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试题
单选题(共20题)
1. 叶老师在结课时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元素金属性的强弱可以用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以及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来比较。
那么,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来预习下一节学习内容。
”这种结课方法为()。
A.归纳总结法
B.设疑探究法
C.巩固练习法
D.收集整理信息法
【答案】 B
2. 下列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就是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B.碳酸钙在水中难溶,但被溶解的碳酸钙全部电离,所以碳酸钙是强电解质
C.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
【答案】 C
3. 某教师在“金属资源的保护”的教学中。
这样导入课题:“家里用的铁制水壶和铝制水壶坏了,以后不用了,放置在一个角落里,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现象?你怎样保护你骑的自行车,防止其生锈?”该教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是()。
A.实物导入
B.旧知导入
C.直接导入
D.社会导入
【答案】 D
4. 在“燃烧的条件”这一实验活动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亲自动手实验,获取相关知识,发展相关能力。
该过程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A.实验-探究法
B.谈话-讨论法
C.演示-观察法
D.讨论-发现法
【答案】 A
5.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
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
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
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
【答案】 C
6. 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很多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A.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若被黄蜂(黄蜂的刺是碱性的)蜇了,用食醋涂抹在皮肤上减轻痛痒
C.服用含AI(OH),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D.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答案】 D
7. 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
其中,必修包括2个模块;选修包括( )个模块,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A.4
B.6
C.8
D.10
【答案】 B
8.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
B.乙酸和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C.油脂和纤维素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
D.甲烷、苯、乙醇、乙酸和酯类都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答案】 D
9. 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裂解只破坏极性键
B.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C.氯化钠固体中的离子键在溶于水时被破坏
D.HF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于HCl,故HF比HCl稳定【答案】 C
10. 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
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垂直迁移
D.水平迁移
【答案】 A
11.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A.酸碱滴定过程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
B.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相同浓度的Na2C03、
Na2S03,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pH
C.检测某种绿色溶液中含有Fe2+:取该溶液少许向其中加入KSCN溶液。
不变红色,再向其中滴加氯水,溶液变为红色
D.取出分液漏斗中所需的上层液体,当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口流出后,
及时关闭活塞,然后更换一个接收器,打开活塞将分液漏斗中的液体放出
【答案】 C
12. 下列教学目标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的是()。
A.认识溶解现象,指导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B.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温度变化
C.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D.通过学习溶液的知识,明白化学工作者有责任不断寻求处理和解决污染的办法
【答案】 A
1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要关注哪项内容?()
A.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
B.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识的发展
C.关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D.关心自然
【答案】 D
14. 对于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2SO2+O2 2SO3 ,改变下列条件,可以提高反应物中的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压缩使容器体积变小
D.增大反应物浓度
【答案】 A
15.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编写强调STSE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其中STSE是()的缩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 C
16. 下列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④>⑥>①>⑤>②
C.③>④>⑥>①>②>⑤
D.③>④>①>⑥>⑤>②
【答案】 B
17.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18. 各层次教育目标制定的先后顺序应为()。
A.课程目标→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B.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C.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D.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
【答案】 C
19. 在3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各加入2mL5%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MnO2粉末,2滴1mol/LFeCl3溶液,对比观察现象,该实验的目的是()。
A.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B.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探究固体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 D
20. 瞬时记忆保留的时间在()。
A.1分钟以内
B.4秒以内
C.长于4秒
D.长于5秒
【答案】 B
大题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却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但被人接受。
素材2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1791年化学家里希特通过大量的酸碱中和实验,提出了当量定律的雏形。
1799年普罗斯提出了所谓的定组成定律。
后来许多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提出了倍比定律。
素材3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道尔顿
提出了他的原子学说:①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再分割,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本性不变。
(②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是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则相反。
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此点乃道尔顿原子论的核心)。
③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形成化合物。
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其质量为所含各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
同一种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及性质也必然相同。
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的原因是什么(3)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4)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案】(1)从素材中可以看出。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原子理论,拉瓦锡提出的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的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的定组成定律,以及后面的倍比定律。
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
(2)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的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出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具有科学说
服力。
(3)①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
化学家们通过
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②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
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
组成定律.以及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
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
③
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
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
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
出理论。
(4)“似乎用他的手开始试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说出了实
验与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
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
2.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关于“酚的物理性质”的教学片段。
【学生实验1】
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闻一闻苯酚的气味。
生:观察,并闻药品的气味。
有的同学提出疑问:“我观察到药品有一点红色?”同学讨论。
师:苯酚部分被氧化时会呈红色。
苯酚应该如何保存呢?生: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学生实验2】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逐渐加入苯酚晶体,不断振荡试管。
继续向上述试管
中加入苯酚晶体至有较多晶体不溶解。
不断振荡试管,静置片刻。
(提醒同
学实验过程中接触苯酚一定要注意安全及出现情况的处理方法。
)
【学生实验3】
将上述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
从热水浴中拿出试管,冷却静置。
师:清洗内
壁沾有苯酚的试管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生:用高于65℃的热水,因为苯
酚能与高于65℃的热水互溶。
【学生实验4】
将苯酚晶体分别加入到苯和煤油中,并与实验2作比较。
问题:(1)上述
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2)该教学片段在选材上有什么意义? 【答案】
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检验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
通常
的做法是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一
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
下面是某老师对铝与盐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的改进:在2支小试管里
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各加入2滴CuS04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
观察实验现象。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简述教师为什么做上
述改进。
(2)简述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原则。
(任意写出3点)
【答案】由于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改进之前的实验往往要等40分以后才能看到铝片上产生大量的气泡,很难完成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
改进之后,Cu2+在铝表面被还原成铜单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