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卫星产业刻不容缓——2008国际卫星减灾应用技术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V
发展卫星产业刻不容缓
—2008国际卫星减灾应用技术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高杰
2008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祖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和512汶川8.0级大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

灾难使
人反思,从而让人们汲取经验教训,获得智慧和力量,这是多难兴邦的真谛。


际上,卫星通信之所以成为应急通信的核心,不仅源于技术的优越性,更源于人
们在灾难中获得的教训。

为推动我国卫星应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将行业内的先进技术以及资源
优势联合起来,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于
2008年7月18日在北京邮电大学特别组织了“2008国际卫星减灾应用技术高峰论
坛”活动,组委会希望借助本次论坛,搭建一个集预防、应急、减灾为一体的技
术应用交流平台。

为期一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业界的朋友以及权威人士前来参
加,会场气氛时而凝重,时而激昂,为推动我国卫星产业更好的发展,为构筑更
加完善的抢险救灾防范体系,大家纷纷建言献策。

论坛首先由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会长郝为民简要介绍了我国卫星通信发展的
发展状况。

据郝会长介绍,我国构成通信体系的卫星主要由通信广播卫星、遥感
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组成。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1972年—1989年属于引进阶段,
1993年—2000年是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是一个新的上升期,预计到2020年
,我国将完成应用卫星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型的转变,地面设备国产化率达80%
,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卫星应用产业体系。

在促进卫星应用综合业务发展的同时
,形成卫星通信广播和卫星导航规模化发展,开创卫星遥感业务化服务的产业局
面。

记者获悉,在2008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却面临着新的转机
:国家相应政策(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发改委、国防科工委关于促进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相应措施、卫星产业自身条件的积累(我国有充
裕的卫星资源,有一定的科研生产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应用和运营经验),再加
上国民经济发展对卫星通信有更多要求,让卫星应用成为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
不再是梦想。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应加强卫星产业的体系和顶层工作,在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我国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卫星应用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

谷歌公司谷歌地球部技术经理罗维女士郝为民发表演讲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吕子平0http://www.s ht tp://www .C A .com
会议传真欢迎投稿:@2008年第15期
政府的指导下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加
强部门之间的协调组织,从而最终实现
这样一个目标:卫星导航定位;实现规
模化;卫星通信广播;实现集约化;卫
星遥感;实现业务化一体化。

”郝为民
说。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卫通做出了
巨大贡献,在地震灾害发生的第一天卫
通就启动了应急指挥系统。

”中国卫通
总工程师吕子平说,“卫星系统在抗震
救灾中是不可或缺的,卫星系统不仅仅
指卫星通信系统,它也包含卫星广播,
还包含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

卫星导航
是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天气特征应用不同
的手段,像雷达、光学、红外线等等。

事实证明,卫星系统是抗击地面重大自
然灾害不可替代的基础设施。

”吕子平
指出,中国卫通在512地震中主要做
了四方面的工作:第一,卫星电话;第
二,V SA T 通信;第三,卫星宽带通信;
第四,航空拍摄。

据了解,我国现有的
卫星通信体系包括:卫星电视系统;中
星九号、鑫诺四号;卫星导航系统;美
国成熟的G PS 、中国北斗卫星试验系统;
卫星遥感系统;北京—3号等已具备工
作的能力,并能够提供相应服务;卫星
移动广播系统;卫通作为“亚洲之星”
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总代理,能够开
展各种综合业务。

该系统具备高速移动
中的车载终端和固定终端接收,能够提
供宽带音视频广播。

据悉,中国卫通公
司能提供多种业务如卫星通信、卫星广
播、卫星移动多媒体广播、“北斗”都为其提供了通信和信息保障。

“通过卫通的V SA T 通信系统,我们能把唐家山堰塞湖的相关信息及时传送到总理的办公室。

”吕子平说,卫星通信联络是应急管理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正因为如此,应急通信体系成为各国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在紧急情况下保持通信联络畅通,不仅是国家对重大事件反应能力的标志,而且成为当今综合国力的象征。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部主任范一大先生透露,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情报中心。

范一大指出,近几年来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8低温雨雪冰冻天气,512汶川大地震等等,建立自然灾害防控指挥中心就变得十分必要,现在国家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都已建成或在建各种应急管理系统和平台。

范一大强调遥感技术在救灾中的重要应用,遥感具有多尺度的监测能力,全天候观测能力(尤其是雷达卫星),高分辨率对地面测控的应用。

据了解,我国减灾卫星运行管理与应用系统的建设发展规划如下:第一阶段,这个系统将会初步打造一个“2+1”工程,即1个遥感加上2个光学卫星;第二阶段,这个系统将力图建立一个更加先进和完善的“4+4”工程,即雷达卫星4个,光学卫星4个。

“为了应对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我建议国家应该成立一个单独的减灾部门,并且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优势,从而建立一个由遥感、卫星通信、导航和卫星地面网络组成的联动系统,形成信息平台、决策平台及调度平台及时有效的高速运作。

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软、硬件安全监控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备灾、应急、重建工作的一体化。

”最后,在嘉宾交流的环节,众多业界人士达成共识,发展我国的卫星产业刻不容缓。

大家在充分意识到发展卫星应用产业的必要性时,也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完善多样的卫星系统,才能在突发情况下确保国家的安全,从而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为此,将卫星产业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已经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必须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抗击各种不期而至的自然灾害,这次我们用的卫星电话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想用的时候人家想断就断掉了,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只能是道义上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吸取512大地震带给我们的启示,积极行动起来千方百计提高我们抗击自然灾害的综合能
力。

”吕子平进一步强调说。


1wsc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