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概念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是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初中阶段,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小说文体课文共24篇,大多为短篇小说。
而在高中阶段虽然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只有6篇课文是小说,但在选修教材中有两本专门用以欣赏中外小说的课本,也就是说高中阶段学生们所能接触到的小说作品大致在20篇左右,且其中多数为中长篇小说节选。
另外在中学教材涉及到的这些小说篇目中中国小说有39篇,外国小说有23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区分不同类别小说间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如外国文学小说在讲解时需要注重其文化的异域性,而中国古典小说更需侧重的则是有关传统文化内涵方面的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着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以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适宜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可以使学生解读文本能力得以提升。
教师在讲授小说时所涉及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构成作品内容的要素之一。
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则构成了一系列的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便成为情节。
因此,要理清小说的结构,就要从理清情节入手。
1、理清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
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小说开端前还会有序幕,结局后也常安排尾声。
这是小说情节的基本知识,教师在讲授小说时务必使学生在学习小说课文前就明确于心。
在分析情节结构时,教师要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楚作品中情节的发展阶段,也就是纵向的时间关系。
倒叙或者插叙的手法在小说结构中时常出现,因此,许多现代小说在时间结构上不是按照自然顺序写成,在学习时应特别注意根据文本做具体地分析,理清顺序。
例如,鲁迅的《祝福》,小说开篇便展示了故事的结局,第二部分是开端、发展和高潮,最后的部分是尾声。
在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体会倒叙的手法的妙处,如引起读者的兴趣、渲染文章的气氛和深化主题等等。
2、抓住情节发展的线索
线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正是线索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组成整体。
单线式,即一条线索,一般适用于短篇小说;复线式,即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多出现在中、长篇小说中。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说情节发展线索的分析不能硬套一个模式,应当按照文本具体分析。
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由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组成。
另外,对于多线索的作品,教师应带领学生分析线索之间的关系,如:何处连接、何处交织、何处融合等。
(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如果说小说教学的第一步是要求学生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话,那么掌握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则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
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一般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四种。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通过对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物性格、明确其形象的典型性。
肖像描写是作品中为展示人物性格而对人物外部特征进行的描写。
肖像描写不仅包括人物的容貌和姿态,其风度气质、穿着打扮等具体的描绘都属于肖像描写。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全面、细致地分析。
例如,《祝福》中对样林嫂的肖像描写,就是精妙且恰到好处的典型。
作品中三次对祥林嫂的肖像进行描写,在对比屮展现出她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步步陷入绝境;第一次写她初到鲁镇时,“脸色青黄,但脸颊还是红的”;第二次再到鲁家时,变成“脸色青黄,面颊上消失了血色”;沦为乞丐后,“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在教学中,对于上述这些突出人物命运的肖像描写,教师应带领学生认真分析。
行动描写是对人物具体行动的描绘,往往具有典型意义。
例如,《呼兰河传》中,对于“我”天真可爱的性格的刻画,就成功地运用了行动描写。
作者写道,“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在祖父的园子里,“黄瓜还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
这些生动的行动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我”作为儿童的天真烂漫。
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其性格的描写。
在《孔乙己》中,作者写到,“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这表明孔乙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变得迂腐可笑。
作者又写孔乙己与文中的“我”关于写字的谈话,“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这表现了孔乙己善良真诚的一面。
作者对孔乙己的语言描写不仅反映出他的性格,更表明他是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落伍者和牺牲品。
心理描写,或直接或间接,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
沈从文在《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是心理描写成功的典型。
黄昏下,她“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胡思乱想”着:“我要坐船下桃园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作者在这里写翠翠是在“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反映了她想用离家出走来“惩罚”爷爷的天真情怀。
作者又写翠翠听祖父吹声管,“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现出翠翠情窦初开的美好情怀。
另外,在小说教学中, 有时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典的画面结合文本文字,更能令同学们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留以深刻的印象。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单凭文字,也许很难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如借机展示出相关的影视画面,便相当于在无形中增强了同学们对王熙凤这一形象的感知,更能帮助同学们来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
(三)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
小说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和地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往往起着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揭示主题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是分析小说主题时不可忽略的部分。
因此,教师在讲授时,也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和解读。
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等。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故乡破败的特征,同时也渲染了渐近故乡时的肃杀、悲凉的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如《变色龙》中广场冷清的描写,便暗示了当时时代特征。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由于读者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从这个角度看,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对作品再认识的过程。
比如,对《红楼梦》主题的看法就众说纷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出小说更丰富的意蕴来。
除了常见的社会历史的角度外,还可以从以下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解读:
1.文化视角
广义上说,文化视角也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但从文化视角来解读小说的主题又比一般的社会历史视角更深一层。
任何一篇小说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与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相契合,体现出某种文化的模式和传统。
例如理解《边城》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边城”而不是“翠翠的故事”。
学生通过了解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揣摩“边城”的象征意义,就会明白《边城》所展示的是湘西古朴、自然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沈从文对这种文化形式的讴歌,并用这种“古朴”、“自然”的过去与“文明”“现代”的当前对照,寄托了他重塑民族品德的愿望。
2.形式视角
文学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形式去追寻小说的主题,便能发现更为深远的意义。
如教学《荷花淀》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群青年妇女来作为小说的主角,为什么要用一种诗情画意的手法来表现血雨腥风的战争,就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去感受作者的美学追求。
3.心理视角
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
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作品往往蕴含着某些心理内容。
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完全可以从心理视角切入分析它的主题。
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反映了他的变态心理。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探讨别里科夫变态心理产生的根源,便可深化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当然,除了上述视角外,还可以从民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
教师要根据每篇小说的特点及解读小说的需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小说主题,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思考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另外,为了避免对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还应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做到立足于
文本,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整体而非局部着眼,通过全面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在各陈己见、互相辩论、互相补充的过程中,逐步综合成比较全面和统一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