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水稻生产“四改”工程三年攻坚计划的意见-宿发[2010]22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水稻生产“四改”工程三年攻坚
计划的意见
正文:
---------------------------------------------------------------------------------------------------------------------------------------------------- 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水稻生产“四改”工程三年攻坚计划的意见
(宿发〔2010〕22号2010年11月18日)
为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现就水稻生产“四改”工作(即:籼稻改粳稻、旱田改水田、直播改栽插、手栽改机插)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
以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水稻生产的茬口安排和品种布局,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稻高产技术普及和生产方式转变,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三年内(2011年至2013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40万亩,品种布局实现100%粳稻化并全面取消直播稻,水稻栽插和收脱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一)籼稻改粳稻。
充分发挥粳稻品质优、产量高、出米率高和价格高等比较优势,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推进全市30个重点乡镇“籼改粳”步伐,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生产技术指导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种植粳稻,提高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2012年全市每年实施“籼改粳”50万亩,2013年实施25万亩,全市实现“粳稻化”。
(二)旱田改水田。
对低洼易涝地、低坡旱田和灌区末稍等区域,加大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压缩旱田种植面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2011年至2013年全市每年分别
实施“旱改水”11.6万亩、10.2万亩、8.2万亩,全市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达到50%以上。
(三)直播改栽插。
直播稻存在气候条件影响大、生产风险大、生态不友好等明显缺陷。
各地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技术服务和宣传引导,进一步控压直播稻种植面积。
2011年、2012年全市每年直播稻在现有基础上压减40%以上,2013年压减20%,全面取消直播稻。
(四)手栽改机插。
加大水稻插秧机推广力度,增加购机补贴,积极培育、扶持机插稻生产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机插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强化机插稻高产精确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调动农民积极性。
2011年全市推广水稻机插秧150万亩,2012年水稻机插率达到60%,2013年水稻机插率达到80%以上,全市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二、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按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的思路,围绕生产环节,推广服务方式转变,提高“四改”为核心的水稻高产技术应用普及率。
(一)加强粳稻新品种(组合)选育与引进,提升农作物主体品种覆盖率。
以宿迁农科院为依托,成立育种攻关协作组,引进粳稻品种资源,力争到2015年前选育出国标二级米以上、抗条纹叶枯病、抗黑条矮缩病品种(组合)1-2个。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突出主推品种,优化品种布局,提高良种覆盖率。
2011年水稻以徐稻4号、5号,武运粳21号为主体,搭配种植华粳5号、泗稻12、连稻7号等品种。
大力推进水稻品种区域化、规模化布局,每个乡镇尽量选择一个品种,连片种植。
(二)全面推广水稻优质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
积极开展粳稻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研究,制订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全程实施精确定量播种、肥水运筹和病虫草害防控。
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水利、农机等多部门参与,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实施联合体科技攻关,在机插秧的育秧、栽插以及秸秆全量还田等栽培技术上取得突破。
提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以“控氮、稳磷、增钾”为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技术培训,建立完善的施肥指标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农民科学用肥水平。
2011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0万亩以上。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培育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率。
2011年,每县(区)建设万亩以上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综合防治示范区2个,每个乡镇新增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1个,全市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以上。
(三)提升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比重,加快水稻产业化进程。
按照“四统一订单”(即:统一区域布局、统一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订单种植)的模式,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2011年,每个县区新增2个3000亩以上水稻适度规模经营示范片,每个乡镇新增1个500亩以上的水稻适度规模经营示范点,全市新增水稻适度规模化经营面积10万亩以上。
大力培育和扶持优质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加工企业加强技改,更新设备,研究改进稻谷
干燥温度、速率、出糙、精加工、抛光、色选、分级包装等工艺水平,完善贮藏设施,建成由原粮到分级小包装流水生产线,不断提高优质米精深加工工艺。
(四)加快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
加大机插稻的育秧、栽插等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以及技术服务力度,培养乡(镇)农机员、农技人员、农机大户、种田大户等一大批技术骨干、技术人员和机插秧示范户。
推进水稻机插秧技术普及,全面推进水稻机插秧推广进程。
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引导农机专业户建立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促进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规范化方向发展。
通过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从育秧、机插、大田管理、收获乃至烘干、加工等后续生产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路子。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四改”是一项促进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生活质量的公益性社会事业,也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必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一)实施“籼改粳”统一供种专项补贴。
良种补贴是引导调整作物品种布局的最有效措施。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水稻良种补贴标准每亩10元。
2011年计划“籼改粳”面积50万亩,其中市财政从高效农业投入中安排补贴30%,县(区)财政补贴70%,主要用于30个重点乡镇农户购买粳稻种子补贴。
2012年按照100万亩补贴面积安排。
(二)加大水稻机插秧投入。
各地要围绕机插秧推广目标要求,继续实施栽插机械购置补贴,重点补贴高速插秧机,并建立健全分级承担的财政配套保障机制。
各级财政要安排培训、推广工作经费,对农机合作组织给予扶持,对率先实现水稻机插秧目标县(区)、整乡推进先进乡镇、机插秧优秀服务组织(或农机大户)给予奖励。
(三)加大“旱改水”专项资金投入。
各县(区)要加大“旱改水”投入力度,加快“旱改水”区域的水利基础配套设施修缮和建设。
国土、水利、农开、财政等部门要努力向上争取灌区改造、一般土地治理及高标准农田、标准化良田建设项目资金和土地复垦专项项目资金,加强项目资源整合,连片开发,整体推进。
(四)加大对粳稻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机插秧)技术研究、示范推广补贴以及技术培训、高产创建的奖励扶持。
市、县(区)每年在科技专项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量的项目资金支持水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机插秧)技术研究、示范推广。
在年度农业专项资金中切块安排“四改”技术培训、高产创建和奖励专项经费。
同时,各地要加强项目集聚,将中央标准良田工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省农业三新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防治和市科技推广等农业项目资金适当向“四改”地区倾斜,更好地发挥项目资金对提高水稻生产水平的作用。
四、强化组织领导
各地要把推进“四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强力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农委、水利、农开、农机、监察、统计、财政、科技、粮食、供销、气象、农科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四改”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四改”工程。
各县(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县(区)长和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作为具体责任人,切实抓好“四改”工作。
(二)层层落实任务。
各地要根据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目标,进一步细化任务分解,将各项指标量化到具体乡镇、村组和田块。
各县(区)在2010年至2012年的每年11月底前,要将各地“四改”工作计划上报到市“四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广泛宣传引导。
各有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粳稻生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基层干群充分认识做好“四改”工作的重要意义。
要结合粮食高产增效创建、规模化经营推进、主推品种技术培训进行教育,增强大家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保证“四改”工作顺利开展。
(四)强化目标考核。
从2011年起,市委、市政府将“四改”工作列入对县区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分值不低于5分。
市“四改”工作领导小组要坚持每季度检查、半年考核,抽查到具体田块,确保取得实效。
对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年终给予表彰和奖励;没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在年度目标考核中扣除相应分值,并对主要和具体责任人予以通报;对任务完成差距较大的地区和单位,必要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附件略)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