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指导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指导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指导一、考试说明1、考试题型:(1)填空题,分值大约占18%。

(2)单选题,分值大约占10%。

(3)多选题,分值大约占20%。

(4)判断并改正,分值大于占10%。

(5)名词解释,分值大约占12%。

(6)简答题,分值大约占30%。

2、考试形式:闭卷,时限120分钟。

二、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导论重点掌握;1、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2、奴隶制国家财政收支项目3、封建制国家财政的特点一般掌握1、财政是如何产生的2、日常生活中的财政现象3、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一般情况4、财政学说的发展历史5、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的产生预发展第二章财政的概念与职能重点掌握;1、财政分配的对象,从财政分配的实际内容看,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

2、财政概念3、财政的职能4、公共产品的特点一般掌握1、财政分配的主体2、市场失灵的表现3、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4、财政收入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一般了解1、财政是如何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第三章财政支出总论重点掌握;1、财政支出理论上的分类方法2、财政支出的原则一般掌握1、财政管理上的分类方法2、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3、政府采购的程序一般了解1、财政支出的定义2、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3、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4、政府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5、政府采购的特点第四章购买性支出重点掌握;1、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2、财政投资的基本特征一般掌握1、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2、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特点3、财政投资的特点与内容一般了解1、国防费支出的内容2、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3、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内容4、财政农业投资的主要内容第五章转移性支出重点掌握;1、社会保障概念与内容2、财政补贴的内容一般掌握1、社会保障的筹资模式2、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3、财政补贴的分类方法第六章财政收入总论重点掌握;1、财政收入的分类方法2、财政收入规模的计算方法一般掌握1、财政收入的定义2、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分析方法一般了解1、非税收收入的形式2、财政收入规模的定义3、影响财政集中率的因素第七章税收原理重点掌握;1、税制基本要素2、税收的分类方法一般掌握1、税收收入性质2、税收收入的定义3、税收的基本特征4、税收制度的定义一般了解1、社会主义税收存在的原因2、税收转嫁的改奶牛3、税收归宿的概念4、税收转嫁的方式5、税收原则第八章税收制度重点掌握;1、税收制度的组成2、流转税的主要税种3、所得税的主要税种一般掌握1税收制度的定义2、关税的特点及优点3、资源税与行为税的主要内容一般了解1、税收制度的发展概况2、新税制改革的原则3、流转税的对象及特点4、增值税的特点及优点5、所得税的特点及优点6、农业税的基本制度的内容7、财产税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国际税收重点掌握;1、国家税收的定义2、税收管辖权的基本含义3、税收抵免的方法4、国际税收协定的分类方法一般掌握1、地域管辖权及居民管辖权的定义2、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3、税收饶让的定义4、国际税收协定的组成一般了解1、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2、国际重复征税的类型3、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第十章国有资产收益重点掌握;1、国有资产的概念2、国有资产的分类方法3、国有资产的含义4、税利分流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般掌握1、国有资产的构成2、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定义4、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原则一般了解1、国有资本金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2、国有企业利润的概念3、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概况4、实施税利分流的救济作用第十一章国债重点掌握;1、国债的定义2、公债的作用3、偿债资金的来源一般掌握1、国债发行的条件2、国债的分类方法3、国债的发行和偿还方式一般了解1、公债与国债的区别2、国债的特点3、债券交易的意义4、国债市场的内容5、我国国债的状况第十二章国家预算重点掌握;1、国家预算的概念2、国家预算的分类方法3、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4、如何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一般掌握1、国家预算的组成方法2、预算外资金的范围及特点3、费改税的含义一般了解1、国家预算的起源2、国家预算级次、组成和总原则3、国家预算标准、执行和决算程序4、如何认识费改税第十三章国家预算管理体制重点掌握;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3、分税制的概念及类型一般掌握1、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2、分税制的内容3、分税制的特点4、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般了解1、分税制的划分标准2、预算管理体制的方法3、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第十四章财政平衡和财政政策的选择重点掌握;1、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2、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3、财政政策的分类方法4、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一般掌握1、财政结余和财政赤字的计算方法2、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3、财政政策的内容一般了解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选择什么样的财政模式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财政、货币政策3、各国对债务收入的处理方面4、财政补贴的内容5、财政与银行之间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6、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手段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表现在那些方面。

公共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公共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公共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一、选择题1. 公共财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政府如何筹集资金B. 政府如何分配资源C. 政府如何制定政策D. 政府如何监管市场2. 以下哪项不是公共财政的职能?A. 收入分配B. 资源配置C. 经济稳定D. 企业经营3. 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不包括:A. 税收B. 政府支出C. 货币政策D. 政府监管4.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过程中的主体是:A. 政府官员B. 选民C. 利益集团D. 所有选项都正确5. 财政赤字是指:A. 政府支出超过收入的部分B. 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部分C. 政府债务总额D. 政府税收总额二、判断题1. 公共财政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对/错)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两种主要手段。

(对/错)3. 财政赤字总是不好的,因为它会增加国家的债务负担。

(对/错)4. 公共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没有关联。

(对/错)5. 财政支出的效率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评估。

(对/错)三、简答题1. 简述公共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2. 解释什么是财政政策,并举例说明其在经济中的运用。

3. 描述政府如何通过税收来实现收入再分配。

4. 讨论财政赤字对经济的潜在影响。

5. 阐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公共财政政策的影响。

四、论述题1. 论述公共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和提高经济效率方面的作用。

2. 分析当前财政政策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

3. 讨论公共财政在应对经济危机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题1. 假设你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财政顾问,请分析该国政府如何通过公共财政政策来减少贫困和提高教育水平。

2. 某国政府计划实施一项新的环境税,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请分析这项政策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六、计算题1. 假设某国政府的年度收入为1000亿元,支出为1200亿元,计算该国的财政赤字。

2. 如果政府决定通过增加税收来平衡预算,需要增加多少税收才能消除财政赤字?七、综合分析题1. 综合分析公共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公共财政学的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的复习资料

第三部分: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公共产品,亦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它是指与私人产品相对立,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2. 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主体(单位或个人)带给其他经济主体利益或危害的行为,也就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

3.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要的商品与劳务支出,前者如政府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部门的投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直接保险为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捐赠予债务支出、税收支出等等。

4. 准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备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中一个的,另一个却不充分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征都不充分,但具有外部收益的产品。

5. 社会保障是指政府转移性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分配机制活政策。

6. 财政补贴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按有关法律法规确定的标准,将一部分公共资源无偿地拨付给企业或个人的一种政府再分配行为。

7. 税收支出是指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制定和执行特殊税收政策与法规,给予特定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使纳税人减少税负,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府转移性支出。

8. 税收抵免是指准许纳税人把某种或某些合乎规定的特殊项目,按一定比例或全部冲抵其纳税额,从而减轻其税收负担。

9. 预算外资金,是指按照国家财政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部门和单位自收自支的那一部分财政资金。

10.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缴纳的税款通过经济交易方式转由他人负担的过程。

11.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政府因征税上的差别,影响了商品或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引起纳税人选择某种投资、生产经营活动或消费行为,来替代另一种投资、生产经营活动或消费行为的替代效果。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

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

(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

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

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

2.财政基本形势。

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

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

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都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1.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具体落实到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来。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

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

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

财政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公共财政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

公共财政学考试复习资料简答题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简答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思想演进:计划经济时期:①国家分配论②国家资金运动论③价值分配论④剩余产品(价值)决定论⑤社会共同需要论新时代公共财政思想对于财政工作的引领体现在:①财政职能界定和作用定位②建立现代财政制度③全球治理中的大国财政思想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收入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波动。

收入分配职能:P47→P49财政介入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①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公平②规范政府资产性收入③规范工资制度④完善征会保险制度⑤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理论分析;P631.政府活动扩张理论<瓦格纳>认为财政支出之所以不断增长,是因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工业化是财政支出规模上升的原因)。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和魏斯曼>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是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高。

外在因素是社会动荡对财政支出造成压力。

(财政支出的增长是阶梯或非连续的)。

3.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早期阶段:基础设施等政府公共投资比重较大。

中期阶段:政府公共投资比重有所下降。

成熟阶段: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的政府投资化重加大。

4.非平衡增长理论<鲍莫尔>区分进步部门与非进步部门;政府部门的投资效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①成本效首方析法②比较法③因素分析法④最低成本法⑤公众评判法。

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①拓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范围②建立全过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链条③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④强化绩效管理激励约束。

财政收入结构及其变化趋势:P1861.①财政收入主要由税收、社会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组成。

其中,税收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财政收入比重较高(80%以上)。

②我国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丝济共同展。

2.我国财政收入呈现以下变化趋势:①税收收入持续增长:企业和个人收入水平⬆,税收收入⬆。

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据说必考:瓦格纳法则和拉弗曲线其中一个,先理论再画图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财政支出的相对增长理论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少,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

瓦格纳法则拉弗曲线2、财政: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而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形成的分配关系3、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和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4、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其他社会事业支出,投资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式支出5、税收: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参与社会剩余产品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税收的职能是6、单式预算:指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入与支出汇集编入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而不去区分各项或各种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的预算形式复式预算:指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照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从而编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二、判断题;1、科文教卫支出属于非生产性支出2、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更能反映财政活动的实际情况3、政府采购的商品范围不仅仅限于商品和工程还有服务4,、国家的课税对象为:所得、商品、财产5、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债务收入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率,国际公认的标准控制在15%-20%之间6、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核心)、固定性7、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分别是市场和财政起配置资源作用三.选择题1《.预算法》1994年3月22通过人大审议。

1995年1月1日正式施行2、财政政策所应用的工具:国家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公共支出3、纳税主体:自然人和法人4税收按照计税依据为标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5、市场失灵的表现: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市场垄断,不完全市场,不完全信息,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总量失衡6、影响行政管理费支出规模的因素:经济增长水平,财政收支水平,政府职能范围及其相应的机构设置(决定因素),行政管理经费及使用,7、影响公共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分配制度与政策,经济发展阶段,价格8,、公共产品的分类:一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二混合产品和公共中间品三全国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9、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10、税收的职能是筹集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四、计算题{(总工资)-(五险一金)-(免征额)}X税率-速扣数=个人所得税。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题库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题库

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

1.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B)。

A.社会生产活动;B.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C.社会产品流通;D.社会产品消费。

2.当期收的保险费完全用于当期的保险给付,大体平衡,这种社保基金管理办法称为(A)。

A.现收现付制;B.完全基金制;C.部分基金制;D.储蓄积累制。

3.马克思在谈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问题时,设想政府对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应实行(B)的方式。

A.“先分后扣”;B.“先扣后分”;C. “只扣不分”;D. “不扣只分”。

4.*的十九大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B)作用。

A.基础性;B.决定性;C.重要性;D.关键性。

5.关注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是(B)。

A.政府活动扩张理论。

B.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C.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D.非平衡增长理论。

6.从根本上说,财政收入产生于(B)的需要。

A.行政管理。

B.社会公共利益。

C.发展经济。

D.维护国家统一。

E.社会稳定。

7.在中国,代表政府承担全社会的文化教育、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多方面任务的单位被称为“(B)”。

A.行政单位。

B.事业单位。

C.市场中介。

D.权力机关。

8.全国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是在(B)年。

A.2011;B.2012;C.2013;D.2014。

9. 关于社会救助,说法正确的是(B)。

A.采取非缴费制。

B.依照受益者负担原则。

C.实行无偿救助模式。

D.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为目标。

10.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C)。

A.国家预算B.公债C.捐税D.地租E.捐赠11.税收收入占GDP比重被称作(A)。

A.小口径政府收入。

B.中口径政府收入。

C.大口径政府收入。

D.全口径政府收入。

E.宽口径政府收入。

12.税收超额负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税收的(C)。

A.收入效应B.替代效应C.产出效应D.价格效应13.目前我国增值税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C)。

财政学期末考试内容资料整理

财政学期末考试内容资料整理

----------------------第一章1.财政学:通过对政府制度运行的具体研究,力图使政府制度的发展更符合全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

2.财政学研究对象:政府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公共经济部门).3。

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特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财政;生产建设性财政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形态.第二章1.公共产品及其特征:既有非竞争性又有非排他性的这类产品和服务就被称为公共产品。

2.纯公共产品:严格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

(例:国防、外交、司法、社会治安、生态保护、气象预报、航标灯与其他交通指示规范等。

)3.混合产品(准公共产品)A类:具有非竞争性但却具有排他性的混合产品(公园);B类(又称拥挤性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但却具有竞争性的混合产品(电视机、公路、大桥)。

4.市场失灵:当市场无法有效率的进行资源配置时,我们称之为市场失灵。

5.外部性(外部效应):经济行为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除自身外,还给别人带来收益或损害。

---------------------------------------------------------精品文档----------------------6.正的外部性:来自外部的利益.7.负的外部性:来自外部的成本。

8.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财政政策及其特点: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的种类: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B货币政策及其特征: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总需求的政策。

财政学(详细版)

财政学(详细版)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1.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十八周周末之前2.财政学选题论文于1月3号之前交齐(纸质+电子版)3.试卷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 15*2′二、辨析题 3*6′先判断对错在做解释。

三、计算题 2*10′四、论述题 3题 10′+ 10′+ 12′4.财政学作业是达到良的硬性指标。

财政学期末复习重点复习范围(未做特别说明的均为潘邦贵版教材页码)导论1、财政的产生p6 选择/辨析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财政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基础,以国家的产生为前提。

(原始社会初期,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和国家,也没有财政。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产生、发展,在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财产的私人占有。

→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分配关系发生变化→国家产生→财政分配。

)财政的本质财政是国家主导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行为,国家主导企业,商家,百姓的利益分配的关系,国家把握重大的问题财政的属性1)公共性;2)利益集团性;3)协调性(平衡性)。

财政的构成要素1)2)3)4)2、西方学者财政学说p8-111)古典学派的财政理论(1776年-20世纪30年代)亚当·斯密2)凯恩斯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凯恩斯,萨缪尔森3)新自由主义学派的财政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①货币学派弗里德曼;②供给学派阿瑟·拉弗;③公共选择学派詹姆斯·布坎南 & 戈登·图洛克4)新凯恩斯主义(1993年克林顿入住白宫后)马克思主义学说陈共p49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是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学说、再生产理论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我国财政学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继承与发展。

《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公共财政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本试题答案仅供练习和提供解题思路使用,在正式答题时学生务必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可照抄。

否则按0分处理。

一、单项选择题1.消费税是( A )A.流转税类B.收益税类C.资源税类D.财产和行为税类2.内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 B )A.一国的国民收入B.一国的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C.政府机构D.外国投资者3.公债的偿债率是指( C )A.累计还本付息额占国民收入的比重B.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国民收入的比重C.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D.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偿债资金的比重4.在下列税种中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是( B )A.增值税B.公司所得税C.消费税D.营业税5.一种税区别与另外一种税之间的主要标志是( B )A.纳税人 B.计税依据C.税率 D.课税对象6.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A )A.税收B.公债C.专卖收入D.国有企业收入7.教育需求实质上是一种( C )A.私人需求B.团体需求C.纯公共需求 D.准公共需求8. 营业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 A )A.企业B.单位和个人C.事业单位D.机关团体9.在下列税种中属于对行为课税的税种是( C )A.增值税B.消费税C.证券交易税D.所得税10.公债是被称为“金边债券”,其担保物为( D )A.国家财产B.国家税收收入C.公债投资的项目D.国家和政府的信誉11.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C )免税。

A.部分B.超额C.累进D.绝对12.( B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B.间接C.抵税D.特别13.关税是对( C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B.出口C.进出D.流入14.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A )A.基本建设B.更新改造C.住宅建设D.基础设施15.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D )A.社会保障B.补贴C.国债利息D.行政管理16.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D )A.社会保障B.资本转移C.财政补贴D.债务利息17.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A )A.各项税收B.利润C.收费D.债务18.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B )A.经济计划B.国家预算C.收支方案D.国家扶算19.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C )A.税收B.利润C.国债D.财政贷款20.财政政策总是从( A )角度影响经济运行的。

公共财政学复习整理

公共财政学复习整理

公共财政第一章、公共财政理论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2、公共产品的特征:一是公共产品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一一就是可以由多人共同消费,而不影响其效用。

二是公共产品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一一就是无法将任何人排除在受益的行列之外。

此外,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不可分割性。

它还具有外部性特征。

3、公共财政的三大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或产品,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该职能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是调整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使之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二是在政府部门内部配置资源,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政府职能的变化,通过财政对自身支出结构的调整,将财政资金分别用于满足各种社会公共需要,如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稳定以及经济正常运行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对非政府部门资源配置的调控。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运用税收、财政补贴以及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差距,以达到分配公平的目标。

该职能的实现方式有四种:一是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

二是规范工资制度。

三是加强税收调节。

四是通过转移性支付,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财政分配实现经济稳定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合理的经济增长率。

要实现财政的稳定功能,必须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其中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第二章、公共财政支出1.公共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集中起来的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渠道,有计划地进行分配的过程。

2.公共财政支出的内容:提供公共秩序产品,主要包括行政司法和国防,外交等内容。

这一支出内容体现的是政府的传统政治职能提供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内容。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综合练习题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综合练习题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注意】本套资料题后的页码为主教材页码一、单项选择题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B)。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D)。

A.社会总产品 B.物化劳动 C.必要劳动产品 D.剩余产品3.美国经济学家定义的充分就业是指就业率达到(B)。

A.95% B.96% C.97% D.100%4.下列属于财政现象的是(B)。

A.企业引进外资 B.企业购买政府债券 C.企业发行股票 D.企业购买金融债券5.将财政支出划分为建设性支出和非建设性支出,是按(B)进行的分类。

A.国家职能 B.经济性质 C.具体用途 D.受益范围6.将财政支出划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是按(C.)进行的分类。

A.国家职能 B.经济性质 C.有无补偿 D.具体用途7.转移性支出主要的作用是促进(C.)。

A.资源有效配置 B.收入平均分配 C.经济稳定 D.经济增长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

A.社会救济 B.社会福利 C.社会保险 D.社会公平9.经济学家用来说明不同等级人口收入状况的图形是(A)。

A.洛伦兹曲线 B.拉弗曲线 C.生产可能性曲线 D.无差异曲线10.财政补贴属于(B)。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投资性支出11.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由国家和社会向公民或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或实物,是一种(A)。

A.社会救济 B.社会保险 C.抚恤 D.商业保险12.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A)。

A.税收收入 B.企业收入 C.债务收入 D.事业收入13.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财政资金是(C.)。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C.债务收入 D.专项收入14.国家征税依据的是(B)。

A.财产权力 B.政治权力 C.公众的意愿 D.满足社会公共需要15.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财政范畴是(C.)。

A.国债 B.规费 C.税收 D.国家预算16.税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是(C.)。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财政学作为研究财政分配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

《公共财政概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及其规律性。

政府的基本职能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

经济调节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社会管理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政府财政掌握提供的社会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并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

如何理解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正确答案:定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就是要求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收入的结果可以较好地体现经济公平。

但社会公平难以通过市场机制予以完全实现。

因此,政府的介入是必然的。

介入前提:财政进行收入分配的逻辑前提之一是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原则界限。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市场可以形成较为合理的企业职工工资、租金收入、利息收入、股息红利收入、企业利润等,使之符合经济公平,所以财政原则上不应直接介入这些要素价格的形成(稀缺资源的垄断性收入除外)。

介入的机制和手段:运用政府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规范政府的资产性收入;规范工资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如何识别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请举例说明。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部分财政理论(第一章)Ⅰ市场失灵:一、市场失灵的概念和主要表现(一)概念:市场失灵指的是在市场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由于市场天然无法有效配置所有资源,而引起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及经济社会不稳定的态势。

(二)主要表现:①资源配置失效:信息不充分也不对称;竞争失灵;外部性(含义:是指某一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有正负外部性之分);偏好不合理②收入分配不公平③市场经济的宏观不稳定性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区别(1)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在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只有其产权所有者拥有享有该产品的权利,并且能够将他人排除在享用该产品之外(2)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能影响其他消费者从该产品中获得利益;私人物品具有竞争性,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边际成本也随之增加。

两者的区别:(1)提供主体不同: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私人物品由市场提供;(2)特征不同: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3)用途不同:公共物品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私人物品为了满足私人需要三、政府失灵原因: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越位:是指应当而且通过市场机制办好的事情而政府却通过财政手段人为地参与缺位:是指该由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办的事情而政府没有办好或没有办Ⅱ、财政一、财政的含义及特征(一)含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活动。

(二)特征: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支的矛盾统一:财政收支是财政运行的主线,全部财政都是围绕财政收支运行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有两条渠道:一是市场,二是政府。

财政收支过程就是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

财政收支运行的规律是,由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财政学复习(2011上)1Chap 1判断说明题(首先指出以下说法是正确还是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必须对有下划线的词汇进行简要解释):1、政府有机论认为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对政府有机论:社会被看做是一个自然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是有机体的一部分,而政府可看作是该有机体的心脏一个国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样,个人只有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才有意义,个人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社会凌驾于个人至上,所以。

2、政府机械论信奉职能非常有限的政府。

错政府机械论: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是个人,而非群体。

政府是公众为了更好实现各自价值目标共同创立的一个部门或组织。

公众通过授权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私人权利委托给政府;作为受托人的政府行为必须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实现。

政府不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相反,它是个人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个人目标而认为创立的东西。

3、公共部门的雇员数量是衡量政府规模的很好指标。

错。

根据政府所雇用的工作人员的数量来推断政府规模肯热闹过会使人误入歧途。

如果一个国家,少量公务员就可以做出所有的决策,那么这样就低估了政府的重要性。

同样,不难想象另一种情况,工作人员数量虽然很大,但公共部门确很薄弱。

虽然了解公共部门的雇员数量是有好处的,但这并不是核心问题——社会资源由政府控制的程度。

Chap 6判断说明题:1、林达尔模型表明,利用全体一致通过规则决定共用品的最优数量是不可能的。

错林达尔模型是为了理解林达尔的程序而建立起的模型。

,原则上,如果用投票来决定是否提供有效数量的共用品,那么,只要有一个适当的税制为其筹资,全体选民就会达成一致意见。

林达尔模型表明,存在着每个人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和共用品数量。

但比较难实现。

2、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经选举产生的官员会按照中位选民的意愿行事。

对是指其偏好位于所有选民偏好序列中间的选民,一半选民想要的共用品比中位选民多,一半选民想要的共用品比中位选民少。

中位选民定理表明,只要所有人的偏好都是单峰的,多数票规则的结果所反映的就是中位选民的偏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

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

(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

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

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

2.财政基本形势。

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

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

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

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

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

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外部效用的调节:(一)市场机制矫正:1、一体化与外部性矫正;2、科斯定理及外部性矫正(二)政府对外部性的矫正:1、政府直接管制;2、矫正性税收;3、法律禁止(三)政府与市场:外部性矫正协同作用7、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框架及目标效应1.资源配置领域方面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及公民意愿选择公共品,侧重于市场失灵领域2.决策原则方面需要遵循民主抉择,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国的原则3.成本—消费补偿方式方面以非对称税收补偿公共消费,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消费支出补偿关系4.决策时效方面因政治程序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决策相对缓慢。

目标效应:人民主权论、权力分立与制约理论、代议制理论的有机结合;从经济角度考虑,则是以公共选择寻求成本效益最佳结合、市场补充最佳和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8、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价值工程应用答: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两个方面:公共资源与财政制度的优化配置。

1.公共资源配置系统优化:公共支出的系统配置;税收负担的系统优化。

2.制度的规范和调节:制度规范范畴的合理分工;制度之间的外在性及矫正;制度的目标与手段的协调性。

3.公共资源:价值工程配置即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的实现产品或者项目的必要功能,着重于功能分析的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

价值工程的目标是提供产品或作用的价值(v),而不是单纯追求提高功能(F)或降低成本(C),提供价值的基本途径有以下五种:①功能不变,成本降低。

②功能提高,成本不变。

③功能提高,成本降低。

④功能略降,成本大降。

⑤功能大增,成本略增。

9、怎样把握公共支出增长规律及结构变化趋势?公共支出增长规律:1.瓦格纳的“政府活动不断扩大法则”2.皮科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理论”3.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4.鲍莫尔法则。

结构变化趋势:在经济发展早期,由于公共品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经济设施供给不足,往往政府公共性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因而此时经济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有较高比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设施的供求趋于平衡,而公共保障需求、公共教育需求开始上升,这时公共教育、社会保障等支出开始上升,并占较高比重。

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采用哪些方式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并阐述各种管理方式的内涵答: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是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借助一定分析工具,对财政支出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1.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把预算资金分为若干项目与方案,在考虑物价、利息的基础上核算效益、成本并择优选用。

社会净效益=(内在效益+外在效益)-(内在成本+外在成本)=(社会总效益-社会总成本)(1)影子价格(2)社会贴现率(3)项目支出效益评价标准2.最低费用选择法,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补充,主要针对社会效益不易或不能用货币来计量等领域3.财务分析法:通过单位财务运行状况的比较分析,反映单位的支出执行情况,并评价支出效果。

11、从经济角度分析推进财政供给体制改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一)宏观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2.政府职能范畴及机构配置3.物价水平4.社会一般消费水平。

(二)微观决定因素:1.财政收入水平2.预算管理方式。

12、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国际趋势答:1.从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渠道发展为渠道筹措教育经费2.从免费加助学金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逐步发展为由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分担部分培养成本,并辅之以奖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的财政体制3.公私立高等教育系统并存,并成交相辉映的状态4.公共财政拨款方式由以协商拨款为主,逐步发展为以公式拨款为主再逐步发展为以绩效为基础拨款为主的模式。

13、我国的财政性支农政策及战略目标财政性支农政策:1.不断加强农业投入政策2.不断优化农业补贴政策3.进一步利用好支农财政贴息政策4.不断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5.积极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战略目标:取消农业税、各项涉及规费;建立系统支农补贴政策;全面实施农业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14、掌握社会保障模式的分类、内在特征及差异P16415、简述WTO框架下的补贴分类及原则性调节规则补贴:1.禁止性补贴(红灯补贴),指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任何成员不得实施或维持此类补贴。

2.可诉补贴(黄灯补贴),指那些不是一律被禁止,但又不能自动免于质疑的补贴,此类补贴往往要根据其客观效果才能判定是否符合WTO原则3.不可诉补贴(绿灯补贴)是允许的补贴,包括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和符合特定要求的专向性补贴。

运用规则:1.绿箱措施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政府服务计划。

2.黄箱措施是指,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

3蓝箱措施是指,按固定面积和产量给予的补贴,按基期生产的85%或以下给予的补贴,按固定牲畜头数给予的补贴。

16.财政补贴效应的经济分析(书P175)17、掌握我国现行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18、财政收入无谓损失的经济分析19、我国财政收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革重点我国财政收入的四个特征:我国已建立起以“税收、公债”为主体的预算内财政收入体系;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呈“倒U”型变化趋势;我国财政收入体系具有较强的超经济聚敛功能;财政收入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

我国财政收入的宏观问题:1.财政超经济增长,收支政策目标相互掣肘2.收入双轨制,抑制着财政收入秩序的规范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制约着政府公共供给能力的提高我国的财政收入近期的改革重点:1.改革预算内外资金并存的格局2.推进税制改革,增强收入弹性,改革财政收入严重抑制企业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局面3.探索建立依法相对独立功能互补的分级收入体系,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财政收入的体制稳定性,同时进一步解放地方财政内在活力。

20、什么是最适课税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是以穆勒的“牺牲说”为理论出发点,主张对三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直接税与间接税的合理搭配;二是寻求一组特定效率和公平基础上的最适商品税;三是假定收入体系是以所得课税而非商品课税为基础的,如何确定最适累进程度,以便实现公平和效率的兼顾。

就直接税收与间接税合理搭配理论,他们强调:1.直接税与商品税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2.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就最适商品课税理论,他们提出了逆弹性命题、最适商品课税要求开征扭曲性税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