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1.2022年冬奥会举行期间,小明同学到北京参加奥运盛事,除了登长城、看故宫,他还可以参观的我国原始居民生活遗址有()
A.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丁村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元谋人遗址
D.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2.文物、遗址、遗迹是研究古人类活动的重要证据。
距今约6000年,创造了下图文明的居民生活在()
A.长江流域
B.淮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神话传说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农耕文明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4.山西简称“晋”,据《史记·晋世家》记载:“约周成王十年,成王与其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封叔虞于唐地,唐叔虞死后,儿子姬燮继位后,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
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晋”的由来得益于()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三家分晋
D.长平之战
5.“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材料说明诸侯应承担的义务是()
A.定期朝觐天子
B.进献贡物
C.服从周王调兵
D.定期服役
6.1986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包括金杖、青铜树和众多的青铜人像,其中的青铜面具独具宗教特征和地域特色。
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见证了这一地区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这说明了()
A.中华民族起源多元一体的特征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C.四川青铜工艺水平居全国首位
D.中华民族已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
7.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
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
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周王室势力强大,对诸侯国有绝对控制力
B.王室衰微,诸侯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地位
C.鲁国国君不懂礼数,不知道朝拜周天子
D.鲁国和晋国是好朋友,交往频繁
8.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役。
下面所列举的战役中,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有()
①长平之战②牧野之战③阪泉之战④桂陵之战⑤马陵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①②④⑤
9.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
10.谈治国理政中名言:“法令行则国治”“奉法者强则国强”等闻名遐迩,和这一言论相关的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
D.墨子
11.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
A.A
B.B
C.C
D.D
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
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B.焚书坑儒
C.修筑长城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七1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
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卿大夫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4.七年级赵一同学为参加历史话题研讨准备了如下相关资料,据此判断他研讨的话题是()
●秦始皇后期以及秦二世对百姓横征暴敛,徭役沉重。
●秦末时期,统治者大兴宫殿等重要的工程设施。
●秦军向贵州、两广地区的百越政权……用兵。
A.秦朝巩固统治的举措
B.秦朝顺应历史潮流
C.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
D.秦朝大肆开疆拓土
15.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这是象征历史上的“楚汉之争”。
这场战争的对阵双方是()
A.商封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共18分)
16.(本题18分)释读地图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它能帮我们发展历史时空观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诸侯国建立与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什么?(4分)
(2)对比图二、三形势图,概括从图二到图三发生的变化。
(4分)
(3)根据图四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8分)
秦朝都城秦管理地方的制度
秦朝疆域四至:东至东海,西到__________,北至___________,南达南海
(4)根据上图提示,概括从图一到图四历史发展的趋势。
(2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34分)
17.(本题14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宛如汇纳百川的大海奔流不息,一片片甲骨文,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文明瑰宝闪烁其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起止时间开国君主都城亡国君主
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①阳城夏桀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②亳→③商纣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④周幽王
材料二:19世纪末,在商朝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发现了被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材料三:
图一图二
(1)根据材料一,请你完成表格,写出序号所指代的内容。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被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名称及其被发现的历史意义。
(4分)
(3)材料三中图片所示的青铜器是哪个时期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青铜工艺的特点。
(4分)
(4)综上所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2分)
七年级历史试题第4页(共6页)
18.(本题20分)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来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逐渐提升。
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摘编自《中国通史》材料二: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时
期。
铁制农具和牛拉犁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
业革命。
——费正清材料三:
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
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
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原始居民。
(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时期”是指哪一时期?结合所学说明“铁制农具和牛拉犁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和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归纳二者的共同作用。
(6分)
(4)综上所述,总结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4分)
四、探究题(共18分)
19.(本题18分)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
的道路。
七年级某班同学以“中国古代智慧之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云游景点——体会人民智慧】
(1)第一组同学借助网络云游了解了以下景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下列旅游景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4分)
都江堰秦始皇陵兵马俑
任务二【阅读史料——感悟政治智慧】
(2)第二组同学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作了以下笔记。
请你分别写出两种制度的名称,并对比其异同。
(6分)
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
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行政定式,确定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任务三【搜集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3)第三组同学观看纪录片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并搜集到以下思想家名言。
请你任选三句名言,以“百家争
鸣·启迪智慧”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8分)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评估试题(卷)
七年级历史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C B C A B C D C A D D 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共18分)
16.(1)分封制(2分)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围着土,扩大统治范围。
(2分)(2)晋国分成了韩、赵、魏三国;战国时中原受到匈奴南下的侵扰,春秋时没有;战国时各国纷纷修建长城,春秋时期没有;战国时期有许多大规模的战役,如长平之战,马陵之战
等;战国时诸侯国比春秋时的少。
(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得4分)
(3)咸阳(2分)郡县制(2分)陇西(2分)长城
(4)由分裂走向统一;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分)
三、17.
(1)①禹;②汤;③殷;④镐京
(2)名称:甲骨文。
意义:其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朝;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能够制造出大型器物;工艺复杂,多人协同合作完成。
(4)积极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尽自己的力量保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18.(1)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最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最早种植栗的是半坡原始居民。
(2)时期:春秋时期。
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
秦朝: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作用:都促进了经济发展;都增强了国力;都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4)因素:生产工具的革新;勇于改革;统治者的重视;政策的支持;等等
四、探究题。
19.(1)都江堰:战国后期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的陵墓,位于陕西西安临潼东边的骊山北麓,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气势;反映了秦朝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工匠们精益求精的精神;生动展示了秦朝的社会风貌和古代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
(2)材料一,分封制;材料二,郡县制。
相同点:都是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维护了社会秩序;等等
不同点:分封制的依据是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郡县制下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分封制下的诸侯世袭,后期势力强大,导致国家分裂,郡县制下的长官受皇权制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分封制的最高统治者是天子,郡县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分封制是西周周武王确立的,郡县制是秦朝秦始皇时开始实行的;等等。
(3)示例:
百家争鸣・启迪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给人以思想启迪。
春秋后期的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告诉人们应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春秋后期的孔子主张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深远影响;孟子主张为政以德徳,以民为本,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对今天的以德治国有很好地借鉴作用;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正义的战争,提倡节俭,对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有借鉴意义;韩非主张以
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有利于今天的法治建设。
综上所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和今天的为人处世、治理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题18分)释读地图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它能帮我们发展历史时空观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诸侯国建立与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什么?(4分)
(2)对比图二、三形势图,概括从图二到图三发生的变化。
(4分)
(3)根据图四信息,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8分)
秦朝都城秦管理地方的制度
秦朝疆域四至:东至东海,西到__________,北至___________,南达南海
(4)根据上图提示,概括从图一到图四历史发展的趋势。
(2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34分)
17.(本题14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宛如汇纳百川的大海奔流不息,一片片甲骨文,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文明瑰宝闪烁其间。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起止时间开国君主都城亡国君主
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①阳城夏桀
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②亳→③商纣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周武王④周幽王
材料二:19世纪末,在商朝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发现了被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其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材料三:
图一图二
(1)根据材料一,请你完成表格,写出序号所指代的内容。
(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被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的名称及其被发现的历史意义。
(4分)
(3)材料三中图片所示的青铜器是哪个时期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青铜工艺的特点。
(4分)
(4)综上所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2分)
18.(本题20分)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稻作和粟作农业在我国南北方逐渐推广,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来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逐渐提升。
同时,家畜的饲养也开始出现。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时
期。
铁制农具和牛拉犁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
——费正清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原始居民。
(4分)
(2)材料二中提到的“时期”是指哪一时期?结合所学说明“铁制农具和牛拉犁给中国带来了一场农业革命”。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商鞅变法和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并归纳二者的共同作用。
(6分)
(4)综上所述,总结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4分)
四、探究题(共18分)
19.(本题18分)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智慧的光芒熠熠生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七年级某班同学以“中国古代智慧之光”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云游景点——体会人民智慧】
(1)第一组同学借助网络云游了解了以下景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下列旅游景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4分)
都江堰秦始皇陵兵马俑
任务二【阅读史料——感悟政治智慧】
(2)第二组同学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作了以下笔记。
请你分别写出两种制度的名称,并对比其异同。
(6分)
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摘编自《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秦“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王朝政区范围的确定,为后来中华帝国版图的主体部分确定了一个大模样。
这种地方行政管理方式,也为后来两千年行政定式,确定了基本格局。
——摘编自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任务三【搜集名言——汲取思想智慧】
(3)第三组同学观看纪录片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并搜集到以下思想家名言。
请你任选三句名言,以“百家争鸣·启迪智慧”为题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
(8分)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韩非:“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