让学生体会到王大伯的经验丰富。

寓理于读,在读中明理。

2. 注重学生语言发展,促进积累
为了让课文所描绘的桃园美景在学生脑海中明晰起来,教者通过“看”“闻”“听”等方法,反复研读课文文本的重点段,引导学生体验“我”心理的变化和桃园的美景,同时创造性地充分运用学生的积累和想象进行拓展阅读,不但丰富了文本内容和真切感悟,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累意识。

3. 激发学生思想激情,体情悟道
“听了王大伯的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一问题巧妙地将学习感受与生活体验进行了有效链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明确课文文本中蕴含的道理,收到水到渠成、画龙点睛的效果。

这样的教学无需教师作干涩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