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第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植物的生殖(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从整个生物圈来看,生命总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着,通过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演奏着绵延不绝、跌宕起伏的生命乐章。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和发育,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回忆、观察与思考、实验探究,明确植物的生殖方式由哪几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应用,从而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植物的生殖虽有一定的认识,但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以及无性生殖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却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
1.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比较植物多种生殖方式的异同。
2.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3.认同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是保证种群的延续和对环境适应的体现。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在教学过程运用了以下技术:PPT课件、微课、图片、思维导图等。
将这些技术运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用PPT课件展示教学活动的各个教学环节和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视频导入本课,回顾诶子植物的一生,预期的效果:在情感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乐于合作交流、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知识学习方面,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知道了两种生殖方式的优点。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
源、方法、手段等)
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导入白居易的诗句“梁上
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
饱期。
须臾十来往,
犹恐巢中饥。
”这是
动物的一种什么行为?
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
续和发展,最基本的
环节是生物通过生殖
和发育,世代相续,
生生不息。
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
生殖和发育方?
思考、观察视
频,思考老师
提出的问题。
图片、视频、超
级链接引发学生
思考,激发学生
探究欲望,调动
了学生学习的积
积性和主动性,
讲授我们已经充分明白了
无性生殖的内容,那
我们还学过哪些生物
可以进行无性生殖?
分别是什么方式?
根据回答总结出出芽
生殖、分裂生殖、克
隆等其他无性生殖的
方式。
学生回忆有关知
识,并且回答问
题,互相之间交
流、补充,最后
总结出有性生殖
的概念。
播放多媒体动画
理解有性生殖。
检测多媒体呈现题目思考、交流、
回答
超级链接、翻题
板
研讨在生产实践中,人
们经常利用植物的
无性生殖来栽培农
作物和园林植物。
常见的方式有:扦
插和嫁接等。
如甘
薯、葡萄、菊、月
季的栽培常用扦插
的方法;苹果、黎、
桃等果树是利用嫁
接的方法来繁育优
良品种的。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
和砧木的形成层紧
密结合,以确保接
根据课件上的
要求小组交流
和问题展示思
考、交流、讨
论、发言
图片导入、翻题
板
穗成活。
质疑:你知道嫁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4、植物无性生殖的条件
质疑: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哪些条件?
环境条件:光照、水分、温度、湿
度等。
扦插时材料应如何选择和处理?
扦插的茎段一般15—20厘米,保留两个节;上方切口水平,下方切口斜向;上方节要去掉一部分叶,下方节叶要全部去掉,并埋入土中。
探究学生通过背景材料尝
试对紫背天葵进行扦
插材料的处理。
补充完善
明确道理
学生看书回答
开阔视野
部分学生表述
交流
观察、思考
表述交流
图片导入、翻题
板,指导学
生观察的方
法,培养观察能
力
评价口头表扬、记录分电子表格展示结
数果
三、课堂小结用PPT课件制作翻
题板,以翻题板的
形式回顾本节所学
内容。
最后教师用思维导
图总结所学内容。
学生抢答题板
中的问题
在教室的引领
下一起总结。
以翻题板的形式
回顾所学内容。
用思维导图让学
生对本节所学内
容有一个系统的
了解。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生动、直观的展现画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图像”,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以适应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大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去交流。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