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第八章肾的排泄(泌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H+的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或血浆中的某些物质转运至小管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1.H+分泌机制 主动分泌过程 ① H+-Na+交换 ② H+泵
2.H+分泌特点: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
(二)NH3的分泌
盆N 副交感N 逼尿肌收缩 尿道内括约肌舒张 促进排尿 腹下N 交感N 逼尿肌舒张 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阻止排尿 阴部N 躯体N 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二)排尿反射
尿频排尿次数过多者称为尿频。(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
遗尿睡眠时不能控制排尿。 (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
大量饮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合成释放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尿量 (水利尿)
循环血量 容量感受器(-) ADH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循环血量 容量感受器(+) ADH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同向转运体对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即它们能与Cl-竞争结合位点,从而抑制Na+、Cl-、K+的同向转运,使小管内溶质浓度增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因此,将速尿称髓袢利尿剂。
2.水的重吸收 99%
远曲小管集合管 10%~20%
髓 袢 约10%—20%
第八章 肾的排泄
代谢终产物 异 物 过剩的物质
排泄 :
前 言
途径 :
肾 肺 皮肤 消化道
(一)肾单位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二)两种肾单位比较
(三)球旁器
肾素
交感神经
尿生成的三个环节: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分泌作用
尿潴留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者称为尿潴留。 (损伤初级排尿中枢)
尿失禁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排尿者称为尿失禁。 (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
近曲小管 65%~70%
必然性重吸收
调节性重吸收
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HCO3-的重吸收与H+-Na+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
实现排酸保碱,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4.葡萄糖的重吸收:
葡萄糖滤出后在肾小管内全部重吸收回血液。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只限于近球小管,肾小管其他各段不能吸收葡萄糖。所以,小管液内的葡萄糖若在近球小管未吸收完毕,终尿中将会出现葡萄。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概念
肾小球滤过率
滤过分数
1.滤过膜
孔径↑
滤过率↑(血尿)
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滤过率↑(蛋白尿)
面积↓
滤过率↓(少尿或无尿)
2.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滤过率↓(大失血)
血浆胶体渗透压↓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囊内压↑
滤过率↓(结石、肿瘤)
3.肾小球血浆流量↓
①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即泌NH3促进H+ - 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
③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NH3分泌的特点
1.K+的分泌机制 K+ - Na+交换
机制及常见原因
髓襻功能
髓襻高渗梯度下降:髓襻过短(小儿)、肾囊肿
髓襻功能受损;升支粗段NaCl吸收减少(呋塞米)
直小血管血流速度
过快:NaCl、尿素被带走,髓质高渗梯度降低
过慢:水不能及时被带走,髓质高渗梯度降低
尿素浓度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代谢障碍
第四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小管内渗透压↑→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称渗透性利尿。
1.NaCl的重吸收
Na+有99%以上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近球小管是最重要部位 65%~70%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作用
进入细胞Na+由管周膜Na+泵泵出,Cl-经管周膜Cl-通道、K+经管腔膜K+通道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出细胞
髓襻升支粗段离子转运机制
管腔膜上有Na+:2Cl-:K+同向转运体→Na+、Cl-顺电-化学梯度,K+逆电-化学梯度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
滤过率↓(休克)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一)重吸收方式
(二)重吸收部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选择性重吸收
①全部被重吸收(100%):葡萄糖、氨基酸;
②大部分被重吸收(99%):水、电解质如Na+、K+、Cl-、HCO3-等;
③小部分被重吸收:尿素;
④完全不被重吸收:肌酐、尿酸。
2.有限性重吸收 如葡萄糖的重吸收
2.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一)ADH
1. 分泌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 2.生理作用: 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3.分泌调节: 血浆晶体渗透压 循环血量
①血浆晶体渗压
机体脱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合成释放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尿量
近球小管重吸收葡萄糖机制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浓度超过8.88~9.99mmol/L,一部分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已达到极限,尿中即可出现葡萄糖。将出现尿糖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肾糖阈反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肾糖阈愈高,说明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能力愈强,反之则愈弱。
②循环血量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一、概念和计算方法
两肾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某种物质全部清除干净,这个被完全清除了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C=U×V/P
01
02
03
(一)测定肾小 球滤过率
(三)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二)测定肾血浆流量
一、尿液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01
02
03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高钾血症时:Na+-K+↑,Na+-H+↓→泌H+↓→酸中毒
正常尿液的渗透压:50~1200mOsm/L
(一)形成机制
(二)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维持
1.K+的分泌机制 K+ - Na+交换
影响因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或血浆中的某些物质转运至小管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1.H+分泌机制 主动分泌过程 ① H+-Na+交换 ② H+泵
2.H+分泌特点:①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②泌H+与泌K+呈负相关。
(二)NH3的分泌
盆N 副交感N 逼尿肌收缩 尿道内括约肌舒张 促进排尿 腹下N 交感N 逼尿肌舒张 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阻止排尿 阴部N 躯体N 尿道外括约肌收缩
(二)排尿反射
尿频排尿次数过多者称为尿频。(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
遗尿睡眠时不能控制排尿。 (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
大量饮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合成释放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尿量 (水利尿)
循环血量 容量感受器(-) ADH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循环血量 容量感受器(+) ADH 水的重吸收 尿量
同向转运体对速尿和利尿酸很敏感,即它们能与Cl-竞争结合位点,从而抑制Na+、Cl-、K+的同向转运,使小管内溶质浓度增高,引起渗透性利尿。因此,将速尿称髓袢利尿剂。
2.水的重吸收 99%
远曲小管集合管 10%~20%
髓 袢 约10%—20%
第八章 肾的排泄
代谢终产物 异 物 过剩的物质
排泄 :
前 言
途径 :
肾 肺 皮肤 消化道
(一)肾单位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二)两种肾单位比较
(三)球旁器
肾素
交感神经
尿生成的三个环节: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分泌作用
尿潴留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者称为尿潴留。 (损伤初级排尿中枢)
尿失禁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排尿者称为尿失禁。 (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
近曲小管 65%~70%
必然性重吸收
调节性重吸收
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HCO3-的重吸收与H+-Na+交换呈正相关(H+分泌↑→重吸收HCO3-↑)
实现排酸保碱,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4.葡萄糖的重吸收:
葡萄糖滤出后在肾小管内全部重吸收回血液。重吸收葡萄糖的部位只限于近球小管,肾小管其他各段不能吸收葡萄糖。所以,小管液内的葡萄糖若在近球小管未吸收完毕,终尿中将会出现葡萄。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概念
肾小球滤过率
滤过分数
1.滤过膜
孔径↑
滤过率↑(血尿)
带负电荷的糖蛋白↓
滤过率↑(蛋白尿)
面积↓
滤过率↓(少尿或无尿)
2.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
滤过率↓(大失血)
血浆胶体渗透压↓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囊内压↑
滤过率↓(结石、肿瘤)
3.肾小球血浆流量↓
①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即泌NH3促进H+ - 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②NH3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
③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NH3分泌的特点
1.K+的分泌机制 K+ - Na+交换
机制及常见原因
髓襻功能
髓襻高渗梯度下降:髓襻过短(小儿)、肾囊肿
髓襻功能受损;升支粗段NaCl吸收减少(呋塞米)
直小血管血流速度
过快:NaCl、尿素被带走,髓质高渗梯度降低
过慢:水不能及时被带走,髓质高渗梯度降低
尿素浓度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代谢障碍
第四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小管内渗透压↑→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称渗透性利尿。
1.NaCl的重吸收
Na+有99%以上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近球小管是最重要部位 65%~70%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作用
进入细胞Na+由管周膜Na+泵泵出,Cl-经管周膜Cl-通道、K+经管腔膜K+通道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出细胞
髓襻升支粗段离子转运机制
管腔膜上有Na+:2Cl-:K+同向转运体→Na+、Cl-顺电-化学梯度,K+逆电-化学梯度同向转运进入细胞内。
滤过率↓(休克)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一)重吸收方式
(二)重吸收部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选择性重吸收
①全部被重吸收(100%):葡萄糖、氨基酸;
②大部分被重吸收(99%):水、电解质如Na+、K+、Cl-、HCO3-等;
③小部分被重吸收:尿素;
④完全不被重吸收:肌酐、尿酸。
2.有限性重吸收 如葡萄糖的重吸收
2.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一)ADH
1. 分泌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 2.生理作用: 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3.分泌调节: 血浆晶体渗透压 循环血量
①血浆晶体渗压
机体脱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 ADH合成释放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尿量
近球小管重吸收葡萄糖机制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浓度超过8.88~9.99mmol/L,一部分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已达到极限,尿中即可出现葡萄糖。将出现尿糖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肾糖阈反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肾糖阈愈高,说明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能力愈强,反之则愈弱。
②循环血量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一、概念和计算方法
两肾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某种物质全部清除干净,这个被完全清除了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C=U×V/P
01
02
03
(一)测定肾小 球滤过率
(三)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二)测定肾血浆流量
一、尿液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01
02
03
①泌K+与泌H+呈负相关
②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高钾血症时:Na+-K+↑,Na+-H+↓→泌H+↓→酸中毒
正常尿液的渗透压:50~1200mOsm/L
(一)形成机制
(二)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维持
1.K+的分泌机制 K+ - Na+交换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