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化观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文化观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2T07:38:44.012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1期作者:李嘉怡1 董佳俊2 聂知蓉3 蔡占圳4 [导读] 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个人、社会两个层面的困难。
同时,马克思文化观与
李嘉怡1 董佳俊2 聂知蓉3 蔡占圳4
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湖北省武汉市 430200摘要: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个人、社会两个层面的困难。
同时,马克思文化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间存在关系。
为了更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响应国家政策,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如何基于马克思文化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传统表演艺术及节日庆典两种表现形式,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地位,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使之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马克思文化观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性、历史进步性是其突出特征,它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反映文化世界的种种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流传下来,具有其文化特征的的宝贵文化遗产。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原理上存在一致性,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马克思文化观,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相互之间具有推动作用。
1.1马克思文化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以马克思文化观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首先认为文化遗产是一种既得的生产力,强调生产力的发展与文化思想建设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非物质遗产文化以各族人民为主要载体,以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为主要表现形式,生产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人民的思想会得到提升,从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会得到进一步创新。
并且,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而这一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而发展。
1.2非文化遗产发展推动马克思文化观进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具有历史的继承关系,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推动生产力的持续进步。
在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相应出现不同的问题,从而会发展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观,也丰富了马克思文化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马克思文化观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在马克思文化观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会更加稳定。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2.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2.1.1个人层面
随着新媒体发展,流行电影、电视剧,短视频逐渐占领大多数青少年的业余时间,其爱好者大部分为中老年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并不高。
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庞大的、耗时长的项目,其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以实现其经济价值及精神价值。
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数量稀缺,只剩下老一辈传承人在苦苦支撑。
2.1.2社会层面
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主要依靠于中央的投资,但仅仅依靠于中央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是很困难的。
而企业对非物质文化保护整体的关注度较低,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自立生存的隐患。
信息时代下的全球化使得多种文化流入中国,每个人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而选择是多种多样的,这也对非物质文化的生存造成威胁。
2.2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存在的问题2.2.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窄
现实生活中,人们接触到非物质文化的机会较少,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子。
并且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初衷逐渐偏离主路线,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出现表象化、娱乐化现象,重形式轻内涵,文化内涵被不断弱化,造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误读,其中的文化精髓往往被忽视,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越来越少,其范围也随之变得狭小。
2.2.2非物质文化人才流失严重
多年来,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年龄偏大,继承人数量偏少已成为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就业观念的变化,使得愿意从事传统文化事业的工作者越来越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技艺,以传承人的时间为成本。
非遗技艺传承多为师徒制,想要系统的学习制作手艺,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
在这样的时间成本下,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传承人生存都存在问题,从而从事该项职业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2.2.3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自立自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自力更生之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长远发展,仅仅依靠于中央扶持是远远不够的。
需依据自身文化的发展现状,开创出适合自身文化的发展道路。
3 马克思文化观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对策
3.1以人民为中心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
政府要发挥带头作用,结合人民群众的意愿,深入开展调查,了解人民群众真正的所思所想,传播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让人民群众深入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
3.2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培养
人才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效力。
通过加强教育,提升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发展。
3.3运用马克思文化观开放性,打造非遗企业
打响文化品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企业。
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生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产品,推动传统产品功能转型。
若当地自然风景良好,可发展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文旅行业。
4 结语
总而言之,本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现状入手,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最后结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关文献等提出对应的对策,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吴琦莉.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20(24):150-151.
[2]刘倩.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D].华南理工大学,2019.DOI:10.27151/ki.ghnlu.2019.000049.
[3]喻小珉. 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