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体医融合现状与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7
新时代中国体医融合现状与对策分析
黄珍 西华师范大学
摘要:
2016年国家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都强调今后全民健身发展的总的趋势是体医融合发展,这是全民身体素质得以提高的重点。

党的十九大召开,新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压力倍增、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人民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

目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大和慢性疾病的持续高发成为中国面临的两大挑战,单依靠医疗机构不能解决。

本文主要就国家提出的政策计划和已有文献进行分析解读,对新时代体医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促进体医融合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快速发展,对缓解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持续高发现象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体医融合;现状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当前中国就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慢性病的持续高发两大社会挑战,科技越来越发达,医疗技术越来越精湛,仍然解决不了两大问题,反而不断加大。

管理层面意识到这不是光靠医疗这一单方面的能力就能够抵挡,相继才提出了若干个体育+医疗的政策。

2016年8月,国家出台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很明确的指出今后全民健身发展的新姿态将是体医融合发展,这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更进一步推动体医融合发展。

这不光是体育和医疗的一个共赢的局面,尤其对体育来说,是体育被视为“健康”的时代。

随着国家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政策推出,地方也纷纷响应,比如2017年四川省也推出《“健康四川2030”规划纲要》,主要行动纲领将围绕健康四川四大策略开展 13 项健康行动[1]。

国家政策不断被发出新的关于体医融合方面,可见“体医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迎合了国家体育战略的需要。

但是,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加上地方的积极响应,体医融合仍然效果甚微,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高发现象依旧居高不下。

可见,要解决这两大问题,光靠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撑是不够的。

纵观古今,光靠自上而下的改革是很难成功的,体医融合亦如此,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撑,也离不开自下而上各个阶层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体医融合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检索“体医融合”,对检索出来的文章进行筛选,然后对筛选出的重点文献进行解读。

其次对发布的系列关于“体医融合的”政策和报告进行研
读,另外还阅读了关于“体医融合”的专著,最终就参考的文献专著进行分析和总结。

2.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参考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相应的见解和想法。

三、结果
(一)体医融合的概念
“体医融合”就是指体育学科和医疗学科二者之间的交叉融合。

即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也是被称为“绿色”的医疗手段,另外,在锻炼和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用医疗手段来解决。

国家提出体医融合的政策,主要是在当前中国社会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高发的现象,光靠医疗部门不能应对,需要借助体育部门和医疗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应对的国家形势下提出来。

(二)古代体医融合的历史
《黄帝内经》里谈到:四时有别,动静结合,上医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史记·扁鹊仓公》中记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镳石挢引,案扤毒熨”;《庄子·刻意》中说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马王堆汉墓中 40 多幅《导引图》帛画,生动地描绘了各种运动姿势,展示了汉代人对运动保健的重视,以及他们利用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体育疗法。

以上实例都认为适宜运动加上一定的药物,在预防疾病、维护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这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关注到体育和医疗之间合作,并且提出很多优秀的观点和著作供后人学习借鉴。

(三)新时代体医融合的内涵
体医融合是体育学科和医疗学科的交叉融合,既不属于体育学科也不属于医疗学科,是独属于他本身的一个新事物。

新在以下几点:①体医融合要好好的发展起来,光靠体育和医疗的政策或者制度是行不通,这是有目共睹,需要不断地提出新的政策、制度来迎接和应对这个新事物。

②专业人员的新。

体医融合所需要的人不是光体育和医疗的专业人才能满足的,而
体育风尚SPORT & STYLE
是二者的复合型专业人员,也正是现在所急缺的。

③新时代体医融合有着新的意义,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大融合,是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大融合,是在全面建设体育强国下的大融合。

(四)目前体医融合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
1.国家政策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强
国家方针政策是指导一切地方事务的指南和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体医融合也是在国家政策下积极开展起来的一个新鲜事物,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

此前,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促进体医融合的重要文件,将体医融合明确的提升到国家宏观政策层面。

但是,这只是一个蓝图,一个大的方向,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和配套的政策法规还没出台,不能就现在的体医融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得在实践中体医融合还很难实行。

许多地方在尝试体医融合就实际感受到了政策对具体实践的指导性不强。

北京康曼俱乐部体医融合最终的失败。

该俱乐部联合医院体检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对客户进行体检和体质监测,根据反馈数据开具运动处方和运动锻炼的指导,过程紧紧贴合体医融合理念[2]。

虽然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顶层政策的支持,但具体的实施细则并不清楚,导致体医融合的实际操作难以进行。

2.体医融合行业协作壁垒,矛盾日益凸显
自《“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

体医融合行业协作壁垒,矛盾日益凸显。

“体育治体,医疗治医”的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就目前体医融合来看,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都各司其职,都有着自身的行政管理性质和独有的运行管理模式,使得双方的共同协作很难达成一致。

3.体医两个主体间利益冲突
现阶段普遍在医疗机构出现现象:医生的诊疗观念以“医学补救”为价值取向,沉浸于医学诊断与治疗,治疗方式、手段相对单一,甚至“多开药、多做检查”“供给主导医疗”[4],但这与体医融合的本质是不符合的。

体育和医疗的医融合表示运动处方将出现在医生的医用处方中。

在相应的保险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每个领域都会为本领域行为进行成本的效益分析,以追求实现领域利益最大化[4],但体医融合是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它意味着运动处方会加入医生的医学处方中,必然会相应减少医疗系统的经济利益。

4.复合型人才的短缺
即既拥有体育方面专业知识也拥有医疗方面专业知识的体育+医疗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短缺。

“运动即良医”的思想慢慢进入国民的脑海,但拥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却还没补给上来。

目前的困境就是“体不懂医,医不懂体”即医护人员意识到体育运动对病人的康复具有积极作用,但他们不清楚专门的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没有办法给病人科学的运动处方乃至科
学的运动建议;同样,体育相关人士虽然拥有开运动处方的知识技能,但没有康复保健的相关知识和健康领域的权威,也不能向病人开运动处方。

5.缺乏体医融合思想对大众的普及
比如大众对体育锻炼作用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参与体育锻炼只能起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作用;此外,老年人只知道进行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预防部分疾病有一定作用,却不知晓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对具体哪些慢性疾病起到控制和预防效果[2]。

目前所提倡的体医融合就是通过科学的 运动手段来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但现实大众对这样的认识明显不足,还没意识到运动对慢性病的具体影响。

由于对大众体医融合的普及太少,没有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大众明白体育和医疗的关系,做到利用运动来“防未病”“治未病”。

四、结论
(1)体医融合是在光靠医疗部门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持续高发下提出。

(2)体医融合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并且都取得相应的发展。

(3)体医融合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内涵,新的政策、新的专业人才、新的意义。

(4)体医融合仍面临国家政策对实践指导性不强、体医行业协作壁垒、体医双方利益冲突、复合型人才紧缺及体医融合思想普及低的问题。

五、建议
(1)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制度。

(2)寻找体育和医疗两个机构利益最大化的制度。

(3)国家和学校要加强复合型人才体系的建立。

(4)加大对体医融合的创新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唐湘琪,胡英姝,向剑锋.“健康四川”战略下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体医”融合路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11):57–58.
[2]白春燕,常乃军.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融入社区困境及推进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04):45–50.
[3]董宏,戴俊,殷鹏.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体医融合服务供给模式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09):15–21.
[4]韩磊磊,周李,王艳艳,等.跨领域合作视角下中国体医融合的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9):5–9+15.
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