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大道之行也》教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大道之行也》
教与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与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与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某某”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某某社会”这个问题。

教与学方法
1.朗读法。

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

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

对于与《桃花源
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

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X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

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

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

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某某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
谋闭而不兴……是谓某某。

”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是谓某某”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X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X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某某”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某某”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某某”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某某”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某某”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某某”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某某”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

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某某”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给下面这段文字加标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某某。

2.下面是一段不规X的译文,请学生读后评价,并说出简洁正确的译法。

大道推行的时候,天下是大家的天下,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负责工作,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所以人不单单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不单单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让老人有人养老送终,让年轻人得到重用,让年幼的孩子能快快长大,让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的人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让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人人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所以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叫理想社会。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来社会。

或者以“我在公元3000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八、板书设计
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论:某某社会
九、学后记:
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