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服饰设计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社会的服饰设计介绍
在一千万年以前,腊玛古猿开始了向人类演化的路程, 后来人的祖先南猿从古猿中分化出来。

在南猿向现代人的演化过程中, 猿的毛化逐渐退化和消失, 人的特征日渐明显,猿的生活习性的改变使其御寒、选择栖息之地的能力降低或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人们开始用树叶草枝遮身, 后来逐渐知道“寨木茹皮以御风霜, 綯发冒首以去灵雨”, 才开始用狩猎所得的兽皮、羽毛来裹身御寒。

《礼记·王制》称:东方曰史, 披发文身;南方曰蛮, 雕题交趾;西方曰戎, 披发衣皮;北方曰狄, 衣羽穴居。

这就是人类向服饰迈出的第一步, 也是服饰最初产生的原因。

人类在从猿向人转变初期, 服饰在形式上没有什么标准,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进入仰韶文化时, 由于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纺织业开始发展。

开始进入了原始文明社会。

《易·系辞下》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开下, 盖取之‘乾坤’, 乾坤有文, 故上衣玄, 下裳黄……”此句中的“天下治”指原始社会的人与人之间活动是有秩序的进行, 因而天下治, 此时就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披着一件无任何形式的衣服,开始有了形式上的讲究。

常言道“衣食住是生活三要素”。

就“衣”而论,服装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作为“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不可等闲视之。

中华民疑素有“衣冠王国”和“礼仪之邦”的美德,我们的先民们遭过天与地、衣与礼的有机结合,喝响了一曲曲服饰的颂歌。

不同风格的衣装都与“礼”有着深刻的联系。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俗和不同宗教信仰影响下的服饰,汇成一条五彩斑斓的历史长河。

原始服饰作为人类服饰发展史的起源, 显现出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也为后世的服饰演变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造型、材料、色彩文化等方面对原始社会的服饰设计特点进行介绍。

一、原始服装的款式造型比较简单
它一般主要包括贯头式与披围式两种, 从外观视觉上给人以简洁、大方的自然效果。

在简陋的缝制设备配合下, 只是通过简单的缝制或者连接, 没有太多的细节或者面料搭配。

而服装的配件 (见图1) 一般就是采用随手拣到的石
头、贝壳或者吃野兽肉食剩下的骨头编织或者连接而成的。

图1大汶口文化的头饰与臂饰
二、“交领,右衽、系带”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服饰造型特点
据殷商时期甲骨文、金文的“衣”字为交领右衽上衣式样的象形字,而相传,占时炎帝神农氏的服饰形象十分具体:身着红色襦挎,臂膊上戴有臂精,胫(小腿)着行腾(绑腿),头上是乌羽帽,足着皮履,手执农具。

再甘肃出土的辛店期距今约5000多年的彩陶器皿上,发现的上衣下裳相连的图形,(见图2)可以初步认定:原始服饰文化的典型特点为“交领,右衽、系带”的直线构成的服装形式。

关于这种形式,在安阳出土的殷商玉人身上可以得到证明。

(见图3)该玉人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最完整的服饰造型,此种造型结构简单,易于裁剪缝制,以系带固定服装。

上衣的门襟向右偏斜,左、右衣襟穿着时相交,故称“交领右衽”这里的“衽”即门襟。

历史上曾记载原始时期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与蚩尤大战,黄帝战胜了蚩尤,蚩尤则“窜-苗于二危”,使“交领、右衽、系带”,使这种服饰文化从中原地区流传到西南等少数民族地
区,至今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基本特征仍然保持着炎黄时代服饰文化的风格。

图2甘肃辛店出土放牧纹彩陶盆图3河南安阳破城出土商代玉人正面、背面、侧面图原始社会时期“交领,右衽、系带”的服饰造型,其下装为“裳”。

在古代,裳即为“常”字。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常”为“下帮也”。

而“帮”又为“裙”之意,意为保护下体的衣服。

刘熙《释名》说:“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易·乾凿度》郑玄注:“古者田渔而食,而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独存其蔽前者。

”这蔽前蔽后的的布幅连成一体,即是下裳的起源。

这正如《仪礼•丧服》所说:“裳,内削幅,幅三。

”郑玄解释蠊:“凡三裳,前三幅,后四幅也,”即报据腰围臀部的宽度,前后件用:三幅宽的而料一幅折褥在里面,使伸缩举行而不露肌肤占代布小幅宽3尺2寸(占尺),合7幅而成,按今天尺度计量也有三四米了。

总之,上衣下裳形式是原始服饰文化中最典型的服饰特点,时至今日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仍以“衣裳”作为服装用品的总称。

三、随着“彩陶”的出现,原始服饰文化在色彩上有了不少的新内容
《虞书·益稷》中记载:“予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传说中的古代先民们观察了天地间的万物,将自然界的形态、色彩进行艺术加工并施之于服饰上,这可以看出先民们对自然美的反应和追求。

随着冕服制度的出现,原始服饰对色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饰的颜色也越来越多,当时颜料应用的是直观的有色物质。

大多是就地取材的自然颜料。

初始也许就是泥上、烟灰、树胶、油脂、动物的血或赤铁矿粉末一类。

其中赤铁矿粉涂成的红色最为普遍,这在原始文化遗址的发掘中一再出现。

20世纪20
年代在北京周口店的大约50万~ 70万年前的北京人洞穴里有红色的颜料,经过鉴定,确认为赤铁矿粉。

有的小石块画有红色的线条,其颜料就是取自当地的这种赤铁矿粉末。

这种上色是用简单的涂染方法将矿石粉碎研磨后用水调和涂在衣服上形成条纹和图案。

从现出土文物来看,距今两万年左右,原始的先民们北京山顶洞人就特别钟情于红色。

红色在原始先民们的眼中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巫术礼仪,也就是远古的图腾标志。

山顶洞人已出现了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现在所谓的装饰品,大部份的装饰品中间都穿有小孔。

穿孔的牙齿是由齿根的两侧对挖穿通齿腔而成,几乎大部分的装饰品穿孔都是红色。

在人的尸体周围撒上赤铁矿粉,如在躯干骨下放有赤铁矿粉粒和装饰品、石器等等,而大多数的装饰品和石器都染成了红色。

到新时器时代,在尸体上涂画红色的图案或是撒上红色的粉粒那更为流行,如在死者前额上涂着大片红色的颜料,有的是在葬具或是随葬品上染成红色,有些在墓地的棺椁底部涂上红色。

考古发现,有很多的小石块上面都来有很多的红色线条。

在仰韶文化时期或是早期的制陶文化中,早期的大部分彩陶在饮食器具的口沿涂上一整圈红色的带纹和弦纹纹样。

这些上色方式是用最简单的涂染方法将矿石粉碎研末后用水调和涂在器物上形成条纹或图案。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说到:原始人喜欢在用红色来装饰身体已远远不止是对鲜明强烈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是开始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色诉诸当时的远古人群不仅仅是感官的愉快,更多的是蕴含着特定的社会内容和当时人类的意识形态,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在内的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

四、在原始社会中,原始植物是最初的服装材料
这个时期,我国大江南北有众多植被,当我们的先人最初将植物的茎蔓缠绕在躯体上,形成最早的腰衣时,便是先民们利用原始的植物作为服装材料的开始。

随后的兽皮、树叶在躯体上的垂挂直至植物纤维的利用,通过原始的纺织工具纺织组成的最原始的“衣料”《淮南子。

汜沦训》中记载:“伯余之初作衣也,级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与历史上传说的皇帝令其大臣伯余制衣的故事相吻合。

麻,是一种草本植物。

在古代专指大麻。

大麻,亦
名火麻。

花雌雄异株。

雄花粉谓之勃。

雄麻谓之臬,亦称牡麻。

雌株渭之苴麻,亦称李麻、子麻、麻母。

其茎之韧皮混之可纺织成布。

雄麻质佳。

雌麻粗硬而不沽白,所织布多用于丧服。

郑州大河村曾出土有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大麻种子,浙江余姚河姆渡曾出土 6900年前的荷麻绳子,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 7000年前的陶器中,有100余件带有麻布或编织物的印痕,已经有平纹、斜纹、一纹一纱罗式绞扭织法与绕环混合编织法等,甘肃大何庄和秦魏家新石器时期墓葬发现的麻布纹痕迹,每平方厘米有经纬线各11根,秦魏家墓葬的少数人骨架上附有布纹和红色颜料的痕迹,说明葬前是穿着红布衣服的。

另外,从传说中轩辕皇帝的元妃在登封嵩山向仙女学习植桑、养蚕、堞丝和制衣的技术,并将这一新技术传给中原妇女的情况,以及考古发掘的大量事实,表明蚕丝的利用在原始社会也是十分流行的。

蚕丝在我国服饰乃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巨大。

当然,从我国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由于石、陶纺轮的形制有大
小轻重之分,纺轮大而体重者可能用于纺麻,纺轮小而轻者可能用来纺丝。

在陶器底部出现的布印痕迹,线痕粗细不同,粗的应是麻织物,细的应是丝织物,这也充分说明原始服饰材料多为麻织物和丝织物.也有裘皮材料,这些服饰文化中的服饰材料不仅是上层社会主要的服装材料,而且也是嫁婴“纳征”的主要礼品,《古史考》记载:“伏羲氏,制嫁婴以俪皮束吊为礼”汉代的《仪礼・上冠礼》中也注目:“主人明宾,束帛俪皮。

”俪皮,即高档的裘皮,直至今日丝绸裘皮仍是馈赠亲友的高雅礼品.
“垂衣裳而天卜治。

”原始先民们穿着有一定限度的宽大长服 , 是人类进
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翻开中国服饰历史的书册,幅幅绚丽的画面无不闪烁着原始服饰文化的光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先端的炎黄服饰文化,在儿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汲取兄弟民族服饰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最具权威的、最具东方民族服饰文化特点的炎黄服饰文化圈。

炎黄服饰文化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传统服饰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在中国服饰史中占名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世界服饰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结束语
服饰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多姿多彩的中国古代服饰表现的是一种艺术,反映的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犹如一列在历史轨道上长期奔驰的列车,装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人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果实,展示给世人。

中国古代服饰有其独具的风格和特色,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服饰本身的意义。

五千年服饰文化的历史,既是中华物质文化的创造发明史,又是对中国精神文化物化的体现史。

这些特殊的历史文化推崇的是天地与人类的和谐共存,突出的是礼与仪等序的意识和观念,是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等多方面文化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它以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形式地表现出来,汇成服饰文化的百花园,花开世代,流芳永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