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1.2诗两首(课时1)(导学案) 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课时1)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设计人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
课前预习·预习案
【学习目标】
1.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2.分析意象,品悟意境之美。

3.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理解诗歌美。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人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做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他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云中鹤。

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候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

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2.文本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
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署名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之前,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

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可以说,“康桥情节”贯串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预习小测】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彷徨__________ 寂寥__________ 悠长__________ 彳亍__________
凄婉__________ 颓圮__________ 篱墙__________ 惆怅__________
2.在后面的括号内写出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①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②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③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④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

知识拓展·探究案
【要点探究】
1.《雨巷》中主要描写了哪两个意象?请作要分析。

主要描写了雨巷和丁香两个意象。

2.《雨巷》这首诗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评析。

3.《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

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

你有什么看法?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将它记录下来,写在下面表格中。

诗两首(课时1)
详细答案
课前预习·预习案
【预习小测】
1.páng huáng/liáo/yōu/chì chù/qī wǎn/tuí pǐ/lí/chóu chàng
2.①比喻;②比喻、排比;③反复;④比喻。

知识拓展·探究案
【要点探究】
1.(1)雨巷。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

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

(2)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

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

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

2.《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1)词句的复沓,如:①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他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

②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等,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

(2)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

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ang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

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心头反复回响。

3.“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

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

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

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着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

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读者尽可以展开想像。

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

从这一角度说,诗人和“姑娘” 是二位一体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即“我”是实实在在的我,而“姑娘”是理想的“我”,未来的“我”,或另一层面的“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