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2024年中考化学冲刺二轮复习训练:科学探究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中考化学冲刺二轮复习训练:科学探究题
1.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和他们
一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到盛氢氧化钙溶液的小烧杯中,实验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部分同学产生了疑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显中性
【猜想与假设】
(1)针对疑问,甲组同学猜想如下:
猜想I:只有CaCl2;
猜想II:有;
猜想Ⅲ:有CaCl2和Ca(OH)2;
猜想IV:有CaCl2、HCl和Ca(OH)2。

乙组同学对以上猜想提出质疑,认为猜想IV不合理,其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实验探究】
(2)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小组进行了下列三个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滴加紫色石蕊溶液通入CO2滴加Na2CO3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溶液中含有Ca(OH)2
【得出结论】通过探究,全班同学一致确定猜想III是正确的。

【评价反思】
(3)丙组同学认为滴加Na2C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并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Ca(OH)2,请你帮助他们说明原因。

【反思交流】
(4)某同学在进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时,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
问题:
Ⅲ、图可知,在a 点处溶液中溶质是 。

Ⅲ、若要使c 点对应的溶液变成b 点对应的溶液,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 ,过滤,除杂。

2.(1)小明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未密封的NaOH 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ⅢNaOH 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请用化学方程式.....
解释NaOH 变质的原因 。
ⅢNa 2CO 3溶液呈碱性,BaCl 2溶液、NaCl 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假设I:只含NaOH;假设Ⅲ:含NaOH 和Na 2CO 3;假设Ⅲ:只含Na 2CO 3
【进行实验】:
【问题讨论】:步骤Ⅲ中加入过量BaCl 2溶液的作用是
,如将Ⅲ中BaCl 2溶液换成Ba(OH)2溶液,实验能否成功? (填“能”或“不能”),原因是 。
(2)小红为了测定一瓶未密封保存已部分变质的NaOH 固体中NaOH 的质量分数,采用沉淀法进行如下操作:Ⅲ取15克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配成溶液;
Ⅲ在样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 2溶液;
Ⅲ待反应完全后,过滤。有关数据记录如下表:
9565140.3
请回答下列问题:
Ⅲ在反应前后的溶液中,下列元素质量保持不变的是。
A钠元素B碳元素C钡元素D氧元素
Ⅲ原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干燥的红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

请回答有关问题。

【教师提醒】它由Cu、Fe2O3二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提出猜想】红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Ⅲ只有Cu;Ⅲ只有;Ⅲ是Cu、Fe2O3的混合物
【资料获悉】氧化铁会和稀盐酸反应生成黄色的氯化铁溶液和水;Cu在FeCl3溶液中发2FeCl+Cu = 2FeCl+CuCl
生反应:322
【实验探究】(1)甲同学取少量红色粉末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振荡后观察,发现固体全部溶解。

甲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中的Ⅲ和Ⅲ,而乙同学认为只能排除猜想Ⅲ,你认为的观点正确(填“甲”或“乙”)。

【实验再探究】丙同学为进一步确定红色粉末组成,称该粉末5.0g装入硬质玻璃管中,按右下图在通风橱中进行实验。

开始时缓缓通入CO气体,过一段时间后再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CO气体直至玻璃管冷却。

反应前后称量相关装置和物质的总质量,其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反应后
Ⅲ组玻璃管和红色粉末的总质量为40.4g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39.2g
Ⅲ组洗气瓶和所盛溶液的总质量为178.0g洗气瓶和瓶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81.1g
(2)在装置A中先通CO气体的作用是。

(3)应该选择组的实验数据计算来确定红色粉末的组成。

请通过计算说明:该红色粉末的组成是猜想中的第组(填序号)(写出计算过程)
(4)实验中观察到A 装置中的现象为 。

(5)为了防止溶液倒吸,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 和B 的连接处? (填“需要”或“不需要”)
【反思评价】从环保角度,上图装置有严重不足之处。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进? 4.鱼浮灵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2Na 2CO 3﹒3H 2O 2),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增氧剂,溶于水后生成 Na 2CO 3,和 H 2O 2,能迅速增加水体溶氧量。

某课外小组用右图装置探究促进 H 2O 2分解的因素。

[查阅资料] Na 2CO 3溶于水解离出 Na +和2-3CO ,2-3CO 与水作用使溶液呈碱性
[猜想与假设]猜想 1: Na +促进 H 2O 2分解
猜想 2:溶液的碱性促进 H 2O 2分解
[实验探究一]进行下列3组实验(80mL 蒸馏水中加入6. 7g“鱼浮灵",可得4%的 H 2O 2溶液)
[解释与结论]
(1)根据实验1的实验结果,加入“鱼浮灵”后,液体的变化是 。

(2)通过实验 ,证明猜想 1 不成立。

(3)证明猜想2成立的依据是 。

[实验探究二] 向5个烧杯中分别加入 80mL4%的 H 2O 2溶液,再分别滴加 NaOH 溶液,测得不同 pH 下的水中溶氧量情况如下表所示
pH8.008.599.2910.4311.47
水中溶氧量(mg/L) 6.889.3013.8217.5713.15
(4)实验探究二得出的结论是。

[反思与评价]
(5)下列物质能加快H2O2分解的是。

A.MnO2B.NaCl C.NaOH D.Na2CO3
(6)实验探究一中,实验2-Ⅲ与实验1-Ⅲ对比,水中溶氧量增大的原因是。

5.二氧化硫是引起酸雨的重要原因。

某课外小组对“二氧化硫能否与水反应生成酸”进行了实验。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是无色气体,易溶于水。

〖猜想〗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设计实验〗
(1)小雨同学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他认为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则证明猜想成立。

(2)小涛认为小雨的实验方案不严密。

小涛用紫色石蕊试液将白色滤纸染成紫色后,做成三朵紫色的小花,然后按图示进行实验,在(I)、(II)、(III)中分别观察到变色和不变色两种现象。

小涛认为,若和(填序号)中的紫色的小花变色,则证明猜想成立。

〖交流与反思〗
(3)小明对小涛的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其理由是。

三位同学后补充了一个实验,使猜想成立,你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是。

(4)请写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某同学甲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含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后,发现无明显现象。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探究此时烧杯中的溶液成分,进行如下实验:首先,同学乙向此烧杯中滴加酚酞,发现溶液不变色。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反应后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猜想二: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三:。

经过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二不正确,其理由是:。

【实验探究】
上表中“稀盐酸过量”时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过程分析】有同学在做这个中和反应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产生了
气泡,说明氢氧化钠变质(填“部分”或“全部”
),则原氢氧化钠溶液会变质的原因是。

【实验反思】探究酸碱能否发生中和反应,一般只要实验证明某一种或两种反应物不存在即可。

除以上实验方案外,向烧杯中单独加入下列物质(填字母代号)也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A.铜片B.碳酸钠粉末C.石蕊试液
7.甲乙两同学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甲同学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乙同学实验时观察到有气泡发生:甲乙同学将反应完成后试管中的溶液倒入洁净的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废液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1: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2
猜想2: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Cl、CaCl2、HCl
猜想3: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验证与探究】甲同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则猜想
正确;乙同学取少量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氧化铁粉末,发现溶液变黄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都认为将该溶液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最佳方法是.
【归纳与总结】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拓展与延伸】乙同学在实验完毕后查阅资料得知:少量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能产生碳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那么在【猜想与假设】中存在第4种猜想的可能,则猜想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写化学式)
8.实验课上,⽼师给了同学们⽼包红色粉末,该粉末可能是铜粉和氧化铁(Fe2O3)粉末中的⽼种或两种,为确定该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并回Fe O+6HCl= FeCl+3H O)
答问题。

(提示:2332
[提出猜想]甲组:铜粉;乙组:氧化铁粉末;丙组::铜粉和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
方案1: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从下列试剂中选择:氯化钠溶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若甲组猜想正确,则实验现象为。

方案2:取8g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先通入CO,然后用酒精喷灯加热⽼段时间(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停止加热并继续通入CO⽼装置冷却。

若乙组或丙组猜想正确,则硬质玻璃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反思]
图1虚线框内的装置是用于吸收CO2;并收集CO,请从图2(广口瓶内均为氢氧化钠溶液)中选择最合适的装置(填字母)。

9.某小组对H2O2溶液制取氧气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快慢的影响。

该小组采用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催化剂均为0.4g,H2O2溶液浓度均为10%20mL,在C框中连接导管和量筒,并测量相关数据,经计算后的数据如下表:
(1)实验前用弹簧夹夹住B装置右侧橡胶管,打开Ⅲ的两个活塞,向其中加水,一会儿水很难流下来。

这一操作步骤的目的是。

(2)为了较精确测定排出水的体积,C框内应选用的装置为(选填“C1”或“C2”)。

(3)实验中,可以通过测定(选填字母)进行探究。

A 产生相同体积氧气所需时间
B 产生氧气的总质量
C 产生氧气的总体积(4)从实验数据可知:相同条件上表中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探究二】:探究H2O2溶液浓度对分解速率的影响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水浴温度控制在18Ⅲ,在250mL三颈瓶中加入MnO2均为0.5g,在恒压漏斗中加入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各5mL分别进行实验。

数字传感器数据绘制图象如下图1、图2所示。

(5)实验中,恒压漏斗的作用是
(6)由图1知道:H 2O 2溶液分解时 热量(选填“放出或“吸收”)。

(7)由图2知道:H 2O 2溶液浓度越高,其分解反应速率越 (选填“快”或“慢”),以10%H 2O 2溶液为例,约30S 后三颈瓶内气压由高缓慢降低的原因是 。

10.Fenton 法常用于处理含难降解有机物的工业废水。

课外小组探究有关因素对Fenton 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 -CP 速率的影响。

〖查阅资料〗(1)Fenton 试剂是 Fe 2+和 H 2O 2 共同组成的氧化体系
(2)“mol”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符号。

1mol 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6.02×1023 个)的分子。

“mol/L”为浓度单位。

〖进行实验〗用浓度为 1×10-3mol/L 的 H 2O 2 溶液和浓度为 1×10-3mol/L 的 FeSO 4 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H 2O 2 溶液 (mL )
FeSO 4 溶液
(mL ) 蒸馏水(mL ) pH 温度 (Ⅲ) Ⅲ
1.5 3.5 10 3 25 Ⅲ
1.5 3.5 10 3 40 Ⅲ
3.5 3.5 8 3 25 Ⅲ 1.5
4.5 x
3 25
〖实验结果〗用数据采集器测定p-CP 浓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
(1)实验Ⅲ中的X 是。

(2)实验Ⅲ~Ⅲ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

(3)实验得出温度对Fenton 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 的速率有影响,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4)上述实验中除温度外,还研究了对Fenton 法降解有机污染物p-CP 速率的影响
(5)实验结果表明,Fenton 试剂在碱性条件下几乎不能降解有机污染物p-CP,原因之一是硫酸亚铁与加入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Ⅲ的作用是。

11.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让们一起再认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拉瓦锡实验方案(如图1)利用汞的反应与图2相比,图2的优点(一条即可)
【实验回顾】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课本中的实验方案(如图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但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小于1/5。

请你参与探究:
【提出问题】造成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进课本上的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红磷、白磷的一些性质如下表:
颜色、状态熔点/Ⅲ着火点/Ⅲ密度/(g/cm3)
红磷暗红色固体590240 2.34
白磷白色或黄色固体44.140 1.82
【猜想与假设】
甲同学;可能是导管内原含有空气,后来残留有吸入的水,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乙同学:可能是瓶内残留气体中还有氧气。

你还能作出的猜想是。

【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3所示的改进(其他仪器忽略)。

(1)甲同学提出应把红磷换为白磷,理由是。

(2)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与课本上的实验装置相比较,该装置的一个优点是。

【探究与反思】
(4)大家用改进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待注射器冷却、管内白烟消失后,又意外发现注射器内壁附着黄色固体,该黄色固体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5)为了验证乙同学的猜想,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的闻学又利用传感器改进实验装置(如图4),分别用过量的红磷和白磷进行对照实验,并用高能激光笔点燃磷。

Ⅲ用测量氧气浓度的传感器测得反应后装置内氧气浓度分别是:红磷为8.7%和白磷为1.0% ,从而证明乙同学的猜想(填“正确”或“错误”),但也有同学认为白磷也不能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

Ⅲ如图5是白磷燃烧过程中的压强变化趋势,试分析回答:图中AB段变化的原因是;BC段变化的原因是。

12.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Mg能在CO2中燃烧,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Na比Mg活泼,由此猜想Na也能在CO2中燃烧,实验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Ⅲ金属钠性质活泼,常温下,金属钠极易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物质氧化钠,氧化钠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

金属钠还可以与水剧烈反应,放出氢气。

ⅢNa2CO3溶液显碱性;CaC12溶液显中性。

【实验探究一】Na能在CO2中燃烧吗?
步骤1:制取并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CO2气体。

步骤2:将燃着的钠迅速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钠在CO2中继续燃烧,发光放热,冷却后观察到瓶内附着黑色颗粒,并粘附着白色物质。

【问题讨论】
(1)步骤2中生成的黑色固体是。

【初步结论】Na能在CO2中燃烧。

【实验探究二】Na在CO2中燃烧的产物中白色物质成分的探究。

【提出问题】白色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氧化钠;猜想二:碳酸钠;猜想三: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清想四:氢氧化钠。

(2)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是错误的,理由是。

【设计方案与实验】
方案1:取该样品少里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

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氧化钠。

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盐酸,溶液中有气泡冒出。

结论:白色物质中一定有Na2CO3。

方案3: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

【反思与评价】
(3)甲同学思考后提出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

(4)方案3中加入过量CaC12溶液的目的是 。

【实验结论】
(5)综上所述,你认为猜想 成立。

(6)写出Na 在CO 2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13.中国是最早冶炼和使用金属铜的国家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铜的制备和性质等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探究一:铜的制备
(1)古代炼铜有“湿法炼铜”和“火法炼铜”。

Ⅲ火法炼铜:古代人们就发现了在翠绿色的孔雀石[主要成分为()232Cu OH CO ]上燃烧木炭会有红色的铜生成,该过程通过两步反应生成Cu 。

第一步:()232Cu OH CO 受热分解得到CuO
第二步:C+2CuO 高温22Cu+CO ↑
Ⅲ湿法炼铜:《梦溪笔谈》中记载“熬胆矾与铁金,久之亦化为铜”。

胆矾溶于水可得硫酸铜溶液,请写出“铁金化为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探究二:铜的化学性质
(2)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产生铜锈[主要成分为()232Cu OH CO ]。

为探究铜生锈的条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
Ⅲ()232Cu OH CO 的化学性质与()2Cu OH 和3CuCO 混合物的性质相似。

Ⅲ3CuCO 的化学性质和3CaCO 相似。

【提出猜想】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2CO 、2H O 、2O 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的同学取形状大小均相同的铜片,打磨光亮。

设计了如下4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说明:所用蒸馏水都是经煮沸迅速冷却的;固体干燥剂只吸收水分,不吸收2CO 和2O 。

编号 A B C D
Ⅲ为探究铜生锈是否与2H O有关,实验D试管中所加的物质除了金属Cu和干燥剂外,还有。

Ⅲ工业上常用稀盐酸浸泡法除去铜锈,其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探究三:探究碱式碳酸铜受热的变化
(3)果果设计了如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用于探究铜锈的分解产物。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遇水变蓝,实验室里常用于检验水的存在。

【实验过程】Ⅲ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Ⅲ按图示加入样品和试剂,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固体变黑,U形管中无水硫酸铜变蓝,澄清石灰水
【实验分析】
CO、CuO、。

Ⅲ根据现象可知,碱式碳酸铜受热可分解,分解产物有
2
Ⅲ装置乙、丙位置不能互换的理由是。

1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NaOH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NaOH溶液全部变质;猜想二:NaOH溶液部分变质
CaCl溶液呈中性。

【查阅资料】2
【实验探究】
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碳酸钠 Ⅲ取步骤Ⅲ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1~2滴
溶液变为
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该氢氧化钠溶液 (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评价】
(1)步骤Ⅲ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的作用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氢氧化钠溶液露至于空气中容易变质,原因是 。

15.蚂蚁分泌的蚁酸主要成分是甲酸,实验小组对甲酸的性质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甲酸(HCOOH )是一种酸,熔点为8.6Ⅲ,沸点为100.8Ⅲ,加热时会分解生成两种物质,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提出猜想】
(1)小唐同学对甲酸的分解产物提出了猜想:
猜想一:H 2和CO 2:
猜想二:CO 和H 2O :
猜想三:H 2O 和O 2。

小尧同学认为猜想 不合理。

【设计实验】实验小组同学选择合适装置对甲酸进行加热,将分解产物通入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2)若猜想一成立,则B 中的实验现象为 。

其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同学们在实验中观察到A 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B 无明显现象,同时看到D 处玻璃管中 。

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请依据实验现象,写出甲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装置E 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实验反思】
(4)实验开始前,通一段时间的氮气,再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装置,通一段时间氮气的目的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