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诗鉴赏指导.doc江东玲

合集下载

鉴赏写景诗的方法

鉴赏写景诗的方法

四、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鉴赏时抓住这 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 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 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 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 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 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 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 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 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 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 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 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 写实)、衬托,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 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 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 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 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 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 倒装结构,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 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 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 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 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 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 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 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 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 欣赏。
写景诗之 鉴赏方法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Hale Waihona Puke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1)空间角度(顺序) 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 (2)时间角度 (顺序) (3)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 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4)感觉器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 嗅觉、触觉、味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 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

一、复习目标:1、了解古典诗歌的各种类型2、熟记古典诗歌的各种艺术手法3、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二、读下面的古诗鉴赏,学习鉴赏方法。

山居秋冥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

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

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高尚情操的写照,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

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诗句从什么角度写景?感觉、视觉、听觉(二)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

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

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诗歌鉴赏写景技巧上课PPT课件
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学生提问环节
学生可以就写景技巧相关的内容提出疑问,老师进行解 答和补充。
鼓励学生在提问环节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分组讨论:你最喜欢的写景诗句
01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享自己喜欢的写景诗句,
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02
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评价,共同探讨写景诗 句的魅力。
02 现代诗歌
起源于近代西方,强调个人情感和自由表达,如 浪漫主义诗歌。
03 诗歌分类
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等,根据内容、形式和 风格进行分类。
诗歌的语言特点
精炼
诗歌语言简练,表达深刻, 通过意象和象征传递情感 和意义。
意象丰富
诗歌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 征手法,创造独特的艺术 境界。
节奏感
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通过音韵和韵律表现语言 的音乐美。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 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床 前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 静、清新的氛围。
2. 比喻和拟人
诗人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 辞手法,将月光比喻为霜, 赋予夜晚以人的情感,使 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3. 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 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孤寂和 思乡之情,情景交融,情 感真挚。
《春晓》的意境营造探讨
教学目标
01 知识目标
掌握诗歌鉴赏写景技巧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方法。
0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写景技巧,并尝 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0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提高审美情 趣和文化素养。
02
诗歌鉴赏基础知识
诗歌的起源与分类
01 古代诗歌
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和民间歌谣,如 《诗经》中的作品。

诗歌鉴赏之写景技巧答题模式范例

诗歌鉴赏之写景技巧答题模式范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本诗写景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
其写景手法进行赏析,至少写三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运用比喻。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 水像琼花,三个比喻从形态和色彩两方面生 动形象描写了事物。
❖ 2、动静结合。春风、江流、山莺是动景,柳 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渲染出早春 的生机。
❖ 3、调动多种感觉写景。云白、柳绿、梅红等 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 小”写的是听觉,全面而细致地写出了早春 风物。
❖ 4、远近结合。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是近 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 使画面具有层次感。
❖ 5、用词精妙。如“穿”字形象地写出春的活 力,破土而出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 “含”字写出了梅花的含苞待放的情状,生 动写出红梅迎春之势。

写景诗、哲理诗的鉴赏技巧

写景诗、哲理诗的鉴赏技巧

写景诗、哲理诗的鉴赏技巧
写景诗、哲理诗的鉴赏技巧
一、写景诗鉴赏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景诗的赏析步骤:
第一步: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根据杜甫的人生经历和这首诗主体,可以确定感情基调是哀或伤:风物之伤、孤独之伤、思乡之伤、忧国之伤。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

从这首诗中我们抓到了以下一些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风云丛菊孤舟寒衣催刀尺白帝城急暮砧。

第三步:展开联想。

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根据诗歌可知,这首诗的意境是萧森。

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

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知识梳理】一般来说,写景诗涉及以下知识点: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

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方法点播】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抓诗眼,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在试题的注释中),即知人论诗,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共10张PPT)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共10张PPT)
1、写景抒情 写景的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时。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 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第9页,共10页。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
第1页,共10页。
读诗五看
看题目 看作者 看背景(注释) 看意象 看手法
第2页,共10页。
诗歌鉴赏要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歌内容分类:
1、写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即事感怀 4、边塞征战
5、怀古咏史
第3页,共10页。
1、写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
第6页,共10页。
小结:
乐景:色彩明丽、清新、鲜艳、丰富;
充满活力、生机盎然; 调子轻快、活泼。
哀景:色彩暗淡、偏冷、较单一;
颓败、枯落、萧瑟、冷清、荒凉、肃杀; 调子沉郁、凝重。
第7页,共10页。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
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页。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枫寒桥月夜 上泊东岭张,继泠泠疏竹1根。.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
②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写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教案)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教案)

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意象意境专题一、导入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写景抒情诗鉴赏指导课——意象意境专题”二、解读考纲中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无论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

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通过抓住意象,来把握意境,进而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温故知新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学过的诗歌。

(一生朗读)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小令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营造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羁旅的孤独、思乡之情。

四、了解概念那么,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呢?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副板书:意象:景,人、物意境:境界、氛围意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

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

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

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即象——境——情。

五、题型分析对于意象、意境、情感,一般有这些命题形式。

(师朗读)六、阅卷重现1.周二的模拟考试中,我们考了这首诗,第一道题目是“《夜泊湘江》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下面请同学们来当考官,看看这些答案能得多少分,并说说理由。

(2.这些问题可以归结成两种现象,一是不懂得描绘画面,二是不懂得如何把握情境。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的骏马形象.
• 问题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生不逢时的
激愤之情.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 开头两句描写小松怎样的特征
• 这首诗歌表达怎样的思想
• 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 2.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 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 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 陋目光.
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 这样写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 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 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 兴.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颔联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怎样的感情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 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 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 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后两句 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朱淑真,宋代女诗人,自号幽栖居士,出身仕宦之家,曾随夫游宦吴越 荆楚之间,相传她婚姻不遂,抑郁而终 .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写景的作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写景特色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中写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诗歌写景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3. 分析实例,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诗歌写景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 诗歌中写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诗歌写景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3. 欣赏诗歌写景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1. 诗歌写景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分析诗歌写景手法的方法和技巧。

3. 运用诗歌写景手法进行创作。

五、教学准备1. 诗歌素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涵盖不同的写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 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或情景,引发学生对诗歌中写景特色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介绍诗歌中写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讲解诗歌写景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3. 分析实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中的写景特色。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分析意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中写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教授诗歌写景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2. 示范法:通过分析实例,示范如何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写景特色。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的写景手法。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写景特色的分析和创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4.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成果和运用写景手法的准确性。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写景特色。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描写的关系1.1 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重要性1.2 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1.3 探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意义第二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技巧与方法2.1 观察与体验: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2.2 细腻描绘:学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细腻程度,如色彩、声音、气息等2.3 以小见大: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细微的景物描绘表达深刻的情感与思想第三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基本要素3.1 抓住景物特征:了解不同季节、不间的景物特点,如春天的生机、秋天的凄凉等3.2 运用修辞手法:学习诗歌中景物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3 注重景情交融: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紧密结合第四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情感表达4.1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通过景物描写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4.2 感受诗人的情感寄托: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寄托4.3 体味诗人的审美情趣:欣赏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美,感受诗人的审美情趣第五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实践与鉴赏5.1 诗歌创作实践:尝试自己创作诗歌,运用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5.2 诗歌鉴赏分析:分析经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理解诗人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5.3 交流与分享: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与鉴赏心得,互相学习与提高第六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时空转换6.1 了解诗歌中时空转换的意义6.2 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如何表现时空变化6.3 探讨时空转换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第七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对比与衬托7.1 学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对比手法7.2 理解对比与衬托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7.3 欣赏诗歌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艺术效果第八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象征与隐喻8.1 掌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象征意义8.2 解析诗歌中景物描写如何隐喻诗人的情感与思想8.3 领略象征与隐喻手法的深度美感第九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节奏与韵律9.1 认识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节奏感9.2 理解节奏与韵律在情感表达中的作用9.3 欣赏诗歌中节奏与韵律的美感第十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综合鉴赏10.1 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与、题材、结构的关系10.2 综合评价诗歌中景物描写的艺术价值10.3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与景物描写的关系难点解析: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

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第一章:诗歌与景物的关系1.1 理解诗歌中景物的作用1.2 分析诗歌中景物与情感的联系1.3 举例说明诗歌中景物与主题的相互映照第二章:诗歌中的视觉景物描写2.1 识别诗歌中的视觉元素2.2 分析诗歌中色彩的运用2.3 探讨视觉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影响第三章:诗歌中的听觉景物描写3.1 识别诗歌中的听觉元素3.2 分析诗歌中声音的运用3.3 探讨听觉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影响第四章:诗歌中的嗅觉、味觉和触觉景物描写4.1 识别诗歌中的嗅觉、味觉和触觉元素4.2 分析诗歌中感官描写的运用4.3 探讨感官描写对情感表达的影响第五章: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创新与变化5.1 理解诗人对景物的新颖表达5.2 分析诗歌中景物变化的描写5.3 探讨创新与变化对诗歌意境的影响第六章:诗歌中的动态景物描写6.1 识别诗歌中的动态元素6.2 分析诗歌中动态景物描写的手法6.3 探讨动态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第七章:诗歌中的静态景物描写7.1 识别诗歌中的静态元素7.2 分析诗歌中静态景物描写的手法7.3 探讨静态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作用第八章:诗歌中的象征性景物描写8.1 理解象征性景物的作用8.2 分析诗歌中象征性景物的运用8.3 探讨象征性景物描写对主题的暗示作用第九章:诗歌中的对比和衬托手法9.1 理解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9.2 分析诗歌中对比和衬托手法的具体例子9.3 探讨对比和衬托手法对景物描写的影响第十章:诗歌中的写景技巧综合分析10.1 结合前述知识点,分析一首诗歌中的写景特色10.2 学生练习分析诗歌中的写景特色10.3 总结诗歌写景特色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第十一章:古代诗歌中的写景特色11.1 了解古代诗歌写景的特点11.2 分析古代诗歌中写景的手法11.3 探讨古代诗歌写景特色对情感表达的影响第十二章:现代诗歌中的写景特色12.1 了解现代诗歌写景的特点12.2 分析现代诗歌中写景的手法12.3 探讨现代诗歌写景特色对情感表达的影响第十三章:不同诗人的写景特色比较13.1 选择几位代表性的诗人13.2 分析比较他们的写景特色13.3 总结不同诗人写景特色的异同第十四章:诗歌写景特色的实践练习14.1 提供一组诗歌让学生练习分析写景特色14.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14.3 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提升15.1 回顾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15.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分析诗歌写景特色过程中的心得体会15.3 总结写景特色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并提出进一步提升的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教案“鉴赏诗歌中写景特色教案细致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了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基本概念、不同感官的景物描写、动态与静态的对比、象征性景物、对比和衬托手法以及不期诗歌的写景特色等多个方面。

写景诗赏析教案

写景诗赏析教案

写景诗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写景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学习赏析写景诗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写景诗赏析,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将学会欣赏、分析和写作写景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自然风景的视频或展示一组美丽的景色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情感共鸣,并提问:你对这些自然景色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如何用诗歌来表达这些感受?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写景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写景诗是以自然景色为题材,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思考。

它注重通过五感的交融和想象力的发挥来创造出美的形象。

3. 赏析方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写景诗的赏析方法和技巧:(1)仔细观察:通过观察诗歌中的描写细节,想象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细腻之处;(2)理解诗意: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象征等手法,理解诗人对景色的深层诠释;(3)品味诗美:欣赏诗歌中的美学价值,感受诗歌给人心灵带来的震撼和感悟。

4. 典型赏析(20分钟)选择一首经典的写景诗,如《登鹳雀楼》、《静夜思》等,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理解情况,展开诗歌的赏析。

(1)注重描写诗歌中的自然景色,让学生参与其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解读诗歌中的隐喻、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对自然的思考和情感表达;(3)提问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 创作实践(25分钟)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或者选择教师提供的一张景色图片,用写景诗的形式表达对这个景色的感受和思考。

(1)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感受,用丰富的语言描绘自己所选择的景色;(2)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的提示词,如颜色、声音、气味等,帮助学生提升写作的准确性和美感;(3)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提供互相欣赏和建议的机会。

6. 总结梳理(10分钟)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写景诗的特点和赏析方法,并分享自己的写作感受和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梳理】一般来说,写景诗涉及以下知识点: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

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方法点播】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

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撷取相似之“象”表意;二是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三是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

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意象来体现。

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作题时能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两首诗中的异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3.抓诗眼,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在试题的注释中),即知人论诗,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写景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要留意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要把握和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色;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明暗对比等等。

此外,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值得注意。

至于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又要善于体会诗人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通过不断地体味、剖析,从而领会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王夫之评价颔联是“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认为这里的“小景”、“大景”应指什么?2.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吻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二、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①。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句:化用马周困新丰的典故。

据《新唐书·马周传》记载,唐初中书令马周贫贱时,曾住在新丰的旅舍。

店主人不理睬他,备受冷落。

(1)“落灯花棋未收”一句描写了什么情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答:(2)本曲开头两个诗句的数量词叠用有什么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答: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本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在黄州所作。

(1)这首词上阕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

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

答:(2)这首词下阕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答:四、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1)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环境,请简析其中的“香”字在此有哪些蕴藉之意。

答:(2)古人评论此诗“语不必深,写情已足。

”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把惜别之情写得饱满酣畅的。

(请分条表述)答:五.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山杨万里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余杭范成大春晚山花各静芳,从教红紫送韶光。

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

(1)上面两首诗都是优美的写景诗,但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2)两首诗中的“掩”和“薰满”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一处加以赏析。

答:一、【参考答案】1.“小景”指风顺帆正;“大景”指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景观。

2.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误区透视】做此类题目时考生容易走进的误区有:1.不能准确地选择意象,不能有的放矢地作答。

2.不懂得写景和抒情的关系,将情、景割裂开来。

3.没有按照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来进行有效鉴赏。

4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方法模糊不清。

5.评析不够到位,缺少层次感。

二、【参考答案】1(1)描写了纷纷落下的灯花余烬及散乱的棋局,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时百无聊赖的情怀。

(2)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

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

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2.(1)一是描写柳花微妙(或淡淡)的香味儿,写出春之气息;二是夸赞了酒肆里的酒香;三是暗含了朋友之间情谊的浓厚。

(2)先写酒店姑娘的劝酒,让诗人感受到了他人的热情;再写一群青年朋友前来相送,让诗人感觉到了真挚的友情;三写把酒言欢“各尽觞”的场景,让诗人产生了“欲行不行”的留情;四是“东流水”与“别意”的比较,让诗人倍感朋友之间“水长情更长”的无限深情。

加之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烘托出的氛围,使全诗的惜别之情显得非常饱满酣畅。

3.(1)这道试题分析的角度很多。

可以从写景的角度入手分析,也可以从写景方式入手分析,还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

考生分析时联系具体诗句,且能分不同层次或角度表述。

示例: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

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

二是在景中含情。

如“乱蝉”“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2)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

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4、(1)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既有客中留滞、思乡情切之意,又有年华渐老、感时伤逝之叹,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

(2)情景分写是此诗谋篇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种写法,颇见匠心,全篇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与景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写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乔木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感”,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若是前半景后半情的平常写法,就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妙。

5、(1)杨诗从视觉角度落笔,借秋山之树描写秋天之景色。

范诗从嗅觉角度落笔,借春山之花描写春天之景色。

(2)第一首的“掩”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枫与孤松红绿掩映之美。

第二首的“薰满”用了夸张手法,极写花开之盛,花香之浓,传播之远。

—写景诗的鉴赏鉴赏要诀1、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考查角度:1 写景诗中写了哪些景?有什么特点?景物:用偏正短语回答(修饰语+景物)特点:用形容词作答2写景诗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方法:结合景物翻译诗句+用形容词概括的特点3 写景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景”连考:此诗是如何情景交融的(以景衬情的)?分析“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题思路:描写景+(手法)+自然、(水到渠成、委婉含蓄)地为抒情做了铺垫+分析情二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咏物言志诗的鉴赏写作特点:l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l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l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l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ll鉴赏方法l1、“读清”全诗l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l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l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二、了解写景抒情类诗歌: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三、分析高考试题:1、(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5分)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