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1.力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感受并认识弹力、摩擦力等常见类型的力。
3.培养学生运用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物体的重力,判断物体受力情况等。
4.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生活中的力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如“弹力”、“摩擦力”等。
2.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讨论等方式,共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3.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4.组织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动态图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4.提出问题:“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力状态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培养学生从实际现象中抽象出力的概念。
2.利用实验和互动,让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从而理解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讨论等方式,共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3.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力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难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推、拉、提、压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2. 讲解力的概念: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并解释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如弹簧被拉伸、球被踢飞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现象,引导学生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图片,如两个人相互推挤、弹簧被压缩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例题,如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等,让学生解答并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相互性的掌握情况。
7. 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设计板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等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8. 作业设计: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作业题,让学生课后完成。
题目包括:(1)解释力的概念。
(2)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解释力的相互性。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相互性。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力,感受力的魅力,为后续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力是什么?”、“力有哪些类型?”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受力物体,解决实际问题。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及时解答学生问题,给予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消除疑惑。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力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受力物体的能力,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使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力学计算和问题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到力的存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2.运用类比、模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分类和受力分析。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汽车刹车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纸飞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效果。
3.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拉力、压力等。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本质和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优点。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3. 讲解力的三要素: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一些力的作用效果和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答案:1. 正确 2. 错误 3. 错误 4. 正确2. 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A、B、C、D)答案:1. A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较好,但对力的三要素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加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7.1《力》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他们理解力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力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来发现力的作用。
3. 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能够通过实践来体验力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作用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小球,绳子,滑轮组。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纸,一支笔。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手拉手,互相施加力,感受力的存在。
2. 理论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3. 观察力的作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用小球和绳子演示力的作用。
4. 实践体验:孩子们用纸和笔,画出自己感受到的力。
5. 小组讨论: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感受到的力的作用。
7. 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家里的一些力的作用,并用纸和笔记录下来。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作用的观察和理解。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孩子们对于力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大多数孩子能够通过实践来感受力的作用。
但是在力的作用的观察和理解上,还有一些孩子存在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些力的实验,比如用滑轮组来演示力的传递和放大,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力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孩子们理解的基础。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因此,我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让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7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篇2机械效率(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 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单位换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力的计算。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5.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过程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题:设计一些简单的力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自行得出力的概念。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大小、方向、作用点等。
3.引导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生活中的实例,如拉车、抛球等,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他们关爱生活,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生活质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现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如力的越大,推动车子的速度越快等。
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自己是否理解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认真完成实验等。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力的实例和邀请学生分享生活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力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的内容,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的基础,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力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7.1力优秀教学案例
5.情境创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如提书包、拉车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力的作用。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能够绘制力的示意图,并能运用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力学问题。
(二的理解。
2.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实验验证:设计有趣的实验,如“硬币跳高”、“纸片托水”,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力的存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加深对力的认识。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同时,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享受学习的乐趣。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力的实例,如运动员举重、用力拉扯弹簧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力变得具体可感。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力》教学设计
1.养成对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敢于面对挑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了解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物理知识为生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4.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3.力的测量及换算,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单位换算容易出错,需加强实践操作和练习。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推拉门、扔篮球等生活场景,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
2.实践教学:组织丰富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三要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5.合作学习: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合作意识。
-可设置一些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6.个性化辅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后辅导、小组帮扶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7.课后实践: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如:弹簧测力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了解力的测量方法。
3.分步讲解: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采用逐步引导、案例分析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
-可以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图示,结合实际物体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4.情境教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性质及作用。
-例如:通过自行车行驶、爬坡等场景,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重要性。
3.力的三要素: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析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橡皮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示例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完成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力》的1.1节“力的概念”。
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及测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三要素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钩码。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弹簧测力计演示拉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力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单位及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N),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3. 例题讲解(1)判断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选择题:下列哪个因素不属于力的三要素?A.力的大小B.力的方向C.力的作用点D.力的作用时间(3)计算题:一辆小车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4. 随堂练习(1)简答题: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实验题: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5. 学生分组实验(1)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2)实验二:观察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三要素4. 力的单位及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答题:力的概念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计算题:已知两个力分别为10N和15N,求它们的合力。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三要素的理解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的第1节《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表示: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能够分析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传感器、弹簧测力计。
2. 学具:笔记本、尺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用手推桌子,感受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表示方法,力的单位。
3. 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4. 力的三要素:讲解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5. 例题讲解:用弹簧测力计拉力传感器,让学生观察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力传感器示数的变化,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表示:F力的单位:N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1)正确。
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用力推墙,墙也会对你施加力。
(2)正确。
因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不同,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义、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结合PPT和讲义,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力的相关知识。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实验,如弹簧测力计实验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力的理解。
4. 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答案: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例、实验和练习,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力的概念和分类,但部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案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是“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性质和力的作用机制的关键,也是物理概念和物理思维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力的分类力的分类是理解力的性质和特点的基础。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力》的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具体涉及章节内容为1.1节“力是什么”和1.2节“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粉笔、黑板、挂图。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推门、提水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互相拉扯弹簧测力计,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
3.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互相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现场绘制力的示意图。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
4.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长度表示力的大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
(2)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并标明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大小的表示方法。
2. 答案:(1)例如:踢足球时,脚对球的作用力使球改变运动方向和速度。
(2)示意图见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表现进行反思,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提醒学生做好作业的检查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力的实例,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存在和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问题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分类,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通过实例说明各种力的特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验证。
4.教授力的合成和分解,让学生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同时,我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定义,掌握力的分类,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能够区分它们。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优质教案
《力》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教具准备: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
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
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
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一、力的作用效果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由静止变为运;b、由运动变为静止;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实验: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
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
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
并由此引出二、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5篇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1§5—1透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激光源、各种透镜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完成光路图:空气玻璃水空气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进行新课: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2、透镜的做法: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教案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浏览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的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问题引领探究启发合作探究
教学评价:自评互评师评
教具准备: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钢尺、橡皮泥、气球、鸡蛋、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游戏引入:在讲课之前同学们做一个掰腕的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
我们为胜利的同学鼓掌。
失败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学了今天的知识后,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反败为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力学世界。
学生同桌一组,进行游戏。
(二)探究新知
一、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由静止变为运;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
1.请同学们打开网站,阅读学习目标。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2.请同学们浏览网站上《助学园地》栏目,并对你喜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反应的物理现象。
3.想想做做:请学生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大头针、弹簧、橡皮泥、气球、乒乓球、钢尺等,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实验:
1}用力拉弹簧,弯钢尺,压气球。
观察现象。
2}用力推小车,磁铁靠近大头针或小钢球,观察运动情况。
根据实验,让学生体验并试述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并拉弹簧、压皮球等实践活动做一做,使学生亲身体会力的存在。
并由此引出
二、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表示。
2.力的单位:牛顿——N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
1}在力的作用过程中,有几个物体。
2}如果一个物体是受力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你认为哪个是受力物体,
通过学生直观实验,进行理性分析,解决抽象问题。
为了纪念著名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叫做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
理解1N的含义.
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1.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2.老师有选择的板书总结: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3设疑:那么,我们身边又有哪些例子是力的三要素不同,其作用效果就不同呢?
4.前后呼应:在上课前,老师说在掰腕游戏中失败的同学,也能反败为胜,你现在有办法了吗?我们再试一下。
学生讨论猜想。
学生浏览后,思考回答:学生举例
学生再次游戏,体验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
四、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大小;
箭头表示力方向,线段起点和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1、教师指导:强化作示意图方法
2、学生板演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由学生自主搜索,并结合了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过渡语:刚才学了这么多的知识是不是很紧张呀、我们一起听首歌轻松一下,会唱的同学,大家一起唱。
2.设疑:同学们在拍手(跺脚)时有什么感觉
3.提问:根据你们的感受我们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4.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例子呢?
回答: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他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回答使学生在玩中学习物理,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理。
(三)交流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体会?本节课你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检测一下我们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了没有。
学生自由回答和指定回答相结合练习题难易程度不同,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既让a\B类学生吃饱,也让C类学生吃好。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力
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是一节有关力学知识的内容。
包含有: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相关的内容。
涉及到的生活层面很广,虽然知识点都浅显易懂,但学生很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精辟的解释,容易在层出不穷的知识点中把握不住重点,迷失方向。
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点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现象进而揭其本质。
理清一条思路,配以自然的过渡衔接,巧设小实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简单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溅出一池涟漪:长言道:“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一个好的导语会对一节物理课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平淡无味的导语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起抑制作用。
本节课我以“课前热身”导入,让同学比比谁的气球吹得最大?同时不忘体验两腮的感觉。
学生很兴奋的接受了这样的开始,带着老师的要求,自然而然的步入到课堂中来。
学生的潜概念中,对力的认识还是有基础的。
所以我在让同学们体验力的同时给他们看了一组生活中其他领域的产生力的场景,目的是激起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
从而为学习”力”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谈除了人类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体都是可以的。
再配以几幅各物体产生力的图片,让学生总结得出“什么是力”。
二,辟之妙问,因势而利导: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两个教学环节或某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衔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上一个问题已经结束,
而下一个问题尚未开始之际,情绪最易跌入低谷。
如果不注意这其中的衔接,会使得物理课堂变得过于生硬。
所以,稍带有悬念的过渡或富有艺术性的转折,就有利于学生振奋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我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前,请学生举例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而后手拉橡皮筋问相同的问题,学生轻易能回答,正当他们觉得毫无难度时继而又抛出第二个问题:”手有什么感觉?”另外,讲授力的“作用效果”时当学生能了解:力作用在比较软的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生形变,那么作用在比较硬的物体上呢?是否也会发生形变?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意见。
学生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迫不及待的想去找出答案之所在。
“牵一发而动全身”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中去。
三,敢试牛刀,享受动手快意:初中物理课堂重视的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起,讲讲生活中哪些显现涉及到力的知识。
同时也不忘让学生利用橡皮筋、气球等生活中的小物件时时体验一下力的存在。
这些其实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可学生们未必都能用力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样多次的训练就能帮助他们找出规律。
浅层次的接触无法让学生得出一系列的规律,所以必要的动手实验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使潜在的能量尽情的释放。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一节普普通通的物理课在简短的小实验中充满着活力与情趣。
四,倾之声情,感动几多情愫:我常常思考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是成功的?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生能听懂,学生能参与!”是啊!如果课的形式质朴得无法再出彩,如果言语匮乏得无法再生动,那么倾之一腔深情吧,需知那温柔的一句问话那鼓励的一个眼神,在学生的心海中激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涟漪更有那波涛汹涌般的热情。
在讲授硬的物体受力是否会发生形变时,学生们各执己见,有个女孩说出“力小时就不会发生形变,力大时就可以”我当时对她的话进行了更正,但无论是我的列举否定还是多媒体演示时的论证,我始终都没有把视线从她的眼睛上移开,
我想让她深切的感受到我在和她交流,就这样她看着我,轻轻的点点头,我知道她懂了。
这之后她的回答是更加的踊跃也是更加的出彩。
我想这正是在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彼此间都要达到的境界。
新课标下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要“敢放”“能收”。
在设计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课堂机智还是不够,学生有的回答离自己设计的答案相差很远时,我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
还有一部分同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似乎总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观看其他同学的“表演”,而不能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一节课下来,净心沉思,我深刻的明白只有不停地汲取教学成败的养分,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