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粮饷府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粮饷府街
关帝庙街再往南,就是粮饷府街,听名字就会想到这是清朝绥远城驻防官兵领粮饷的地方,可以说是当时的财政厅。

“八旗子弟兵,健锐此居营。

聚处无他诱,勤操自致精”,乾隆帝以这首诗称赞八旗子弟平日里训练的艰苦。

在古代,粮食就相当于金银珠宝,要想仗打得好,士兵的肚子一定要吃饱。

作为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平时除了打仗,人家也是要拿“工资”的!古代发给官兵的工资就叫做“粮饷”,意思是口粮和钱。

发钱就要有个固定地点,便于政府管理。

在绥远城,这个发钱的机构就叫做“粮饷府”。

绥远城厅理事同知衙门:俗称粮饷府,为旗人发放钱粮之地。

八旗兵驻防初期,该衙门1737年修建,初为绥远城将军所辖,后隶于山西归绥道道员。

据《归化城厅志》记载和《绥远旗志》载图所示,该衙门位于绥远城东南方,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为三进院。

大门前有影壁,大门与影壁之间围以鹿角栅,并设东西辕门。

大门前有八字墙。

大门三楹,门内之西侧为土地祠,东侧为轿夫所。

大门后后为三楹的仪门。

进仪门后为大堂院(前院),院内建有大堂五楹,中间高大者,为粮饷同知处理一般公务和接待来客的场所,其中西一楹为西库,东一楹为东库,东耳房为库科,西耳房为粮科;东厢房为户科,西厢房为礼科。

前院西侧还建有班房。

大堂院后为中院,此为同知处理机要事务的场所;院内建有三间堂屋。

有东西厢房各三间。

中院后为后院,此为理事同知的宅院,建有五楹的寝屋,并有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寝屋两旁砌有隔墙,以辟出池地种植花草。

同知衙署的前院、中院和后院四周,环以围墙,以保安全。

前院和中院之间有一隔断墙,东西直达围墙,将大院一分为二。

全院有三处值班房。

该衙门的规模在绥远城仅次于将军衙署。

看看这文献记载,粮饷府官名叫“绥远城厅理事同知衙门”,规模宏大,仅次于将军衙署。

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制度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

八旗人的后代称八旗子弟,又称旗人。

呼和浩特驻防八旗兵的历史来源已久,自乾隆二年(1737年),驻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将军1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副统领1人,管辖归化城土默特左翼、右翼两旗,共设官弁174人,兵丁3308人。

要管这么多的官兵的“工资”,粮饷府的地位很高。

绥远城将军兵丁均来自清代右卫八旗,那么当时右卫八旗驻防城官兵拿多少俸禄,有多少位右卫将军?
清代的右卫将军官秩为正一品,始设于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止于乾隆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历时45年,共有8位将军莅任。

清代的右卫将军驻防将军的职责包括整饬武备和教养兵丁两个方面。

当时担任此将军的有正红旗满洲人希福,后因被革职,正白旗满洲人费扬古接任其为右卫将军,并兼归化城将军事务,因病被免职,正蓝旗满洲人费扬固,镶黄旗满洲人颜寿,镶红旗满洲人乌礼布,正黄旗满洲人申慕德,旗籍不详岱林布和旺昌都担任过此职务。

由于清朝以武功夺天下,故规定驻防旗人不许从事当兵以外的一切劳动,"当兵食粮"就成为八旗将士养家度日的唯一出路。

清代钱贵物贱,一般来讲,一人披甲为伍,足以维持一家五口之全年费用,并有相当之生活水准。

右卫驻防旗人的俸禄,包括银、米两项,每人依等级与兵种的不同有多寡之别,而绝无满洲兵、蒙古兵和汉军之分,因三者在权利与义务上基本是平等的。

就1732年右卫防八旗将士的俸禄来看,当时驻防将军1员,每年的俸银为185两,每年的俸米为40口,内粳米2口,粟米38口。

粳米每口约支一半本色(将米粮直接发放),为一斗二升五合;一半折色(将米粮折价发银),为一斗二升五合,每斗折银一钱四分七厘。

粟米计口多寡,月支一半本色,一半折色,每斗折银一钱五厘。

副都统共2员,每员每年俸银为130两;每员每年俸米为30口,内粳米2口,粟米28口。

粳米每口月支一半本色,为一斗二升五合;一半折色,为一斗二升五合,每斗折银一钱四分七厘。

粟米计口多寡,月支一半本色,一半折色,每斗折银一钱五厘。

当时右卫八旗驻防城有佐领共64员,每员每年俸银为105两;每员每年俸米为20 口,内粳米2口,粟米18口。

防御共64员,每员每年俸银为80两;每员每年俸米为14口,内粳米2口,粟米12口。

骁骑校共64员,每员每年俸银为60两;每员每年俸米为12口,内粳米2口,粟米10口。

将军笔帖式共4员,每员每年俸银为28两;每员每年俸米为12口,内粳米2口,粟米10口。

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1员,每年俸银160两;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4员,每员每年俸银110两;拖沙喇哈番(云骑尉)11员,每员每年俸银85两。

以上是职各员,每年俸米14口,内粳米2口,粟米12口。

领催兵共272名,前锋兵共200名,每名月支饷银4两;马兵共3032名,每名月支饷银3两。

以上领催、前锋、马兵每名月支粟米10口,一半本色,一半折色,每斗折银一钱五厘。

随兵共11名,每名月支饷银1两;每名月支粟米3口3分,一半本色,一半折色,每斗折银一钱五厘。

铁匠112名,每名月支饷银2两;每名月支粟米8口,一半本色,一半折色,每斗折银一钱五厘。

除此之外,清制国家对八旗和绿营例有额定之马干银。

所谓马干,就是供给喂养马匹所需之马料草束之通称。

后因各种原因,各级将士的马匹实际数量都有所减少,但仍按原定数额领取马干,其多余之银两则用作生活消费之补贴,古时称"人吃马",此为驻防将士的一项重要固定收入。

清代的八旗兵,除当兵食粮外,不从事其他生产活动,故八旗驻防城绥远城是一消费性城市,建立伊始就成为商贾云集的中心。

后来的八旗子弟也没能像乾隆诗中描写得那样艰苦训练,由于八旗子弟只要做官,就可领一份粮饷,不少八旗子弟还是“世官制”,清朝后期,八旗子弟子弟众多,再加上上层贪污,普通旗人拿到的粮饷十分有限,旗人也不被允许经商,就滋生了众多游手好闲的人,导致本来是保家卫国代名词的八旗子弟,最后变成了倚仗祖上有功于国而自己游手好闲,纨绔子弟的代名词,让人不禁唏嘘感叹。

一条千米长左右的小小“粮饷府街”,在如今钢筋水泥、摩天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呼和浩特,已经成为一条再普通不过的
小街巷。

但它的名字得以保留至今,却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回望历史,多少人物和故事已经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走在粮饷府街,想象着200多年来这条街上发生的事,如果古迹还在,这条街应该成为现在人打卡之地。

徒留路牌上“粮饷府街”的名字,似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