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言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摘要
本文以三言小说中的妓女形象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妓女文学发展状况的纵向脉络、明朝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横向断截、三言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基本情况和文学艺术形象自身的价值定位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探究。
概而言之,三言中的妓女形象可以分为贞洁型、痴情型、才女型、壮志型、佛缘型、放荡型妓女等类别,以类为基准对妓女形象性格特征做出客观公正的概括与评价,进而挖掘妓女形象所蕴含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人文、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内涵。
经过对妓女文学作品的逐一分析与阐释,得出妓女形象出现在三言小说中的原因主要是作者主观创作原因的结论。
即妓女形象是作者创作理论和审美价值观念在创作实践中有所体现的绝佳人选,才使得妓女形象大而皇之地步入文学的殿堂,进而成为精品艺术形象的。
引言…‘
一、三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基本情况.....................................,. (2)
(一)三言中女性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2)
1、淫糜腐烂的晚明世风.,..........,.. (2)
2、浪漫主义“尊情”文学观和“顺性”说的出现 (3)
(二)冯梦龙的妇女观在小说创作中的体现 (3)
(三)三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4)
1、贵族妇女 (5)
2、市民女子 (5)
3、妓女....................................,.......................,.. (5)
4、尼姑 (6)
二、追溯中国古代妓女入小说的历史进程 (6)
(一)唐传奇中的妓女形象 (7)
(二)宋元小说中的妓女形象 (8)
(三)明初、明中叶小说中的妓女形象···························……n
三、三言小说中妓女形象的类型特征 (12)
(一)才女型妓女······················································……12-
(二)贞洁型妓女·····················································
.......13(四)佛缘型妓女 (15)
(五)壮志型妓女 (16)
(六)放荡型妓女 (17)
四、冯梦龙在三言中塑造较多妓女形象的原因 (18)
(一)社会原因 (18)
(二)冯梦龙的小说创作观 (20)
(三)三言中妓女形象的审美特征........, (21)
(四)冯梦龙选择妓女形象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内因 (23)
五、三言中妓女形象的价值 (24)
(一)社会价值 (25)
(二)艺术价值 (26)
(三)文化价值 (28)
引言
冯梦龙是一个思想摆动比较大的作家,一方面他张扬个性、崇尚情致,追求自由,是晚明主情尚真思潮的倡导者和具体实践者;另一方面又积极维护封建礼教,旨在敦化社会风气和普及传统伦理道德。
极为矛盾的思想观念纠缠在冯梦龙一个人身上,因而造就他极其复杂的人生观和文学观。
冯梦龙的创作又十分丰富,主要作品有《三言》、《新列国志》、《双雄记》、《万事足》、《情史》、《挂枝儿》、《山歌》、《古今谭概》、《智囊补》、《麟经指月》、《太平广记钞》等。
对于这样一个既思想复杂又著作颇丰的作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很难的事情。
三言小说不但是冯梦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拟话本小说中的名篇。
自然会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甚或成为古典小说研究中的热点。
郑振铎、谭正璧、孙楷第、马隅卿、容肇祖、赵景深等国学前辈对三言的源流、版本和思想等方面均有所研究。
建国以后,胡士莹、关德栋、范烟桥、王古鲁、缪泳禾、陆树仑等先生对三言小说的作品考订、历史内涵、社会思潮、思想价值和市民观念及冯梦龙的情教思想、文学观念等做出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促进了三言小说及冯梦龙研究的兴盛。
但三言小说的研究中也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首先是相对于单篇研究的充分来说,整体研究不尽如人意,对三言小说的整体定位往往只是市民小说,很少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实际上三言小说120篇所涵盖的社会人文价值是极其广泛,市民意识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反映而已。
其次单篇研究中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同为妓女,对杜十娘形象研究得较充分透彻,对妓女中的其它类型,如佛缘型妓女和放荡型妓女的研究显然不够深入,人物形象的深层价值未被全部挖掘出来。
再次,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简单图解或是套用公式的痕迹,如认为妓女形象仅仅是对明代社会黑暗状况的一种反映,显然是过于简单,远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
本文试图从妓女形象产生的社会人文环境、妓女文学的历史沿革和妓女形象的类型特征、产生原因和价值等方面,对三言小说中的妓女形象做一整体客观的评述与阐析。
不妥或是欠充分之处,敬请各位先生和同学的批评指正。
一、三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基本情况
三言小说是一部人物形象芜杂、反映社会层面较广、思想内涵深刻的拟话本小说集,其中艺术成就比较高的大多是以女性形象为主人公的篇章。
本文试图考察三言小说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对三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一整体客观的剖析。
(一)、三言小说中女性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1、淫糜腐烂的晚明世风
明朝逼近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腐朽没落的本性己经十分明显地暴露出来。
首先就表现在大多皇帝不理政务,世宗、神宗在位时间都长达四五十年,都20多年不理朝政。
熹宗终日迷恋于做木匠活,把朝政都交给宦官魏忠贤主理。
皇帝的不理朝政直接导致整个朝廷机构陷于瘫痪,有位无官和有官无职己经是明朝官场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其次是大臣们争权夺利,谋私专营,趋炎附势,攀富崇贵。
严篙当权时,大臣自愿当他的“义子”“干儿”的就多达30多人,可见当时的官场真是丑态百出、卑鄙鲤凝之极。
腐朽衰败的政治制度必然导致生活上的糜烂,万历时的神宗皇帝、正德时的武宗皇帝都是以荒淫和纵欲而著称。
上行下效,统治阶级政治的腐朽和生活的堕落对下层民众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
明代的社会风气因此变得非常颓废,真可谓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大学士沈一贯说:“民生日登,盗贼多起”(《明神宗实录》卷396)。
流风所致,长期约束人们行为的封建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被晚明人抛在九霄云外。
据《博平县志》卷4载:
“由嘉靖中叶以抵于今,流风逾趋逾下,惯刃骄吝,互尚荒佚,以欢宴放饮为豁达,以珍味艳色为盛礼。
其流至于市井贩胃厮隶走卒,亦多缨帽湘鞋,纱裙细裤。
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泊泊浸淫,靡焉勿振。
甚至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下延于乞丐。
……逐末游食,相率成风。
”1
一般的民众也在亦步亦趋地步统治者的后尘,不再以儒家礼教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是尽可能地追逐享乐与淫糜。
概括言之,整个晚明时代可以说就是一个放荡、纵欲、奢靡的时代。
腐朽放荡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江河日下的道德行为方式,必然会遭到有识之士的口诛笔伐。
因此,冯梦龙之类的文学家就想借通俗小说以达“厚人伦、美教化”的目的。
2、浪漫主义“尊情”文学观和“顺性”说的出现
晚明思想界出现新的文艺思潮,具体表现就是出现浪漫主义“尊情”文学观和“顺性”说,分别以汤显祖和李蛰为其代表。
汤显祖塑造杜丽娘情感世界时说:“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2“尊情”文学观使人的生死皆可以随“情”而变,把“情”理想化,甚至把“情”看作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本质,极大地夸张了“情”的力量,充分体现汤显祖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
李赞《焚书》卷3《读律肤说》:“盖声色之来,发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仪,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仪可止也。
……莫不有情,莫不有性,而可以一律求之哉?然则所谓自然者,非有意为自然而遂以为自然也。
若有意为自然,则与矫强何异?’’3自然流露的“情性”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只有有了“真心”,才会有“真”感情,才会有“真”的文学作品出现,因而反对一切“礼仪”“矫强”掺入到文学创作中来。
由此可见,李蛰对“自然”“情性”的肯定与张扬己经是达到极至。
汤显祖、李蛰抛弃以往束缚人思想的文学观念,把人“情感”、人的“自然”本性提到了文学表现的首位。
这种重“情”注“真”的文学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无疑是代表了历史的进步。
.
文艺思想必定会对同时代的文学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汤、李“尊情”“重真”思想的带动下,一时间表现自然人性抒发真挚情感成了当时众多文学家自觉追求的创作主题,戏曲如《焚香记》、《红梅记》、《梦花酣》、《红梨记》、《情邮记》、《西楼记》等,小说自然就是《三言》、《二拍》。
具体在三言小说创作上,众多杰出的人物形象已经或多或少地带上“至情”“纯真”的痕迹。
(二)、冯梦龙的妇女观在小说创作中的体现
妇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
孔子非常蔑视妇女,《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董仲舒建立“三纲五常”封建伦理规范,以此来限制和约束妇女的精神活动和日常行为。
以后历代都有《列女传》、《女论语》、《女范捷录》和《闺范》之类的妇教书籍,可以说对妇女的精神控制也是随朝代发展逐渐升级的。
明代对妇女的精神控制与以往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的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不过是267人,明代却猛增至3.6万人,充分显示出明代统治者对妇女精神残害之深之重。
冯梦龙的妇女观却与正统的儒家观念完全不同,他在心底里是非常肯定、尊重妇女的。
首先反映在他评价妇女的言论上,《情狭类》总评:
“豪杰憔悴风尘之中,须眉男子不能识,而女子能识之;其或窘迫急难之时,富贵有力者不能急,而女子能急之;至于名节关系之际,平昔圣贤自命者不能周全,而女子能周全之。
岂谢希梦所云‘光岳气分,磊落英伟,不钟于男子而钟于妇人’者耶?’’冯梦龙此说真是褒扬女子之至,女子能“识之”、“急之”、“周全之”,“光岳气分”一样可以钟于妇人。
与男人相比女子毫不逊色,甚至过之,此种言论真可达到石破天惊、振聋发馈的效果,并且与当时禁锢妇女思想的女教书籍《内训))等相比,冯氏的观点无疑是代表先进的妇女观。
其次就反映在冯梦龙塑造的女性形象上,在冯氏的诸多作品中他都极力张扬妇女的才学与智慧,创造出众多须眉不及的女性形象。
杜十娘、萃瑶琴、玉堂春、王三巧等女性形象在后世的广为流传,本身就是冯梦龙重视女性形象的有利证据。
而且从具体篇目上来看,以女性形象为主人公,《醒世恒言》中有16篇,《喻世明言》中有16篇,《警世通言》中有24篇,总篇目共计56篇,占三言小说120篇中的一半左右。
妇女形象己经占据三言小说的半壁江山,从量的对比上妇女不屈劣势,这与冯梦龙先进的妇女观是分不开的。
试想如果冯梦龙创作妇女形象时,头脑里的想法与施耐庵塑造潘巧云时的观点一致,那么众多形象丰满内涵深刻的女性形象就不会出现在三言小说中。
(三)、三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分类
三言中的女性形象总量较大、所占篇目较多、类型相对来说比较庞杂。
按照人物形象的社会地位和基本生活方式来分,三言中的妇女形象主要可以归纳为贵族妇女、市民女子、妓女、尼姑等四类。
1、贵族妇女
三言小说中反映贵族妇女生活状况和思想意识的主要有《王娇莺百年长恨》、《闲云庵阮三偿冤债》、《苏小妹三难新郎》和《吴衙内邻舟赴约》等篇,在三言小说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艺术成就一般。
贵族妇女的整体特征是社会地位比较高,衣食无忧,一般拥有一定的才华与学识,性情比较懦弱,受封建传统礼教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深。
王娇莺努力争取爱情幸福、婚姻自由,可惜所爱非人,尽管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处死了负心人周廷章,但王娇莺为此同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陈玉兰是被父亲苛刻的选婿条件耽误了青春,但为一时之爱付出一生幸福的代价,真可谓是彻彻底底的“烈女”。
“从一而终”的戒律根植在王娇莺和陈玉兰的思想深处,因而酿就她们一生的悲剧。
2、市民女子
市民女子是三言小说中数量较多、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一类女性形象,主要包括《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况太守断死孩儿》、《乔彦杰一妾破家》、《万秀娘仇报山亭]L》、《蒋淑真勿J颈鸳鸯会》、《崔待诏生死冤家》等篇。
市民女子的共同特征是社会地位较低、性格直率泼辣、注重真情实感、勇于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幸福、甚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王三巧是塑造得非常成功个性非常突出的一个市民女子形象,在她的性格中既有善良、贤淑、重情、崇真、宽容的美好一面,又有见异思迁、行为放荡的不良一面。
邵氏却是深受封建礼教与流氓支助的双重压迫与残害,最终不得己杀死得贵并自绕,她的一生真是既可悲又可叹。
悲的是她夫死之后毅然选择守节,心甘情愿充当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叹的是当时下层妇女生活的艰难,不时遭到流氓的肉体侮辱与精神折磨。
3、妓女
三言小说中以妓女形象为主人公的共计有9篇:《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和《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喻世明言》中的《新桥市韩五卖春情》、《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单符郎全州佳偶》和《月明和尚度柳翠》。
妓女形象在三言小说总量中的比例尽管不大,但在很大程度上却代表三言小说的最高艺术成就。
杜十娘、玉堂春、萃瑶琴等人物形象既内涵丰富、价值深邃,又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即使投放在整个三言中的妓女形象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她们仍然不失为精品人物形象。
4、尼姑
尼姑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一般是很低的,在三言小说中主要有《赫大卿遗恨鸳鸯绦》等篇。
在赫大卿一文中尼姑们被塑造成如同淫妇一般,她们主动勾引别人的丈夫,把和尚假扮成尼姑留在庵中取乐,在不得己的时候甚至不惜害人性命,与传统意义上的一无所求静心寡欲的尼姑形象大相径庭。
这些尼姑们的性格特征是放荡无耻、爱色贪财、心黑手毒、伤天害理,从中传递出非常独特的社会信息,那就是远离市井的尼姑们同样深受当时纵情纵欲世风的影响与感染。
而且连本应心无杂念的尼姑们都有条件蜕变成为淫妇,足以证明晚明社会风气的堕落与糜烂。
三言小说基本上涵盖了明代社会各阶层中的主要妇女形象,再现了她们的生活方式与人生轨迹,展示了她们的情感世界与心路历程,反映了她们的物质追求与精神渴望。
就艺术成就而言,三言小说女性形象的艺术成就高低参差,既有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受到广泛赞誉的精品人物形象,也存在一些平面的、单薄的、带有明显图解性的、甚至是被恶意扭曲的女性人物形象,其中艺术价值最高的往往是妓女(如杜十娘)、市民女子(如王三巧)等下层妇女形象。
李时人先生说:“作为人类成年的艺术,小说具有包罗万象的气魄,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几乎所有方面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反映,在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可以说用美学方面写成的历史—风俗史和心灵史。
与此必然相应的是,小说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学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叙事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冯梦龙整理创作出的优秀拟话本集《三言》小说就是对晚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真实表现与深刻反映,甚至可以说就是描述晚明社会状况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二、追溯中国古代妓女入小说的历史进程
妓女的爱情生活故事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多以曲折的故事情节、真挚的情感交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备受世人的关注。
从唐传奇中的妓女故事开始,此母体一直在历史延续过程中发展与变化着。
(一)、唐传奇中的妓女形象
妓女的历史由来己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到了唐朝,妓女作为一个群体己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社会特征与基本形态。
首先是唐代官妓制度进一步组织化、制度化,可分为“教坊妓”、“府娟”、“郡娟”等,分别归为宫廷、府、郡管理。
其次,唐代家妓与私妓数量非常多,《新唐书》卷七八《河间王孝恭传》称他:“性奢豪,后房歌舞伎百余”。
唐人孙桨《北里志》和后周王裕仁《开元天宝遗事》则记录唐代众多私妓的生存方式与活动情况。
而且唐代的法制不限制官吏与妓女的交往,赵欧北在《题白香山集后诗》曾经感慨:“风流太守爱魂销,到处春翘有旧游,想见当时疏禁纲,尚无官吏宿娟条。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妓女制度的发展。
因此在唐朝这个既十分浪漫又十分风流的时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元棋、杜牧、温庭绮等均与娟妓相交密切,不少甚至成了千古佳话。
李白《对酒》:“葡萄酒,金巨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砒瑙筵中怀里醉,芙蓉帐里奈君何。
”7诗中有的是毫不掩饰的尽情欢笑与及时取乐,唐代文人钾妓之风由此可窥一斑。
与李白相比,白居易更是风流自放的典型。
白居易《与牛家妓乐雨夜合宴》说:“玉管清弦声旖旎,翠钗红袖坐参差。
两家合奏洞房夜,八月连阴秋雨时。
歌脸有情凝娣久,舞腰无力转裙迟。
人间欢乐无过此,上界西方即不如。
”“在白居易看来与妓女相交不仅是宜情宜性,欢乐无比的,而且超过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
可见妓女文化到此时己经深深地渗透到文人的精神世界中,并且成为慰藉文人思想世界、疗治文人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
因此唐代的小说中多妓女与士子缠绵徘侧的爱情故事也就在情理之中,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李娃传》和《霍小玉传》。
白行简《李娃传》:“一旦,大雪,生为冻馁所驱,冒雪而出,乞食之声甚苦。
闻见者莫不凄恻。
时雪方甚,人家外户多不发。
至安邑东门,循里垣北转第七八,有一门独启左扉,即娃之第也。
……娃自阁中闻之,谓侍儿曰:‘此必生也,我辨其音矣’。
……乃与生沐浴,易其衣服;为汤粥,通其肠;次与酥乳润其脏。
旬余,方荐水陆之撰。
头巾履袜,皆取珍异者衣之。
……娃既备礼,岁时伏腊,妇道甚修,治家严整,极为亲所眷。
……有四子,结尾大宫;其卑者犹为太原尹。
”长安名妓李娃心地善良的品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不由得使人萌生敬意,其救人于危难之际的行为更让人刮目相看。
李娃最终不仅如愿以偿地从了良,而且“治家严整”,四子皆为官,可见李娃的治家教子的本事,良家妇女所不及也。
李娃的故事成为后代妓女小说创作模式的理想范本,妓女从良并且还能有很大的作为,可以说既是妓女小说创作者想要达到的艺术目的,也是深陷苦海的妓女们的人生追求。
后世作品多以此为鉴,元代石君宝的《曲江池》、明代薛近衰的《绣糯记》两部戏剧都叙写此事。
郑元和唱《莲花落》故事,至今尚且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言小说中的玉堂春、赵春儿的故事中都曾大加赞赏李娃。
由此可见《李娃传》对后世同类题材文学创作的影响之大之深。
蒋防《霍小玉传》:“中宵之夜,玉忽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
今以色爱,托其仁贤。
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
极欢之际,不觉悲至。
’……玉恨叹日:‘天下岂有是事乎!’遍请亲朋,多方招致。
生自以想期负约,又知玉疾候沉绵,残耻忍割,终不肯往,晨出暮归,欲以回避。
玉日夜涕泣,都忘寝食,期一相间,竟无因由。
冤愤益深,委顿床枕。
自是长安稍有知者。
风流之士,共感玉之多情,豪侠之伦,皆怒生之薄行。
……乃引左手握其臂,掷杯于地,长拗号哭数声而绝。
”霍小玉坚贞与不屈、视爱情如生命的性格凸现出来,霍小玉也成为千万追求爱情幸福而不得的苦难妓女们的代表。
与以喜剧形式结局的《李娃传》相比,《霍小玉传》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艺术作用。
毕竟生活当中李娃似的妓女实在是太少太少,而霍小玉似的妓女又肯定会是很多很多。
从现实意义来说,《霍小玉传》绝对是妓女文学中的佳作。
因此霍小玉的故事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悲剧型的妓女题材故事多受此故事的影响。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紫钗记》就源于此,近人《紫玉钗》剧本也是以此为题材的。
唐传奇中的妓女文学作品情致委婉、绮丽缠绵、刻画入微,塑造出了许多风姿绰约、灵气四溢、才情出众的妓女形象,展示了妓女们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与渴望,同时客观地反映唐代的恋爱观、享乐观、婚姻观、门第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李娃、霍小玉等妓女形象的成功出炉,表现出作者相当成熟的小说创作技巧,标志着妓女文学创作已趋成熟。
因而,唐传奇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不可谓不深,在后世许多小说戏剧的创作模式、创作观念、人物刻画、和选材范围中均可以找到唐传奇或隐或现的影子。
(二)、宋元小说中的妓女形象
宋代的妓女制度基本上是沿续唐制。
从妓女的所属来分,仍然是官妓、家妓和私妓。
宋代官妓中的教坊妓整体上不如唐代,到南宋绍兴年间甚至是不设教坊。
相对来说地方官妓却很发达,数量也很大,对官妓的乐籍管理也较严。
文人士大夫在宋代社会地位很高待遇优厚,家妓就作为一个副产品也就广泛活跃起来,欧阳修、苏轼、韩琦、韩绛家中都多有歌妓。
同时,宋代的私妓非常活跃,这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密切相关。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衡,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9,就是对私妓日常活动的客观真实反映。
而与唐代明显不同的是,宋代明令禁止官吏游妓,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有禁难禁;总体来说,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宋代妓女制度繁盛于唐代。
与唐代文人的豪放张扬豁达悠肆相比,宋代文人的心态比较趋于内敛与内省。
宋代又是一个理学盛行的时代,“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多少会对文人士大夫的心理投上一些阴影。
宋代文人尽管也与妓女交流,如柳永、晏几道、张子野、周邦彦、秦观、贺铸、辛弃疾、刘过、陆游等均与娟妓交往广泛密切,但总体来说却少了一份大气与豪情,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无奈,更多时候是对自娱自乐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
谈宋代文人与妓女的交流,柳永是不能不谈的。
柳永《鹤冲天》词曰:“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态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惩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晌。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
这首词既忠实地记录柳永与妓女交往时的情况,又充分反映柳永乐观旷达的精神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很显然,与妓女交流是柳永仕途不如意后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柳永的人生轨迹在宋代具有较广的代表性,当生活失意仕途不顺前途无卜的时候,退缩到温柔乡里去找一点精神慰藉不失为一种最佳的选择。
因此有宋一代,传情表意、歌离送别的爱情作品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主流,其中之一就是描写妓女爱情生活的宋代小说。
沿唐传奇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特征,妓女文学创作在宋代又有所变化与发展。
首先表现在妓女的类型有所拓展,唐传奇主要是写正直善良的妓女形象,宋元小说中出现了新的妓女类型:有富于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有才气冲天、不让须眉的;也有不择手段、陷害他人的。
其次是宋元小说传递出的社会信息发生变化,如果说唐传奇透射出的多是浪漫典雅的爱情故事的话,宋元小说则清晰地反映出市民意识、人格魅力、民族矛盾、人文思想、理学说教等方面的内容。
《李师师外传》塑造一个既性情幽静、色艺绝伦,又具有远见卓识、富于民族气节的名妓形象。
李师师的住所陈设,“裴几临窗,缥细数峡,窗外新草,参差弄影。
”衬托出李师师的品位高雅和情致脱俗。
李师师的出场,“淡妆不施脂粉,衣绢素,无艳服。
新浴方罢,娇艳如出水芙蓉。
见帝意似不屑,貌殊据,不为礼。
”逸趣风雅犹如绝尘的一代隐士,冰清玉洁浑似缥缈的凌波仙子。
而且技艺超群,“隐几端坐而鼓《平沙落雁》之曲,轻拢慢捻,流韵淡远。
帝不觉为之倾耳,遂忘倦。
”出众的才貌、脱俗的品格和超凡的技艺成就了一代名妓李师师。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师师具有坚贞的气节,当张邦昌要把她献给金营的时候,师师大骂张邦昌背叛国家的丑恶行径,然后“脱金替自刺其喉,不死;折而吞之,乃死。
”真真是侠士风度,虽大丈夫无以过之。
技艺出众、幽姿雅韵加上侠肝义胆,成就了妓女李师师的完美形象。
李师师形象标志着妓女形象塑造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妓女形象不再仅仅缠绵于情感世界之中,而是与民族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因而李师师形象对后世妓女文学创作影响颇深,明代秦淮名妓李香君形象显然大受其感染。
《曹伯名错勘赃记》中的谢小桃却是一个害人的妓女形象。
谢小桃为了与旧相好倘都军做夫妻,不惜诬告陷害自己的丈夫曹伯明。
“谢小桃跄着包袱,来州厅上出首,告到:‘数日前,曹伯明不知哪里跄这包袱来家,不知是谁的,妇人特来出首。
’伯明道:‘你这烟花泼妇,如此歹心!我和你是夫妻,你和别人做一路屈害我!’州尹大怒,言:‘脏计有了,如何不招?’……小桃熬疼不过,告言:‘相公,委的与倘都军来往情密,后被曹伯明娶了妾,因此与倘都军设计,交宋林将赃物放于地下,待伯明跄回家陷害,要谋妾为妻。
只此是实。
’”谢小桃的形象丰富了妓女形象的类型,实际上这种害人的妓女在实际生活中的数量一定不会少,因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苏长公章台柳传》则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一个才女型妓女形象—章台柳。
苏轼出题,章台柳当场即作《沁园春》一词。
苏轼看后亦称:“不枉了这女子,如此聪明!”’后来章台柳嫁人之后亦有诗回复苏轼:“昔日章台舞细腰,行人任便折枝条。
而今已落丹青手,一任风吹不动摇。
”能诗善词不愧为才女当行的本色,借题发挥更显出章台柳的才气与机智。
苏轼戏言妓女再现妓女与文人交流的方式,同时也体现妓女生活的悲哀与痛苦。
宋元小说中的妓女形象拓展了妓女形象的表现范畴,加深了妓女文学的反映程度,传递出较多的人性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