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的网络民粹主义表现形式及深层原因 ——从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引发的舆情乱象谈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视阈下的网络民粹主义表现形式及深层原因——从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引发的舆情乱象谈起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度的增高,网络民粹主义也应运而生。

以巴黎圣母院失火事件为首的一系列舆情乱象反映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多向度冲击,同时也是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在背后推波助澜的明证。

作为新兴大众文化的一种,网络民粹主义到底给民众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试厘清网络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并将其背景原因进行深度挖掘。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巴黎圣母院失火互联网网络文化社会焦虑
一、应运而生的网络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

民粹主义的基本
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
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

它反对精英主义,
忽视或者极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民粹主义对应于直接民主,
其特征是民主的极端主义。

【1】也就是说,它体现的是激进的民主理想。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延伸与发展,更是网络文化的一个分支。

它是由社
会转型和媒体变革所诱发的蔓延于网络舆论中,以中青年网民为代表的,具有平等、公平、
反抗等价值诉求,但在根本上带有反精英、反权威、反智倾向的情绪宣泄,是一种底层立场
的表达和群体极化的行为方式,所以网络民粹主义并没有鲜明的价值诉求和行动纲领。

“网络
民粹主义是传统民粹主义在网络时代的具体表现,是对传统民粹主义承继与衍化的结果。

”【2】
二、网络民粹主义的内涵特点及表现形式
纵观这场舆论浪潮,不难发现在这些网络声讨当中体现的网络民粹主义特点:
(一)激化的非理性。

参与身份的模糊性激发了网络民粹主义的非理性。

网络民粹主义者经常会发表一些极端化、偏激化甚至暴力性的非理性话语来博得更多网民关注,获得支配性地位,形成网民意愿
集聚,出现一种群体极化现象。

巴黎圣母院“活该被焚”的评论在微博热搜当中竟汇聚了数以
万计的赞同,这是网络民粹主义的“意愿集聚”的典型表现,极大地体现了非理性的特征。

(二)扩张的平民性。

参与方式的平等性扩大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平民性。

互联网有与生俱来的平等性和交互性
的特点,使用成本低廉、方便快捷,成为所谓的“平民媒体”。

在网络上,网民发言没有层级
之分,打破了话语权威性,平民大众是中国网民的主体,网络无疑使平民性不断扩张,这就
加大了网民对精英和权威的反对,强化了群体对立。

在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在表达文明之殇
面前,狭隘的民族主义赖以生存的、平民阶层沃土难以压抑住他们的表达欲,在巴黎圣母院
事件上甚至形成了恶性的价值观“碾压”,这是网络民粹主义的劣根性。

(三)强化的批判性。

网络交流中情感的泛化和强化加剧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批判性。

社会转型在促进社会现代
化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矛盾,造成一部分弱势群体在资源上的“相对剥夺感”。

相对于现实生活,人们在网络上更加肆无忌惮的渲泄自己的情感,网络在为网民提供情感支持的同时,也
激化了情感的矛盾,导致各种冲突频繁发生。

以上四个特点,集中表现在网络舆论场中,形成了几个典型的表现倾向:
(一)狭隘民族主义
巴黎圣母院失火,许多人在各个平台上重提起圆明园曾经的惨痛经历,本着吸取历史教
训的出发点,结果演变成一场充满戾气的文化攻讦战……狭隘民族主义的例子远不止于此,钓鱼岛事件时,“键盘侠”们主张武力攻打日本;黄岩岛事件时,主张武力攻打菲律宾;反对韩
国部署萨德系统、“手撕”乐天超市事件等,这些事件显示了网民们在捍卫国家利益的爱国情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偏激倾向。

以此看来,目前中国民族主义尤其
是网络民族主义的局限性之一就在于:也许标榜民族认同却无实际行动捍卫民族利益。

【3】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可以宣泄口号而无责任约束,可以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可以言行不一。

(二)泛政治化倾向
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民粹主义已经逐渐超出了普通的意见表达范畴,开始不断
向政治化方向演进,依托其所聚集的强大社会力量,网络民粹主义正试图影响和干预政治进程,这一点在国内外都表现得较为突出。

例如针对个别明星的逃税行为,网络中部分舆论声
音从最初对个人的不满逐渐转变成对我国税收和法治制度的攻击,借助刺激一些网民不满于
社会不公这一敏感神经,国家的体制机制便成为了攻击对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

(三)道德批判
道德正义高于程序正义。

在网络民粹主义价值体系中,道德至上是最为典型的评判标准
之一,且有时这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而呈现出一种极端化倾向:人人
平等演变成草根平等、精英买单的倒退式平等,道德正义开始凌驾于法律正义或程序正义之上。

如面对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人员、财产等损失,网络民粹主义往往会紧盯明星、企业家
等富人群体的捐款数额,当这些富人群体的捐助表现不能令其满意时,则会大肆对其进行抨
击甚至诋毁,罔顾他人可以自由支配自身财产等权利,同时也忽视其自身除了网络讨伐而毫
无实际捐助行动的事实。

当涉及司法案件时,网络民粹主义进行道德审判的事例不一而足,
如“邓玉娇案”“许霆案”“梁丽案”“于欢案”等。

网络民粹主义所宣扬的道德至上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会对我国的法治建设造成阻碍。

(四)反智性文化
这种反智倾向往往意味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真理的自我修正”便难以实现。

最典型的例子是网络民粹主义对科学领域的入侵:“民科”的讨论从未停止。

各种草根科学家的涌现,利用传播中信息的不对称蒙蔽网友,前有
高中生网友解出“哥德巴赫猜想”,后有崔永元等人对转基因争论不休。

网络民粹主义打着代
表所有草根的旗号,渲染传播不满、愤懑、怨恨等负面情绪,以自身话语框架与主流意识形
态对抗,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被一再挤压。

三、网络民粹主义背景及深层原因
巴黎圣母院失火引发的舆论浪潮绝非偶然。

事实证明,网络民粹主义的萌生和壮大有其
必须具备的社会土壤及催化条件。

(一)背景:社会转型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形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较为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从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高度的一致性社会转向到了多元社会,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群体发生
了剧烈分化与组合,并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阶层,如商业精英,技术精英等,工人、农
民等群体的阶层地位发生变化。

阶层重组的背后是利益的重组,社会转型打破了既有的利益
格局,部分社会成员利益受损或者没能获得预期收益,其后果是这部分人产生了“相对剥夺感”。

【4】社会转型导致阶层重组使得当代中国形成精英与大众的分化,而制度性分配不完
善是导致贫富差距的重要结构性原因,结构性的贫富差距诱发结构性的社会情绪,加之部分
权力精英和财富精英的傲慢无礼,进一步催生和加剧了底层民众的民粹主义情绪。

这成为了
网络民粹主义生长的社会背景。

(二)条件:互联网的成熟(网络文化的兴起)
在信息化时代,技术的变革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政治表达与互
动方式。

回归到网络民粹主义生成议题中,同样可见互联网技术发展在其中显露的鲜明影像。

“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具有民间性、私人性、网络化、低成本、极速化等特点,所有这些特点几乎都有助于民粹主义的兴起和扩散。

可以断言,网络时代将是民粹主义的黄金时代”。

【5】在互联网兴起之前,主要由知识精英和传统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和社会议题的构建,网络
一方面赋予网民发声的机会,增强了社会大众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为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便利,缩小了普通网民与社会精英之间的信息鸿沟,从而为民众广泛参与提供了信息基础。

更重要
的是,网络的发展扩大了公民参与空间,网络民粹主义的生长则是公民参与网络空间的产物。

网络的便捷性降低了公民参与的门槛与成本,网络的平等性消弭了网民在现实世界中身份、
财富、阶层等之间的差距;网络的开放性让所有网民都可以就某一公共议题自由发表意见;
互联网的技术赋权使得公民的广泛参与成为可能,为民众社会情绪的表达提供了窗口。

然而网络文化自身的属性也加剧了民粹主义的生成与升级。

一方面,网络文化这种虚拟的、交互性的符号自我的特质刺激了极端言行的发生。

个体在ID身份后面,超脱于现实生活,隐匿的存在降低了网民面临的政治和法律风险并脱离了习俗约束,极易营造集体狂热心理并
导致群体极端化。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聚集性容易催生非理性情绪。

群体是产生非理性的
温床,当个体集聚起来成为群体时,个体的理性和自我意识被集体所淹没,自我人格会消失
殆尽,起作用的是“集体心智”,个体行为不再是基于理性,而是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易变、急躁以及极端化。

【6】在网络传播中,非理性的社会情绪会湮
没社会公众的理性反思和主体自律。

因此,一定程度上而言,网络文化自带民粹主义的属性。

(三)沃土:社会焦虑
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尤其是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商业模式转换都给社会相当一
部分群体带来了不适应,部分群体心理出现了失衡,这在社会底层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加大,甚至两极分化。

这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焦虑。


这种社会焦虑,往往通过网络文化的愉悦功能来弥补。

这种社会焦虑心理表现为广泛的心神不安和精神不定,是一种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
张心理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焦虑表现为“住房焦虑”、“就业焦虑”、“身份焦虑”、“子女教育焦虑”等,由食品安全、疫苗安全、环境安全、暴恐袭击等恶性案件频发,也引发了公众对人身安全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部分是现实空间确实存在的问题,而有些则是虚拟空间引
发的恐慌。

在现实空间,仅仅因为自己所得没有期待的高,因而心生怨气和不满,就会产生相对剥
夺感。

这种相对剥夺感与实际剥夺具有同等的效力,它会激发人的极端情绪,网络空间不满
情绪是现实社会不满情绪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和体现,这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
映了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的特殊精神状态。

近年来诸多网络事件引发的舆情表明,网络
不满心理已经在广泛程度上的扩散,并且已成为当下社会常态。

信息传播的公信力逐渐丧失,民众的不安全感上升,由此产生真相焦虑。

真相焦虑,常
常表现为信息不平衡的恐惧,在网络空间当所谓事件的“黑幕”被一一披露后,真假难辨。


巴黎圣母院失火这样的群体性事件爆发后,网络空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众的视线和思
维被许多假消息搅乱了,这些情况与大众的过度敏感和焦虑相遇,造就了病态社会情绪,自
然而然地体现在网络空间。

这种极端社会心态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是多年来压抑的怨愤情绪
得不到有效纾解而逐渐产生的。

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焦虑”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同经济
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部分民众的社会获得感不强,社会保障明显滞后,住房、教育、
医疗等民生领域积压的问题较多,社会保障制度明显缺位。

底层群体基于对现实生活保障缺
乏的切身感受,因而对未来可能的不利处境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焦虑甚至是恐慌。

底层群体在
人生不确定性和对未来不可预期的基础之上,必定会形成大面积的社会焦虑现象。

【6】社
会焦虑作为网络民粹主义滋长的沃土,利用群众的焦虑心理,传播谣言,传播非理性舆论,
又进一步贩售焦虑…… 这是一个负面情绪的无底洞,是网络民粹主义的恶性循环。

四、结语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思潮,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在洞悉网络民粹主义
的表现形态与深层原因后,作为问题的解决者和制造者,更有责任去思考自身。

总体而言,
网络民粹主义是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公众因噎废食地放弃在网络空间的自由表
达也大可不必。

须知互联网科技作为双刃剑的特质,网络民粹主义未尝不存在它积极的一面。

只是言论自由永远是有约束条件的,在网络空间表达的同时,三思而后行显得尤为重要。


民须及时将其不正当的表现扼杀在摇篮中,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粹主义》.
[2]曹建萍.《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研究》.
[3]国际先驱导报.《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
[4]樊友凯,徐琳.《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生成的三重向度》.
[5]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民粹主义》.
[6]吴忠民.《社会焦虑的成因与缓解之策》.
[7]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