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西省贵港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广西省贵港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①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②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

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

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

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

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

公元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

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

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

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

④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

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


①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

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

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

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

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

于是一切大为不同。

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

②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

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

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

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
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

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


①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

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

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②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

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

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③时光悄然流逝。

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

“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

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④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


①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

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

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②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

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③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

④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
1. 对文本艺术特色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部分第二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地图上圆点大的地名”比作“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地名在地图上虽小如圆点,在现实中却包罗万象、丰富浩大的特点。

B. 第一部分第三段列举了甘肃武威和凉州这两个地名,入诗的凉州要比以彰显大汉“武功军威”命名的武威
更有名气,诗句里的凉州,地名不再只是地名,而具有独特的含义(寒意),通过诗词使单调抽象的地名变得生动形象。

C. 第二部分第一段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为下文“诗歌让地名变得具有精神性和灵动性”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结构严谨,起于地图上的地名,结尾与之照应,但有所升华,这“不竭涌流的泉水”仅指“诗歌一代代地传诵”。

2. 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

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

B. 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

C. 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

D. 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3. 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4. 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温馨提示:可从“用词”“修辞”“句式”“风格”4个方面作答,答出3个方面即可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经历了一周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后,嫦娥五号探测器于12月1日23时11分降落在月面预选着陆区。

嫦娥五号的落月过程经历了主动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看似轻松的平稳降落背后,蕴藏着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积淀。

嫦娥五号落月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的过程。

相较于嫦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对着陆点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的要求是空前的,需要着陆区域内既没有太高的凸起,也没有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务要求。

可以说,落月的过程就是边飞行边找寻落点。

为了实现“选址正确,落得准确”,嫦娥五号采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已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
应用的“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即在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指挥下,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先大推力反向制动快速减速,然后快速调整姿态并对预定落区地形进行拍照识别,避开大障碍,实现“粗避障”。

之后,组合体在飞到距离月面100米时悬停,并再次对选定区域精确拍照,实现“精避障”,再斜向下飘向选定的着陆点,在移动到着陆点正上方后开始竖直下降,到距离月面较近时关闭发动机,利用着陆腿的缓冲实现软着陆。

在嫦娥五号的落月过程中,还有两个精妙的设计。

一是虽然表面上看是着陆器“背着”上升器软着陆到了月面上,但实际上,整个落月过程中,着陆器都借助了“外脑”和“外眼”分别是上升器月面起飞时要用的“最强大脑”中央控制计算机和通过“看星星”确定自己姿态的星敏感器,这是设计人员根据“上升器全程陪同着陆器”的实际想出的妙招,既节约成本又减轻重量,二是由于距离月面较近时主发动机激起的月尘会污染星敏感器,影响上升器月面起飞,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盖子,在距离月面一定的高度时把星敏感器的镜头盖起来,待落月之后月尘散去再通知星敏感器把盖子打开。

(摘编自《嫦娥五号何以稳稳落月》)材料二:
此次任务的着陆点——鲁姆克山地区——位于广表的月球火山平原,被称为海洋风暴。

月球上这一区城的部分区域已经被其他月球探测器探测过,包括196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波罗12号。

鲁姆克地区的岩石被认为形成于12亿年前。

相反,由阿波罗号宇航员在1969年到1972年间带回的月球岩石要老得多。

美国非营利空间倡导组织行星协会解释说: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应该是有史以来返回地球的所有样本中最年轻的,只有12亿年的历史,那时多细胞生命可能已经在我们的星球上进化了。

嫦娥五号将帮助科学家了解月球历史晚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地球和太阳系是如何演化的。

(摘编自《热烈祝贺!中国的嫦娥五号成功登陆月球》)材料三:
美国地质科学教授詹姆斯·黑德表示,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区是月球最值得探索的区域之一,研究这个区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认10亿至20亿年前月球是否仍处于活火山状态。

美国地球科学家克莱夫·尼尔表示,嫦娥五号将开启在月球自动采样并将样本带回地球的新篇章,这无疑将加深科研人员对月球这一天体的理解。

法国月球和火星地质学专家杰茜卡·弗拉奥表示,此次中国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再次点燃了全球对月球探索的兴趣。

中国对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持开放态度,“过去我们也毫无障碍地获得了中国享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探测收集的数据”。

法国天体物理学家帕特里克·米歇尔认为,分析月壤样本,就如同探究太阳系的古代记忆。

每一个航天任务带回地球的样本,无论是来自月球还是小行星,都在加深人类对宇宙的理解。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说,带回月球样本的难度较高,迄今只有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探测器实施过。

中国如果能成功,将成为第三个带回月球样本的国家。

摘编自《海外专家和媒体热议嫦娥五号成功发射》)
5.下列对嫦娥五号落月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五号探测器经历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主动减速、快速调整等落月过程后,准确降落在月球鲁姆克山地区。

B.嫦娥五号对着陆位置的精度和平整度要求远超于嫦娥三号、四号,所以边飞行边选择落点,这也是为上升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

C.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精避障”过程包括:月面百米悬停、精确拍照、斜向漂移、竖直下降和关闭发动机后利用着陆腿缓冲着陆。

D.中央控制计算机和星敏感器是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起飞时的关键设备,但在落月过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设计既节约成本又减轻重量。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粗精接力避障”的方式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发明,已在嫦娥三号和四号上得到应用和检验,最终实现了嫦娥五号的月球软着陆。

B.着陆器的主发动机还存在不足,会激起月尘,污染星敏感器的镜头,影响上升器的月面起飞,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可以自主控制开合的盖子。

C.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岩石样本比美国探月活动中带回的样本要年轻,所以能够帮助科学家研究月球历史晚期的地质状态,以及地球和太阳系的演化。

D.嫦娥五号探月之前,只有美国和苏联从月球成功带回月球样本,可见这一技术难度较高,也说明嫦娥探月工程的实施必然攻克了很多相关的技术壁垒。

7.本次嫦娥五号探月活动的意义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

其实,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仅1000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3000年。

②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

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肘,其中有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

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
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

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③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一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

1955年在西安发掘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之兄高元佳墓,发现墓室壁画中的墓主人像。

他端坐椅子上,双足并排放在地上,这是唐代中期以后已有标准垂足坐姿的证据。

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改变。

④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不少绘画作品都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线索。

如传世的《备宴图》,描绘了宫中大宴准备的情形:在巍峨殿宇的侧庭,摆着大方食桌和条凳,桌上摆满了餐具和食品。

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都是如此。

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

而家具的稳定发展,也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

不过,在晚唐五代之际,虽然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

人们虽然围坐在一起,但食物还是一人一份,这种以会食为名、分餐为实的饮食方式,是古代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

⑤到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即具有现代意义的会食才出现在餐厅里和饭馆里。

在传世绘画《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餐馆里摆放的都是大桌高椅;宋代墓葬的一些壁画上,也有不少夫妇同桌共饮的场景。

宋代的会食,由白席人的创设可以看得非常明白。

《东京梦华录》就提到了这种特殊的职业,下请书、安排座次、劝酒劝菜,谓之“白席人”。

白席人正是会食制的产物,他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食客行动、掌握宴饮速度、维持宴会秩序。

现代虽然罕见白席人,但每张桌面上总有东道主一人,他的职掌基本上代替了白席人,他要引导食客一起举筷子,一起将筷子伸向同一个盘子。

⑥分餐制和会食制都是历史的产物,那种实质为分餐的会食制也是历史的产物。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防控的关键时期,人们开始思考混用碗筷以及会餐制隐藏的风险。

目前,可以仿照唐代的“大桌分食”。

这种分餐制借了会食制固有的条件,既有热烈的气氛,又讲究饮食卫生,而且弘扬了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摘自《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光明日报》2020年4月18日,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有不少证据可以为“分餐制的历史比会食制的历史更古老”提供证明。

B.在陶寺遗址发现的迄今所见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指示了分餐制在我国出现的源头。

C.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了唐代由分餐制向真正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D.现代宴饮时,桌面上有代替古代“白席人”作用的东道主,由他负责统一食客行动等事务。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饮食方式的变化为纬线组织全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历史。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采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

C.文章以《备宴图》里的画面为例,有力地证明高椅大桌的会食方式已在唐代十分普遍。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点明分餐制在当下的意义,并引导人们采用健康的饮食方式。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礼器》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

”虽是为强调地位尊卑,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分餐制的存在。

B.《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也证明了分餐制在中国历史悠久。

C.家具革新促使古代中国人的坐姿发生了革命性改变,这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改变。

D.严峻的疫情形势之下,分餐制将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

这既能弘扬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最终取得抗疫胜利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越者,字仲。

常渔鉅野泽中,为群盗。

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

”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曰:“请仲为长。

”少年强请,乃许。

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

越乃引一人斩之,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

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越大破楚军。

汉王二年春,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

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

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

”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

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

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候曰:“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

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

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梁王恐,欲自往谢。

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不如遂发兵反。

”梁王不听,称病。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

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上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B.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C.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D.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年,我国古代常将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称为“元年”。

B. 相国,我国古代官名。

春秋战国时宰辅大臣的尊称,后渐成为官称,称为相国、相邦。

C. 诸侯,我国古代分封制中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D. 庶人,文中指戍守边关的人,我国古代常将犯罪的官员等削除官爵,发放到边关。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越审时度势。

陈胜、项梁起义时,有些年轻人要彭越也效仿,但彭越认为时机不成熟,需等一等,直到一年后才同意他们的请求。

B. 彭越屡立战功,彭越一生多次征战,他在济阴大败楚军,收复魏地得到十几座城池,后来又按照留侯的计策,一举在垓下歼灭了楚军。

C. 彭越树立军威。

彭越跟年轻人约好第二天太阳出来时集合,迟到者诛,但最后一个人直到中午才来,于是彭越杀了他,震慑了其他人。

D. 彭越不听征召。

汉王打了败仗,征召彭越合力攻打楚军,但彭越认为魏地刚平定,还畏惧楚军,不能前往,汉王举兵追击,再次战败。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

(2)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

不如遂发兵反。

15. 根据文章内容,试分析“彭越之死”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