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二高中政治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高二高中政治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之所以要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是因为( )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具体方案
C.哲学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哲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3.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C.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相同
D.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两者构成哲学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C.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D.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关系问题
5.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这一论断旨在强调(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6.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7.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
”以上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后者属于唯心主义
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
8.人在高兴时,觉得太阳在微笑,花儿在点头;人在悲伤时,觉得雨如泪,风如烟。
在审美中,这种现象称为“移情现象”。
这种“移情”说法(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它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它认为物质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它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不可知论,因为它表明人脑总是不断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9.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掩耳盗铃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0.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
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都是站在人民的利益立场上的经验总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离不开物质
13.201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提高针对性、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体现了()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属性与物质载体的统一
C.意识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14.《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15.“嫦娥二号”卫星在发射之前,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凳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16.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
截至26日15时,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已造成10418人死亡,另有17072人失踪,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这说明 ( )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D.自然界是不可认识的
17.2010年6月16日,南非世界杯小组赛上,朝鲜队虽1:2负于巴西,但其在球场上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令人赞叹,让全世界球迷竖起大拇指!这表明( )
①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促人奋进
②人可以无限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特殊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8.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天体位置历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在某时刻的相对位置,就能准确预报日、月食。
这说明( )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19.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这些话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20.针对当前我国粮油、猪肉等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我国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了增加储备粮的市场供应、给母猪实行保险、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哄抬物价等措施。
这体现的哲学依据有( )
①措施与实际情况要达到具体的统一
②客观要符合主观
③客观要与主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要符合客观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21.荷兰等欧盟国家从17日起,在受冰岛火山灰影响的欧洲领空进行多次试验性飞行,以测试和评估火山灰对飞机引擎等部件的损害程度。
蕴含的哲理是 ( )
①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③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展的
④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
2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都要关注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和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说明( )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 B.①④ C,①② D.①③④
二、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下列名言古语蕴含的哲理与漫画的哲学启示一致的是
A.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B.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C.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三、综合题
1.材料一:《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材料二:王守仁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以为“良知”即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材料三: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哲学的什么派别?(6分)
(2)简要评述材料一反映的观点.(4分)
(3)比较材料二、材料三反映观点的异同.(6分)
2.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于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12分)
3.材料一: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党一直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
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针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1)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材料一。
(6分)
(2)材料二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有关原理的?(8分)
四、简答题
据报道,为使困难群众摆脱贫困,某地不断创新思路,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因户制宜确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实效。
运用辩证的唯物论有关知识,回答:
(1)为什么要“因户制宜确定扶贫措施”?(4分)
(2)为什么要“把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起来”?(6分)
甘肃高二高中政治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A.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的观点。
③是世界观的含义,不是哲学,①②④是正确的,所以选择B。
2.之所以要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是因为( )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具体方案
C.哲学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D.哲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的作用。
A的说法与题目没有关系,B、D的说法是错误的,哲学能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符合题目的要求,所以选择C。
3.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C.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相同
D.科学的世界观决定科学的方法论,两者构成哲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三者之间关系。
世界观人人都有,B的说法错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一定相同,C错误,D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选择A。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C.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D.无神论和有神论的关系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本题没有难度,只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所以选择C。
5.恩格斯说:“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
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
”这一论断旨在强调(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D.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这说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A、B、D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所以选择C。
6.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哲学上的物质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抽象的,可以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但又是不一定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A、B、C是错误的,选择D。
7.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
”以上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A.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前者属于唯物主义,后者属于唯心主义
D.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唯心主义。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这里的“天”是客观唯心主义;“万物皆备于我。
”是以自我为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所以选择B。
8.人在高兴时,觉得太阳在微笑,花儿在点头;人在悲伤时,觉得雨如泪,风如烟。
在审美中,这种现象称为“移情现象”。
这种“移情”说法( )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它强调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它认为物质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它说明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是不可知论,因为它表明人脑总是不断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
材料强调因为人的心情的变化使得“太阳在微笑,花儿在点头” “觉得雨如泪,风如烟。
”这说明是以自我为中心,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所以选择B。
9.下列成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掩耳盗铃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所以选择D。
10.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
这里说的哲学上
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上的斗争。
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所以选择C。
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②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
③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④都是站在人民的利益立场上的经验总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不一定都是站在人民的利益立场上的经验总结。
④的说法错误,
①②③符合要求,所以选择C。
1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D.运动离不开物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运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是错误的,B、D与题目无关,所以选择C。
13.201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
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提高针对性、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这体现了()
A.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运动属性与物质载体的统一
C.意识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材料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C、D与题目无
关,所以选择A。
14.《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唯心主义。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中的“心动”是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所以选择A。
15.“嫦娥二号”卫星在发射之前,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凳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
这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意识活动。
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凳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A与题目无关,C、D的说法是错误的,所以选择B。
16.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
截至26日15时,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已造成10418人死亡,另有17072人失踪,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这说明 ( )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D.自然界是不可认识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在自然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B说法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说法错误,自然界是可认识的,D说法错误的,所以选择A。
17.2010年6月16日,南非世界杯小组赛上,朝鲜队虽1:2负于巴西,但其在球场上表现出来的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令人赞叹,让全世界球迷竖起大拇指!这表明( )
①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促人奋进
②人可以无限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人能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特殊群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能动性。
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②④的说法是错误的,①③符合题意,所以选择C。
18.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天体位置历表的精度不断提高,只要能算出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三者在某时刻的相对位置,就能准确预报日、月食。
这说明( )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论。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说明世界是可知的,B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人们不能改造规律,C说法错误,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不一定起着促进作用,D的说法错误,所以
19.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这些话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可以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
B.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
C.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D.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规律。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A 的说法是错误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社会规律也具有客观性,B的说法是错误的,材料没有提到认识和利用规律,所以选择C。
20.针对当前我国粮油、猪肉等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我国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了增加储备粮的市场供应、给母猪实行保险、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哄抬物价等措施。
这体现的哲学依据有( )
①措施与实际情况要达到具体的统一
②客观要符合主观
③客观要与主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要符合客观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D
【解析】②③的说法是错误的,客观要符合主观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①④的观点符合题目的要求,所以选择D。
21.荷兰等欧盟国家从17日起,在受冰岛火山灰影响的欧洲领空进行多次试验性飞行,以测试和评估火山灰对飞机引擎等部件的损害程度。
蕴含的哲理是 ( )
①实践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③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展的
④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A.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这一知识要点。
①的说法与题目没有关系,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选择D。
2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都要关注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和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说明( )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
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 B.①④ C,①②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论的知识。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说明真理都是具体的,也体现了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②③不符合题目的要求,所以选择B。
二、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就有统一,
①②④符合题意,所以选择A
2.下列名言古语蕴含的哲理与漫画的哲学启示一致的是
A.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B.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C.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D.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答案】B
【解析】本题是以漫画为考查背景。
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图片,是指没有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也反映了相同的观点,所以选择B。
三、综合题
1.材料一:《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
的唯物主义思想。
材料二:王守仁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以为“良知”即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材料三:朱熹说“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哲学的什么派别?(6分)
(2)简要评述材料一反映的观点.(4分)
(3)比较材料二、材料三反映观点的异同.(6分)
【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材料二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三反映的是
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合理性在于:否认了世界是神创造的,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本质上是正确的,对于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奠定了客观基础。
但是,这种物质观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①他们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不可能被科学证实.
②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朴素唯物主义具有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三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两者的共性为:他们都属于唯心主义的派别,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不同点为: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解析】本题以古人的观点为背景,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关知识。
(1)本题主要从三则材料提取信息,
材料一反映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材料二反映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三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对材料一的观点要从两方面加以分析,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3)要求我们回答主观唯心主义和
客观唯心主义的异同。
2.材料一: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
由于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4490平方公里。
材料二: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
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12分)
【答案】(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
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材料一中由于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就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