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蜀相》精美课件PPT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 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 用火攻。
• 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
整体感知
• 诸葛亮不但忠心耿耿,而且多智多谋,未出茅庐已定天 下三分,联吴拒曹,入川建国,之后,把个蜀国治理得 井井有条。但是,只有贤相,就能成就大业吗?想那诸 葛亮,结庐于隆中,躬耕于垄亩,是谁三顾草庐之中, 请他出山?诸葛亮当时不过二十余岁的小青年,白面书 生,乳臭未干,是谁力排众议,给他施展才能的空间? 又是谁,给了他无限信任,使他敢于尽心竭力?历代历 朝,缺过能臣良将吗?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 有。玄宗一朝可谓人才济济,但一个李林甫,口蜜腹剑, 取得玄宗信任后,弄权使诈,闭塞言路,同时的张九龄、 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从而使得玄宗与贤 臣阻隔,其后杨氏姐妹,权倾朝野,杨国忠胡作非为, 搞得天昏地暗。纵使诸葛亮再世,又能有何作为呢?所 以杜甫接下来说:
-----点作用
首联:寻访祠堂 安史之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 锦官城外柏森森。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叙事(仰慕)
而当时的一些贤才,又有多少机会?所以杜甫来到武侯祠,一则以哭,一则以告。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 映阶碧草自春色,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隔叶黄鹂空好音。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国难当头,人心动摇,乱世“思”英雄,乱世 “思”良相。杜甫对国家的忧患,对时局的牵挂, 是那么深切。而由于自己的亲身感受,他痛切地 认识到:只有良相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那个以 皇帝为中心的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良相离开了明 君的信任、支持,毫无作为。这正是“穷年忧黎 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 哭诉。
里指鸟鸣 • 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
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本联中有两个字用的极为精妙,试找出?
比较理解: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 欣喜愉悦的情感
• “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空” 是“空有”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全诗的诗 眼,碧草自春色,黄鹂空好音,说明这里 的景色没人欣赏,进一步说明到这里的人 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忘, 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 业被人遗忘的惋惜。全诗通过缅怀诸葛亮, 表达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一般认为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诸葛亮《出师表》)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
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712—770)
杜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顾频烦”,后才能有老臣的“两朝开济”。
写作背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
(五) “炼字”题答题步骤: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诸葛亮《出师表》)
•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点作用
五言 《登鹳雀楼》
绝句
七言 《回乡偶书》
近体诗
五言 《过故人庄》
律诗
有格式、平仄限制
七言《蜀相》《书愤》
• 1.提问,这首诗的题材是?
• 怀古诗
• 2.提问,既是怀古诗,为何不以《题成都武 侯祠》或《武侯祠怀古》为题?
• 本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 功伟绩,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另以 《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 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 释字意
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与才高智广有很大关系,但与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
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 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 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 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 穆的气氛——记叙兼描述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映阶——映照着台阶 •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 都市南郊
•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 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 官员管理
• 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 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 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 柏树,相传是诸葛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手栽种。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诸葛亮《出师表》) 七言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
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与才高智广有很大关系,但与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
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 尾联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
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以齎怒 ”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洒啊。
杜甫草堂
写作背景
而当时的一些贤才,又有多少机会?所以杜甫来到武侯祠,一则以哭,一则以告。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释字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隔叶黄鹂空好了音。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点作用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 备三次登门拜访。“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诸葛亮《出师表》)
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
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长出两三隔映锦丞 使师朝顾叶阶官相
英未开频黄碧城祠 蜀
雄捷济烦鹂草外堂
泪身老天空自柏何 相
满先臣下好春森处 襟死心计音色森寻
古典诗歌(体裁)
古体诗(又称为古风)《石壕吏》
没有格式、平仄限制
•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正是因先主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景象; -----绘景象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由蜀相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 森森——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浩然 《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与才高智广有很大关系,但与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肃宗对杜甫有知遇之恩,而且君为臣纲,杜甫当然只能喻之于心,而不能宣之于口。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 提问,这首诗的题材是?
但杜甫此刻的泪满襟,却又多了一层含义:大唐多难,贤相何在?纵有贤相,圣主何在?这泪水背后,千言万语,能向谁诉?这泪水,不
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 洒在武侯祠,又能洒落在何处呢?
• 肃宗对杜甫有知遇之恩,而且君为臣纲, 杜甫当然只能喻之于心,而不能宣之于口。 但,有些东西是掩饰不住的,特别是在他 倍加推崇的武侯祠前。直到大历三年(768), 杜甫已五十六岁,还在《江汉》中哀怨地 吟道: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真是痴心 不改啊!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尾联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 是“合”
• 频烦——多次 •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
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 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 中对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 禅匡济艰危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 而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 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 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但不久就因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恼了肃宗。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七言 颈联:丞相功业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出师表》)
议论(歌颂)
葛亮的遭际抒发了自己内心深沉的感
首辅七联佐言•: 两寻朝长出访开祠国使堂与师继叙业英未事忠(诚雄仰捷满慕腔)泪。身满先襟死。,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 以诸葛之伟才,得先主托孤之重,后主言 听计从,本可以一统河山,建千秋伟业。 无奈天不从人愿,诸葛亮正当盛年之时, 即在五丈原病逝军中,苦心经营的兴复大 业也付之东流。确实让人痛惜不已。但杜 甫此刻的泪满襟,却又多了一层含义:大 唐多难,贤相何在?纵有贤相,圣主何在? 这泪水背后,千言万语,能向谁诉?这泪水, 不洒在武侯祠,又能洒落在何处呢?
《蜀相》
杜甫
杜甫
(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 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 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 “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 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 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 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 “转”。一般认为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 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杜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顾频 烦”,后才能有老臣的“两朝开济”。这 种观点的背后,流露出一丝委屈和对肃宗 的失望。
• 想当初,杜甫舍身弃家,追随肃宗,可谓忠矣。 杜甫至凤翔后,于至德二年(757)五月十六日, 被肃宗拜为左拾遗。对肃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 竭驽钝,尽忠报国。但不久就因为上疏救房琯, 深深地惹恼了肃宗。当年闰八月初一日,杜甫便 被放还鄜fu州省家。此后便被肃宗逐渐冷淡,可 谓报国无门矣。而当时的一些贤才,又有多少机 会?所以杜甫来到武侯祠,一则以哭,一则以告。 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与才高智广有很大关系, 但与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为知己者死, 又何其幸也!!
• 《蜀相》一诗,前四句由思人而谒祠,后四句由 谒祠而及人。第五句写先主,第六句写诸葛,第
七句写出师未捷,第八句写泪满襟。正是因先主
三顾,而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由蜀相
的出师未捷引出杜甫的泪满襟,环环相扣,思路
清晰,正与前四句相呼应。祠长存而人已逝,怎 不令人唏嘘?而此时泪满襟的杜甫,却有千言万 语,永远无法对人说出。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的悲辛;肃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上 疏救房琯时的满腔忠诚;肃宗“荃不察余之衷情 兮,反信谗以齎怒”的冷酷决绝;朝廷的危机四伏 和自己的报国无门……都化作汩汩的泪,洒啊, 洒啊。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与才高智广有很大关系,但与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
当年闰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还鄜fu州省家。
• 丞相祠堂何处寻?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