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乡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月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萍乡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二月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继承老子哲学,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B.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C.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他根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写成长篇小说《水浒传》。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D.小说可借用儿童的视角来反映世界,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的眼光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通过若瑟夫的眼光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不是“菲利普的眼光”。

故答案为D。

2.下面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根据多家用人单位反映,从整体上来看,95后毕业生具有素质全面、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头脑灵活的优点。

B.青年应将求职视作加大知识储备、提升自身能力、重新审视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的契机,不断校正人生航向。

C.当代学子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需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D.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备受列强欺凌,从曾经的“天朝上国”跌到“国将不国”的谷底,国人自尊心受到重创。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

C:搭配不当,可改为“……还需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故选C。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课文默写。

①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③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④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⑤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⑦王维的《使至塞上》描写了塞外壮丽雄浑的风光,被后人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①采菊东篱下②蜡炬成灰泪始干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④山重水复疑无路⑤非淡泊无以明志⑥直挂云帆济沧海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篱、蜡炬、辩、疑、济、沧海、孤”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

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

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

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

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

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

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

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

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

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

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
个“飞”字,就全部解决。

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

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

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

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

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

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

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

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作答。

2.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过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也就是说要死记硬背。

B.文学是有继承性的,所以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C.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所以我们更要加强背。

D.高明的文学家不仅能向前人借词、借句。

还能借气、借势,只有这样才能翻出新意,写出好文章。

【答案】1.(1)语文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2)少时先背诵记忆,以后再慢慢理解。

(3)要使语言准确、生动,需有平时记背的词句来供选择。

(4)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2.作者以一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首先列举小时候作文时写鸟的动作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其次以自己写作时遇到的情况从反面论证观点。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根据相应的内容概括即可。

本文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二至五段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每一段的段首都以中心句的形式给出分论点,找出四个段落的中心句即为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论证过程的分析。

分析议论文某一段的论证思路就要考虑作者的论点,考虑他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

结合文章第四段内容来看,作者先以俗语引出观点,然后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背”这一积累过程的重要性。

3.A“也就是说要死记硬背”解说错误,违背文意。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五谷杂粮:营养时代的宠儿
①五谷杂粮是日常生活饮食的基石。

古人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说饮食要合理搭配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所以在精制食品盛行的当下,重拾营养健康的粗杂粮大有必要。

②如今,精制米面食物以及其制品带来许多不利于健康的后果。

小麦加工成精白面去掉了25种营养物质,只有极少量营养物质存在,如铁只剩下19%,锌只剩下17%。

稻谷精磨后,去掉大米外层部分的精米与糙米相比,营养成分大大下降,大米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损失在40%以上。

我国70%以上人口是以大米为主要营养来源的,吃精制食品使人们普遍缺乏铁、锌、叶酸、尼克酸和B族维生素等。

③意大利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精制谷类食品,特别是面包,将使肾细胞癌的患病风险相应升高。

英国营养学家指出,白面包、白馒头、白面条、白米等食物所含的毒素与氧化剂会对脑部细胞造成损伤,是导致忧郁症、老年痴呆症等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患精神疾病人类不断上升,这与过去半个世纪饮食习惯有一定关系。

美国人“三高一少”以淀粉为主的饮食结构,可引起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肥胖也越来越严重。

精制米面等食品会升高血糖、制造脂肪,所以需要严控。

④而五谷杂粮能为人们提供每日所需的热量、改善病症、保健养生等。

根据现代营养学的观点,五谷杂粮中所含的营养丰富而全面,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钙、钾、铁、锌以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

其比起精制的面粉和稻米,其营养价值更胜一筹。

⑤五谷杂粮也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绘制的“膳食宝塔”中摄入量最多的食物品种,因此多吃五谷杂粮有益于身体健康。

日本人推崇的长寿“五谷饭”,就是由大米、小米、红小豆、麦子和大豆混合煮成的饭,其营养价值要比单一的谷物煮的饭要全面得多。

⑥近些年来,随着对防癌食物的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五谷杂粮中的豆类食品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等,具有抗癌作用。

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利于防止便秘和结肠癌的产生。

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1.(1)交代了说明对象:五谷杂粮。

(2)说明五谷杂粮营养丰富的特点。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激发阅读兴趣。

2.说明了“五谷杂粮中所含的营养丰富而全面”这一结论得出的依据是经过现代营养学论证过的,与事实相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有:揭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修辞方法的运用。

本文标题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五谷杂粮;“营养时代的宠儿”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五谷杂粮”比作“宠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五谷杂粮营养丰富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

画线句中的“根据”表明“五谷杂粮中所含的营养丰富而全面”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根据”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理解。

解答时要在句中找出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的词语,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再说出该词运用好的原因,然后答出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6.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⑴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受调查的青少年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民间文学中的人物知之甚少。

不少80后的童年记忆中,尚且保留着民间文学故事的影子。

为何短短一代人的时间,民间文学消亡得如此迅速?
⑵民间文学以口头讲述为媒介,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

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也变得新奇自由,可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往往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⑶中华上下五千年,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都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同时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民间文学的衰落冲击了这种认同的基础,可能会导致未来的青少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

⑷一地一风,一风一俗。

每个中国人都从自己家乡成长起来,都深受家乡风俗影响,从方言和方言所承载的故事、歌谣和谚语中获得了生命之初的情感与意义。

这种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必然产生浓烈的乡土认同意识和文化皈依情结,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永远镌刻在人的一生中。

所以说,民间文学的传承实现了民间社会对文化同源观念的认同,培育了中国人极其重要的乡土意识,而文化同源观念与乡土意识正是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逻辑前提。

⑸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无不殊途同归地反映着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都对孔子、屈原、诸葛亮、苏东坡等著名历史人物的思想品格高度认同;都有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群众,正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民间文学是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文化命题的民间基础。

⑹而如今,中国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均被外来的新的文学系统所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教育几乎全是西方文本,长此以往,当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人物逐渐陌生以致淡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将如何在下一代人中传承?
⑺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我们认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

⑻笔者认为,要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理解中国民间文学关于善良、勤劳、奉献、和睦、友爱、正义、协作等价值观的叙事模式,重新建构这些智慧资源的日常生活路径,逐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从而实现让民间文学重回日常生活的目标。

⑼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效嫁接,找到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我们国家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的利用,整体上尚处于挖掘整理阶段,很多时候停留在出个故事汇编或根据故事做个绘本等浅层次。

今后我们可以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尤其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有效嫁接起来,那样传统民间文学才能凭借新的载体重新走进当代人的生活。

⑽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故事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

有时候即便把传统的故事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

遇到这种情况倒也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让人们记住那些故事的细枝末节,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⑷⑸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下面关于题目中“民族记忆”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友好、政治大同、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

B.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包括忠、孝、仁、义等文化。

C.中国民间文学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及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思想。

D.文化同源观念,及国人极重要的乡土意识,这些是中国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逻辑前提。

4.请你结合下面两条链接,运用⑻⑼段的观点,简要分析民间文学该如何创新与传承。

链接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链接二: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畅销小说,都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并进行充分利用,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

【答案】1.引出话题——民间文学,激发阅读兴趣;引发人们的对民间文学衰落原因的思考,表达作者对这种现象发生的痛惜。

2.不能调换。

两段都是写民间文学的重要价值,但第⑷段主要写民间文学的传承对培育人的乡土意识、民间社会对文化同源观念的认同等所起的重要作用,且与第⑶段紧密联系。

第⑸段则从更大的层面,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的价值观角度来谈民间文学的价值。

⑷⑸两段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地展开论述,所以不能调换。

3.C
4.深度挖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重构这些智慧资源的日常生活路径,逐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从而让民间文学重回日常生活。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结合,对传统民间文学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现代文化产业有效嫁接。

【解析】
1.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

议论文中开头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分论点。

表述形式一般为:引出文章的论点(论题)+作为事实或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此文第一段引用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引出“民间文学”的这一话题,引发读者对民间文学消亡问题的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议论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一般是不能调换的,理由是与上下文相照应,或者段与段之间是逻辑关系。

第④段主要写民间文学的传承对培育人的乡土意识、民间社会对文化同源观念的认同等所起的重要作用,第⑤段则从更大的层面,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共同传承的价值观角度来谈民间文学的价值。

④⑤两段由浅入深、由小到大,是递进关系,采用的逻辑顺序,且第④段紧承第⑶段来写。

所以是不能调换。

3.C错误,应是:中国民间文学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他们思想品格高度认同。

4.考查对文本以及材料的理解分析。

材料一用动漫的形式对通过对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材料二国外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并进行充分利用,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

结合这两段的内容,做法是:“要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重新建构这些智慧资源的日常生活路径,逐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有效嫁接,找到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作答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第1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句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答案】1.A
2.B
3.A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A项错误,《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并不是选项中所说的人性是恶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B项错误,从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可以看出,重“义”之心,人皆有之,并非圣贤独有。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项错误,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选A。

【点睛】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

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