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资料]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训练(十三)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限时训练(十三) 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时间:45分钟分数: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2015·天津模拟)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少量NH3或O2
B.可用从a处加水的方法检验图②装置的气密性
C.实验室可用图③的方法收集Cl2或NH3
D.利用图④装置制硫酸和氢氧化钠,其中b为阴离子交换膜、c为阳离子交换膜
答案:C 解析:图①可以利用碱石灰(或生石灰)与浓氨水反应制取氨气,用MnO2和双氧水或Na2O2与水反应制取氧气,A项正确;图②关闭止水夹,从a处加水,U形管中产生液面差,静置一段时间,若液面差不变则气密性好,若不能形成液面差或液面差发生变化,则气密性不好,B项正确;氯气密度比空气的大,收集时应从长导管通入,而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收集时应从短导管通入,C项错误;以Pt为电极电解Na2SO4溶液,电解时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故SO2-4通过阴离子交换膜(b)到阳极产生硫酸;同理Na+通过阳离子交换膜(c)到达阴极形成NaOH,D项正确。
2.(2014·北京卷)用如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②中现象,不能
..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
B 项,酚酞溶液变红,说明NH 4Cl 与Ca(OH)2反应生成了NH 3,B 正确。
C 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发生了反应: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生成了CO 2,C 正确。
D 项,Br 2的CCl 4溶液褪色,说明石蜡油分解生成了烯烃,D 正确。
3.(2014·全国卷)下列除杂方案错误..
的是( )
2以与NH 4Cl 反应,且可能会引入NaOH 杂质,B 项错误;Cl 2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而HCl 的溶解度很大,浓硫酸可吸收水分,C 项正确;NaHCO 3灼烧分解成Na 2CO 3,D 项正确。
4.关于下列图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B.图2是原电池装置,Fe电极为负极
C.图3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
D.图4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乙酸乙酯
答案:B 解析:A项,NO2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错误;C项,图3装置是用来分离沸点相差很大的混溶液体,错误;D项,应用饱和Na2CO3溶液收集乙酸乙酯,错误。
5.现有一瓶标签上注明为葡萄糖酸盐(钠、镁、钙、铁)的复合制剂,某同学为了确认其成分,取部分制剂作为试液,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已知:控制溶液pH=4时,Fe(OH)3沉淀完全,Ca2+、Mg2+不沉淀。
该同学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根据现象1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Na+
B.根据现象2可推出该试液中并不含有葡萄糖酸根
C.根据现象3和4可推出该试液中含有Ca2+,但没有Mg2+
D.根据现象5可推出该试液中一定含有Fe2+
答案:C 解析:A项,由于试液中外加了NaOH和Na2CO3溶液,故不能确定原试液中是否含Na+;B项,试液中有没有葡萄糖酸根,都无银镜产生;C项,滤液加氨水无沉淀,说明无Mg2+,加Na2CO3有白色沉淀,说明有Ca2+;D项,试液中有可能含有Fe2+,也有可能只含有Fe3+而不含Fe2+。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6.(15分)(2014·新课标卷Ⅰ)乙酸异戊酯是组成蜜蜂信息素的成分之一,具有香蕉的香味。
实验室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反应、装置示意图和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步骤:
在A 中加入4.4 g 异戊醇、6.0 g 乙酸、数滴浓硫酸和2~3片碎瓷片。
开始缓慢加热A ,回流50 min 。
反应液冷至室温后倒入分液漏斗中,分别用少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水洗涤;分出的产物加入少量无水MgSO 4固体,静置片刻,过滤除去MgSO 4固体,进行蒸馏纯化,收集140~143 ℃馏分,得乙酸异戊酯3.9 g 。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 的名称是________。
(2)在洗涤操作中,第一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第二次水洗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3)在洗涤、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________(填标号)。
a .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b .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
c .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
d .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倒出 (4)本实验中加入过量乙酸的目的是________。
(5)实验中加入少量无水MgSO 4的目的是________。
(6)在蒸馏操作中,仪器选择及安装都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7)本实验的产率是________(填标号)。
a.30% b.40% c.60% d.90%
(8)在进行蒸馏操作时,若从130 ℃便开始收集馏分,会使实验的产率偏________(填“高”或“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球形冷凝管(2)洗掉大部分硫酸和乙酸洗掉碳酸氢钠(3)d (4)提高醇的转化率(5)干燥(6)b
(7)c (8)高会收集少量未反应的异戊醇
解析:(1)仪器B为球形冷凝管。
(2)第一次水洗的目的是除去作催化剂的硫酸和过量的乙酸,接下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进一步除去残留的少量乙酸,第二次水洗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3)洗涤、分液后有机层密度小,在上面,密度大的水层在下面,需将水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然后将有机层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d项正确。
(4)制备乙酸异戊酯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过量的乙酸,能提高醇的转化率,从而提高乙酸异戊酯的产率。
(5)加入少量无水MgSO4能除去有机层中的少量水,起到干燥作用。
(6)蒸馏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需和蒸馏烧瓶支管口在同一高度,而c中不应该用球形冷凝管,球形冷凝管一般用于反应装置,即在反应时考虑到反应物的蒸发流失而用球形冷凝管冷凝回流,使反应更彻底,故b正确。
(7)根据题中化学方程式及所给各物质的量,可知实验中异戊醇完全反应,理论上应生成乙酸异戊酯6.5 g,实验中实际生成乙酸异戊酯3.9 g,故乙酸异戊酯的产率为3.9 g/6.5
g×100%=60%。
(8)若从130 ℃便开始收集馏分,则收集得到的是乙酸异戊酯和少量未反应的异戊醇的混合物,导致所测出的实验产率偏高。
7.(15分)(2015·广东卷)NH3及其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反应发生、气体收集和尾气处理装置依次为________。
(2)按下图装置进行NH3性质实验。
①先打开旋塞1,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稳定后,关闭旋塞1。
②再打开旋塞2,B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
(3)设计实验,探究某一种因素对溶液中NH4Cl水解程度的影响。
限选
..试剂与仪器:固体NH4Cl、蒸馏水、100 mL容量瓶、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天平、pH计、温度计、恒温水浴槽(可调控温度)。
①实验目的:探究________对溶液中NH4Cl水解程度的影响。
②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表格,完整体现实验方案[列出能直接读取数据的相关物理量及需拟定的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表中“V(溶液)”表示所配制溶液的体积]
4应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只列出算式,忽略水自身电离的影响)。
答案:(1)A 、C 、G (2)有白烟生成 A 瓶中的氯化氢移动到B 瓶中,与B 瓶中的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能看到白烟 液体进入B 瓶中,溶液的颜色变红 (3)①温度(或浓度)
③535×10
-Y
m
%
解析:(1)制备氨气时,加热固体的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所以制备装置应选取装置A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因此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收集装置应选取装置C ;氨气极易溶于水,应防止发生倒吸,因此尾气处理装置应选取装置G 。
(2)A 瓶的压强大于B 瓶的,因此A 瓶中的氯化氢进入B 瓶中,与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可以看到B 瓶中有白烟生成。
由于氯化氢和氨气反应导致B 瓶中的压强降低,且B 瓶中的氯化氢相对过量,因此当打开旋塞2时,石蕊水溶液会被倒吸入B 瓶中,遇氯化氢溶液变红色。
(3)通过所给试剂和仪器,可以探究温度(或浓度)对溶液中氯化铵水解程度的影响。
如果是探究温度对溶液中氯化铵水解程度的影响时,可以测定不同温度下溶液的pH ;如果是探究浓度对溶液中氯化铵水解程度的影响时,可以测定不同浓度下溶液的pH 。
因此实验表格可以为:
所读取的数值Y 为溶液的pH 。
氯化铵的物质的量为m /53.5 mol ,所以氯化铵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 /5.35 mol·L -1
;所以铵根离子水解反应的平衡转化率为
10
-Y
m
5.35
×100%=535×10
-Y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