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课后反思(通用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井游记课后反思(通用5篇)
满井游记课后反思篇1
整堂课的构思大致是这样:
一、明确本篇文章的教学目的:通过指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领略满井一带早春清新的景色,体会到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趣。
理清课文的写景层次,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加深对文言文实、虚词的意义、用法的理解。
二、区分本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本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多层次细节描写领略文章的意境。
难点是体会作者“若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三、采取课外自读与课堂检查、评点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教学过程:
一、由七年级学过朱自清《春》提问入手,引出作者写《满井游记》这篇文章,引题自然,贴切,易于学生接受。
接着简要介绍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与哥袁宗道,弟袁中道,均有文名,并称“三袁”。
二、指导学生朗读。
先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而后指出问题:(1)读错字音,应纠正。
(2)对于文言句子中的长句应掌握如何断句。
三、让学生起来翻译,每名学生翻译一小段内容。
然后指出应重点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
师生共同完成文言文的句意疏通。
四、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意思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如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久居室内未出,当他来到满井一带看到什么景象?心情如何?通过哪些具体的细节描写?这样一步步地把问题解决,从而达到本篇文章的教学目的。
这次公开课虽然得到同行的赞许,但也有不足之处:①授课时间把握不好,在这一节课中没有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②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氛围较淡。
原因是:这个班是普通班,大部分学生基础差,根底浅,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师生互动不理想。
满井游记课后反思篇2
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读、议、析。
在读中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后来议,在议中析,逐层深入。
有关文中的“山、水”的描写,作者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且这两个比喻也较难懂。
我请同学联系他们在物理课上所学的“光的反射”知识来分析“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这个比喻句。
有关山的比喻就联想美女。
这样两个比喻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了。
课堂动态生性强。
也就是说我在上课过程中能够伸缩自如地来引导学生,且与学生深入交谈,学生又能够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并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讨论交流,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满井游记课后反思篇3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设计上有讲究,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突现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内容中最为重要的积累之一。
成块成段成篇的语言材料的读背识记,对学生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是语言运用的借鉴和模式。
本设计从教学内容看,指导学生读背课文是语言积累,指导学生清理课文中的四字写景词语是语言积累,让学生回忆、联想原来学过的内容,集聚精美的词语板块,也是语言积累。
全课教学要点突出,教学内容丰满。
第二,巧妙利用课文。
本设计自然而巧妙的地方是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牵引出大量的写景词语。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课文因素就是:《满井游记》是全套教材中最后一篇文言写景文,它又有很多写景的四字短语,利用它来进行迁移,进行牵引,既有利于上新课,又有利于复习;既有利于“知新”,又有利于“温故”;既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又有充足的课中活动。
这样的教学设计,非本课莫属。
第三,铺设美感氛围。
从内在的教学美感看,这个教学设计有着明晰的层次之美。
全课的教学由两个大的层次构成,两大层之中又各有小层,甚至于分解在第一大层中的朗读训练都有层层递进的训练要求。
从外在的教学美感看,课文教学在重要的环节处注意突出“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
如请同学们在评析的基础之上用带“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如指导学生大量聚集写景的精美词语等。
满井游记课后反思篇4
《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
虽然这是篇选学课文,但它的文质兼美,所以我很认真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文章。
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
《绿》一文,本来是我们初中课文的《西湖的绿》的选段,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其实这样的美文只要几个字就可以了——“读中感悟”。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非常有道理,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满目是绿”在开始学习中学生就提到了,理清“何为‘满目是绿’?”这就是对灵隐游踪一个总的回顾,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身处在道路上,两旁是苍翠欲滴的古木——绿得浓郁;抬头前望,飞来峰上树木层层叠叠——绿得丰富”;低头看蜿蜒的小路,绿到石头缝里——绿得有动感,绿的蔓延;坐在冷泉亭里,通过感觉来写绿,通过溪水来写绿——绿得清凉,绿得清澈。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满目是绿”,也能真正体会到西湖的绿为何会令作者“流连忘返”了。
这样美的文章,我其实很难把“绿”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只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这样的美!
满井游记课后反思篇5
这篇童话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笋芽儿在春天破土而出,渐渐长成一株强壮的竹子,从而教育孩子要敢于经风雨,见世面,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
朗读本课,要表达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录音教学重现力强的特点,学生的朗读能力。
上课伊始,通过听课文录音,使学生整体感知童话主要内容,了解笋芽儿先后听了谁的话,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讲读过程中,指导学
生逐段一边听录音,一边抓住关键词“撒娇、央求、自豪”,体会笋芽儿感情的变化。
抓住她跟竹妈妈的几次对话,理解笋芽儿害怕到坚决的态度。
如何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感情较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个难题。
课堂上,我以典范的录音朗读为示范,发挥录音烘托气氛、重现力强的优势,引导学生认真听,模仿读,仔细辨,再重读,从而使学生懂得把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应从语句的重音、停顿、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方面入手。
通过录音教学介入课堂,避免了“这儿读重音,那里要延长”类的生硬说教,简化了朗读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去读、去比较、去体会,较快地提高了全体学生的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