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信息
106
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
贾远军 中煤西北能源有限公司
摘要:作为现代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职能之一的公共政策,由于政府的存在,其内在以及外在的强制性,保证了公共政策实现分配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但是强制的背后,却隐藏着伦理性。
本文以为对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将对于目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尤其是“渐进式”、“实验式”的中国社会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公共政策;伦理;价值;人性
中图分类号:B82-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6-0106-01
引言
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但是在转型中,社会呈现出
非均衡发展的态势:我国的城乡差距呈现失衡状态,而且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并没有根本上的改进,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些情况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关系普遍民生方面问题较为明显和突出。
这一实际存在的问题,给未来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改革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和未知因素,给政府更进一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社会功能提出了不易解决的难题。
政府从内心希望一方面通过传统公共政策强制性去尽力维系社会旧有格局,另一方面又造出新的“缝隙”以及“非对称”的社会状况;这种困境使得重新反思公共政策成为了必要。
本文就是从伦理方面对公共政策进行了分析。
一、公共政策
关于政策,官方有一个比较中性的解释,即“辞海”解释。
政策是这样定义的,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从政策定义可以看得出,公共政策应该涵盖一个国家为维系社会发展而在社会公共事务方面出台的的政治方略或策略,或各种必要规范性文件。
对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定义,几十年间,未能达成一个所有人接受的感念。
学者有的是从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中理解的。
例如,作为公共行政学标志性人物的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就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1]这一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界定了二者各自的过程管理。
有的学者是从公共政策的行为特点来界定的,例如政策科学主要的倡导者和创立者的哈罗德拉斯维尔与亚伯拉罕卡普兰则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2]这一定义更加强调政策的行为特征,从广义上说政策就是有目标的计划。
还有的学者从其他角度界定公共政策,例如有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它是由一系列谋略、措施、办法等组成的。
”[3]不可否则,公共政策有其一定的历史使命。
但是,从根本意义上说公共政策是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一种工具,其自身孕育着强制性和伦理性两种天然属性。
二、公共政策伦理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尤其是世界范围内宪政制度的推崇以及人权的日益受重视,公共政策的强制性越来越受到普遍的批评,公共政策的伦理性方面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说,公共政策在伦理方面蕴含的是一种相互交叉的共性,这种共性着重表现于
以下两方面:(一)价值取向
价值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公共政策也莫不如此,而反映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正义论》开篇就明言中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
”[4]
公共政策理自然应具备价值取向,这是其内在的要求,具体而言,有如下表现:
其一,公共政策交织着其制定主体的核心价值观和普世的价值观。
公共政策的制定及执行主体均是公共机关或确切的说是政府,而作为社会公共机关的政府,本身代表着其所处位置或所代表阶层的价值观,尤其是执政者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作为社会发展的必要,其本身也蕴含着普世的价值观。
例如公正性,而这一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维系社会基本公正的职能更是得到各界的强烈关注。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定位于人民服务者,与人民是一种契约关系,也是这一价值含义的体现。
其二,公共政策的外在特点也深刻体现其价值取向。
公共性,作为公共政策的最基本特点,深刻代表着公共政策的
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说,公共政策越来越来源于公共意志,越来越体现民主,体现自由,体现公众性。
在更深层次反映的是政府与公众在公共领域的各种结合,成果就是有价值取向的、符合公众性的理性追求和制度安排。
公共政策外在特征,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将其价值观合理、合法的落实于公众,同时公众也能就公共政策的诸多事项与制定者达成价值的统一体,使得公共政策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和程序来表达公众的利益诉求,进而决定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的提供。
其三,公共政策的施行效果更富含价值属性。
公共政策以维系社会更好发展为其使命,以社会利益的合理配置为基本职能,其最终的施行效果必然反映着价值观念。
换句话说,公共政策的执行必然达到到一种有目的的安排,而这种目的则就是公共政策的价值理念的体现,如果不能达到这种价值追求,则说明公共政策的失效,必然催生新的公共政策来代替失效的公共政策,以使公共政策的施行能达到这一目标,也就是说达到追求的价值。
(二)人性精神
公共政策本身蕴含价值取向,同时其也有人性精神。
因为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地均是人,都是为民服务的。
就公共政策的人性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公共政策需要切实解决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问题。
毋庸置疑,公共政策是要解决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解决公众需要的一些问题,自然而言牵涉到人的问题,不可避免涉及人性。
因此,用于解决问题的公共政策必然需要具备人性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民主意识的进步,人们对于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期望,热切希望公共政策的能够反映人们的普遍关切。
一项反映人性的、能够切实解决社会基本问题的公共政策需要具备人性。
作为基础性的管理,公共政策的人性化表现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为着特定的目的,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并经过有价值取向的考量,以寻得最适当的方式和取得最积极、最人性化的施行结果。
众所周知,公共政策的各种方式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体现一定的客观性、合乎逻辑性。
追求较为精确的计算和合乎逻辑思维的推理。
由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公共政策的选择往往不一定能反映最优效果。
这样,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们只能从现实的境况出发,体现为一种更人性的态度,用这种态度去真切感受真实的情况,进而妥善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
其二,追求人的发展也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目的。
公共政策有众多目标,其中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发展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公共政策作为公众切身有关的一种方略,必然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人的发展有助于更近一步完善公共政策的科学化、人性化。
公共政策的选择越来越倾向于人的发展,可以说,公共政策未来发展的立足点将集中于人的发展。
三、结语
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从社会整体出发,进一步管理社会的一种手段,虽然其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然而,公共政策的意义更在于其蕴含的伦理价值,必然会附有价值选择和人性因素。
公共政策的伦理分析,有助于从更深层探求公共政策的存在和行驶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潭.社会转型与公共政策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5).
[2]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3]李学军.政府利益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12(4).
[4]约翰·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