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磨房河水库库区植被恢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江县磨房河水库库区植被恢复研究
李江
【摘要】以元江县磨房河水库库区植被恢复为对象,分析了库区植被恢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通过划定自然保护区、实施工程造林及搬迁库区人口等措施,库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89.2%,森林土壤的涵水能力大大加强,库区泥沙淤积明显减少,取得一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针对当前库区植被恢复所面临的投资大、见效慢、经济与生态不相协调、造林树种单一等问题,提出今后应加强库区综合开发工作,重视乡土树种的利用,大力推广造林新技术,以促进库区植被恢复的有效开展.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0(041)004
【总页数】3页(P360-362)
【关键词】库区;植被;恢复;元江
【作者】李江
【作者单位】元江县林业局科技站,云南元江,653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4
库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库内泥沙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年限等重要功能。
云南省元江县现有大型水库、坝塘200多座,大部分水库、坝塘径流区因人为因素植被破坏严重,危及水库安全。
本文以元江县磨房河水库径流区植被恢复
为对象,探究库区植被恢复的重要性和主要措施,为有效开展库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基本概况
磨房河水库地处元江县西北面,位于东峨乡、羊岔街乡与墨江县碧溪乡交界处,距元江县城65 km,于1982年9月开工,1983年5月竣工,总面积3259.7 ha。
库区最高海拔2400.8 m,最低海拔2000.0 m,平均2160.0 m;属北亚热带气
候类型,年均温14.4℃,最热月均温18.3℃,最冷月均温8.0℃,极端最高温27.7℃,极端最低温-2.4℃,≥10℃年均活动积温5294.9℃。
年均降雨量1721.3 mm,年均相对湿度76%,平均风速2.2~5.9 m/s,最大风速达24.4 m /s。
库区气候冷凉,冬、春季下霜且常降雪[1]。
受山丘气候和原始森林的影响,库区植被整体上属温凉性阔叶林,以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乔木树种有壳斗科栲属的疏齿栲、腾冲栲、小果栲,栎属的栽斗石栋,山茶科的赫德木,木兰科的泡黄心、铁黄心等,林下灌木多为岗柃、山矾、小杜鹃,草质类多为黄姜和莎草科植物,林内阴湿,树干多生有苔藓。
2 磨房河水库库区植被恢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作为库区植被主体的森林,通过林冠、树干、枝叶及其他植物层的层层截留(约为全部降水的15%~40%),缓解了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减少了土壤流失;森
林植被有大量凋落物,林木的根系及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不仅大大增强了森林土壤的涵水能力(约为全部降水的50%~80%),而且使得落到地面的水分能迅速渗
入并被贮存起来。
2.2 抑制洪峰,消除险情
在特大暴雨来袭时,森林能有效抑制洪峰,消除险情。
1975年河南驻马店地区的洪汝河、唐白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3 d内降水量达800~1000 mm,导致板桥、
石漫滩水库大坝决口,损失惨重,而薄山、东风水库却经受住洪峰的冲击,安然无恙。
事后调查证实,水库遇险与水库上游森林植被状况密切相关,被毁的两座水库周围森林覆盖率仅20%,而后两座水库上游及库区周围森林覆盖率高达90%。
从平日表现来看,前两座水库的水长年处于混浊状态,下雨时泥沙俱下,每年淤积沙土厚达30~40 cm,库容骤减;而后两座水库的水长年清澈,每年淤积沙土仅厚
1.3 cm,下雨时水入库的时间和速度均低于前者。
2.3 修复被破坏的植被
元江县水利工程大多修建在少数民族村寨及人口密集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生产方式落后,有的甚至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因此造成这一地区植被退化严重。
特别是磨房河水库库区,建库时森林植被覆盖率仅为9.4%,且大部分分布在沟谷溪边和水库的上游,以灌木林、稀树灌草丛为主,林相零乱残存。
库区森林植被退化,不仅限制了植被的直接开发利用,而且生态和社会效益极低,一旦遭遇特大暴雨则危及水库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 磨房河水库库区植被恢复的主要措施
3.1 划定自然保护区
为了加强库区水源、森林资源的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发挥森林蓄水保土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库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989年元江县政府把磨房河水库库区确立为自然保护区,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暂行条例。
县林业局在保护区内设立造林管理所,派驻森林警察全权负责库区森林保护,同时设置4名巡山护林员协助森林警察搞好保护工作。
自建立保护区以来,共立界桩30个,宣传碑1个,散发宣传材料500多份,查处各种违法案件20起,罚款4000元[2]。
这些措施对增强库区植被的自然恢复能力、改善库区生态和社会效益均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3.2 实施工程造林
为了尽快恢复库区森林植被,元江县林业局把库区造林绿化作为全县造林重点工作来抓,每年均派出由主管营林的副局长、2名技术骨干以及4名森林警察组成的造林技术承包小组,深入库区全面督导造林工作,有力地保证了造林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改进造林用工制,组建造林专业队。
自1988年以来,元江县林业局每年均组织300多人的造林专业队在库区造林季节前进行统一培训,由工程技术员担任教师办班授课,切实提高专业队的造林技术。
培训结束后,由县林业局造林技术承包小组给造林专业队分配造林任务,并深入造林地督促检查造林质量。
1988~2000年共完成工程造林面积2254.0 ha,其中1988年完成34.5 ha,1990年完成533.3 ha,1993年完成506.7 ha,1995年完成276.0 ha,1998年完成674.3 ha,2000年完成161.9 ha。
3.3 搬迁库区人口
水库建成后,为了减少人为的干预和破坏,尽快恢复库区植被,元江县政府以“开发区热”为契机,将库区的5个村子约150户800人搬迁至东峨乡,使库区封山育林得到顺利实施,加快了植被恢复的进程。
4 磨房河水库库区植被恢复后的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分析
实施上述植被恢复措施后,磨房河水库库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84年的9.4%提高到2002年的98.6%,提高了89.2%;库区森林土壤的涵水能力大大增强,森林动植物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库区生态条件逐步改善。
同时,库区不同植被类型的枯枝落叶明显增多,其厚度比1988年以前平均增加9.38cm,土壤含水量也显著增加,目前磨房河水库的蓄水量已达到1440万m3的设计要求。
此外,库区森林植被及林下枯枝落叶的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减少了库内泥沙淤积。
据测算,2002年库区径流水的泥沙含量已降至每立方米
0.0008%[3]。
4.2 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上述工程造林措施,库区造林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已有部分郁闭。
由于造林成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成为元江县造林工作的典型,树立了林业部门在干部群众中的形象,提高了林业部门的社会地位。
同时,库区植被恢复后,为建立磨房河、街子河国家级森林公园奠定了基础,目前已有部分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此外,库区植被恢复也为动植物生长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库区动植物种类有所增加,物种保护工作得以加强。
5 磨房河水库库区植被恢复存在的问题
5.1 投资大,见效慢
经过建库后的封山育林,库区原有的矮林植被已有部分演替成暖性阔叶林、稀树灌草丛和草山,树种明显增加。
同时,实施人工造林后,部分荒山、荒地已被云南松和华山松人工林所取代。
可见,通过人工造林等措施恢复库区植被是有可能的,但其恢复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要想恢复到破坏前的水平,无疑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4]。
5.2 经济与生态不相协调
为了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很多农民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严重破坏了库区的生态环境,导致经济与生态不相协调,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3 造林树种单一
通过调查发现,库区近年来造林树种均为松山林,树种单一,造林后所形成的纯针叶林病虫害发生率高,已有部分华山松幼林遭受绵蚧为害,同时其生态效益不如阔叶林,土壤含水量和腐殖层厚度均低于同一时期重建的阔叶林,在生长量方面也不及松山松旱东瓜混交林。
5.4 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能力差异较大
由于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受到人类干预的程度各异,导致其群落组成
结构及自然恢复能力存在差异。
一般说来,只要采取封山育林、有效控制人类干预等措施,灌木林的植被就可以在20~50年的时间内得以重建。
而稀树灌草丛、荒山、荒地的恢复能力极差,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因此,对于这类植被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以外,还必须通过人工造林缩短其重建时间。
6 发展对策
6.1 加强库区综合开发工作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利用库区有山有水、风景宜人、夏季气候凉爽等特点,把库区建设成为一个集吃、玩、游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度假。
同时,依托库区水面发展渔业生产,通过各种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在保护库区水环境的同时,提高库区经济效益。
此外,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强化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引资等形式在库区开办水果基地、花卉基地,进一步拓展库区的收入来源。
6.2 重视乡土树种的利用
实践证明,引种外来树种在磨房河水库库区植被恢复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对于那些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且能够很好地适应库区环境的乡土树种,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今后,在库区人工造林工作中,应重视乡土树种的利用,遵循“针阔并重”的原则,多造一些混交林,充分挖掘植被的利用潜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6.3 大力推广造林新技术
库区植被恢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做到合理规划、设计与施工,注重造林后的检查验收及管护,改变过去粗放的造林方式,做到速度、效益并重,提高造林质量。
同时,重视造林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如在育苗移栽时推广使用ABT生根粉,为库区营造林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5]。
参考文献:
[1]宋志华.元江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1-2.
[2]吕树英.元江县森林资源调查报告[R].大理: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大理分院,1997:10-11.
[3]元江县土壤普查办,玉溪市土壤普查办.元江县土壤[Z].元江:元江县土壤肥料工作站,1984:34.
[4]薛建辉.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13.
[5]聂斯切洛夫.森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