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华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华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8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

”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

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

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

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

”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

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

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Ks5u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

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

“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

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有删改)
16.这篇新闻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17.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

”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分)
18.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6分)
参考答案:
16、开头的景物描写一是交代自然环境的恶劣,与后面参加活动的人之多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季老先生的影响之大;二是营造凄凉的氛围,衬托人物内心的悲伤。

17、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18、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正因为如此,像葛维钧、李垚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才敬仰着他,受着他的影响,并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更新飞速的社会,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

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

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

16、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等作用。

考生只要了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再结合文本,即可得出答案。

17、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综合能力。

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18、回答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知识分子”和“精神高地”,分别从其“知识分子”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同时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来谈。

2. 阅读《呐喊》中的小说《明天》(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明天(节选)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

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

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

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之类。

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第一个问题是棺木。

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托他作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

蓝皮阿五也伸出手来,很愿意自告奋勇;王九妈却不许他,只准他明天抬棺材的差使,阿五骂了一声“老畜生”,怏怏的努了嘴站着。

掌柜便自去了;晚上回来,说棺木须得现做,后半夜才成功。

掌柜回来的时候,帮忙的人早吃过饭;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所以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觉了。

只有阿五还靠着咸亨的柜台喝酒,老拱也呜呜的唱。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

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

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

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

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老拱的歌声早经寂静,咸亨也熄了灯。

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

——鸡也叫了;东方渐渐发白,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银白的曙光又渐渐显出绯红,太阳光接着照到屋脊。

单四嫂子张着眼,呆呆坐着:听得打门声音,才吃了一吓,跑出去开门。

门外一个不认识的人,背了一件东西;后面站着王九妈。

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

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但单四嫂子待他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再没有什么缺陷。

昨天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敛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都放在枕头旁边。

后来王九妈掐着指头子细推敲,也终于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

这一日里,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家地上安放。

王九妈又帮他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

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得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

单四嫂子很觉得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

但他接连着便觉得异样:遇到了平生没有遇到过的事,不像会有的事,然而的确出现了。

他越想越奇,又感到一件异样的事——这屋子忽然太静了。

他站起身,点上灯火,屋子越显得静。

他昏昏地走上关上门,回来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

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

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

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

他一面哭,一面想:想那时候,自己纺着棉纱,宝儿坐在身边吃茴香豆,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

”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
思,寸寸都活着。

但现在怎么了?现在的事,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

——我早经说过:他是粗笨女人。

他能想出什么呢?他单觉得这屋子太静,太大,太空罢了。

但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

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

”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

这时红鼻子老拱的小曲,也早经唱完;跑跑踉踉出了咸亨,却又提尖了喉咙,唱道:
“我的冤家呀!——可怜你,——孤另另的……”
蓝皮阿五便伸手揪住了老拱的肩头,两个人七歪八斜的笑着挤着走去。

单四嫂子早睡着了,老拱们也走了,咸亨也关上门了。

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

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躺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14. 下列有关文中人物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王九妈富有同情心、待人耐心,不忍心看到孤苦伶仃的单四嫂子一个人打理孩子的丧事,处处替她想得周全。

B. 单四嫂子丧子之后,基本没有主见,听凭王九妈等人的安排;这一则因为她沉浸在悲痛中,二则因为她孤苦无依。

C. 蓝皮阿五在耑要他出力的时候却不出现了,可见他并不是真的同情单四嫂子,更多是想在这过程中占点便宜。

D. 宝儿乖巧懂事,他所说的卖馄饨挣钱给妈妈的话,曾给艰苦劳作的单四嫂子带来安慰,让她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E. 爱唱曲的红鼻子老拱虽然没有给单四嫂子任何帮助,但有生活情趣,还唱小曲来有意无意地安慰单四嫂子。

15. “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一句中的“哦”字意味深长,有人对这个字批注道:“梦醒”。

请根据作品内容分析如此批注的理由。

16. 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单四嫂子的心理也有不同,这在文中描写单四嫂子的相关语句中也有所体现。

请根据作品内容在下面表格的①②③④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17. 有人说本文的结尾“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4. AE
15. “哦”的意思是明白过来,之前单四嫂子沉浸在明天宝儿会活过来的美梦里,如今见着棺材,这幻想破灭了。

16. ①从呜咽变成嚎啕②悲伤,不相信宝儿真的去世③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④无奈地接受了残酷的事实;希望尽快睡着,企图以在梦里相会来安慰自己。

17. 示例一:我认可这一说法。

结尾写单四嫂子睡着了,没有交代她是否梦到宝儿,这意味着她还有梦见儿子的希望,有一点点的“光明”。

还写到鲁镇此时“完全落在寂静里”,似乎陷入绝望,但那暗夜“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或许就会迎来明天的“天亮”,也保留了希望的可能。

正像《〈呐喊〉自序》里所说,《明天》的结尾不恤用了曲笔。

所以可以理解为在文章结尾“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示例二:我不认可这一说法。

单四嫂子希望在梦中见到宝儿,但未必能梦到;即使梦到了,也会醒来,还需面对宝儿已死的现实。

而她所处的鲁镇,“完全落在寂静里”,人们对她的伤痛并不怎么关心,不怀善意的阿五们还在。

最后一句“躲在暗地里”的狗的呜咽,也给文章增加了一丝阴森的气氛。

所以并没专在结尾留下光明的尾巴。

14.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

A项,“富有同情心、待人耐心”与文中“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等处矛盾;E项“有生活情趣”“安慰单四嫂子”错误,唱曲表现了这群人的无聊,其唱词是在调戏单四嫂子。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

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一句中的‘哦’字意味深长,有人对这个字批注道:‘梦醒’。

请根据作品内容分析如此批注的理由。

”,答题关键词“‘哦’字意味深
长”“ 梦醒”,答题时围绕“ 梦醒”,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分析‘哦’字意味深长。

16.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答题首先到文中找到人物的言行举止,从中分析人物的特点。

点睛:首先,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本题可从相关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其次,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

还可以借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倾向等分析人物形象。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的作用,答题关键词“光明”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

答题时从人物、情节、主旨角度入手。

点睛: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本题就属于第二类。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自古以来,哈尼族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

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的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

为了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源,避免发生水纠纷,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

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族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

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

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

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

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族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

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

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

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如此公平合理而又科学的制度,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给。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式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

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

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族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摘编自王馨《哈尼族梯田分水制审美浅析》)
13.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分水木刻,在哈尼族语中称为“欧斗斗”,是哈尼族为了避免水纠纷,进行公平、公正、合理分配水源的方法。

B.分水木刻是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凹槽表示水量大小,既有实用性的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C.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是我国较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1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的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个名词,但是,哈尼族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B.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有几条水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每个不同宽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量。

C.分水制是哈尼族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掘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多投入就凹槽宽,反之亦然。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族人还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进行分配,若不够一个用水单位,则依次递减一指,以此类推。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哈尼族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B.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族的水分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C.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D.自古至今,哈尼族人一直沿用这种分水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分水模式更趋合理化,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

参考答案:
13.C
14.C
15.B
13.
试题分析:C“较早”混淆时间,应该是“最早”。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一些不同的对应关系、程度、范围等上,多多熟悉误区设置的点,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A张冠李戴,“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错,“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应是作者的看法,而非“哈尼族人”。

B偷换概念,“得到充足的灌溉量”错,原文是“得到约定的用水量”。

D混淆是非,“依次递减一指,以此类推”错,“缩减”并不是“递减”。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

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

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

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B无中生有,“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族的水分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原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

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

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

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鳣似蛇,蚕似蠋。

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而吠之。

杨布怒,将击之。

杨朱曰:“子毋击也。

子亦犹是!囊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
三虱食彘,相与讼。

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

”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

彘臞,人乃弗杀。

(《韩非子·说林下》)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解素衣雨:下雨
B.衣缁衣而反反:回来
C.衣素衣而出出:外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