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花道起源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卷 第4期
2004年12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Be i j i n g Fo r e s t r y Un i ve r s i t y (So c i a l Sc i e n c e s )
Vo l.3 N o.4D e c. 2004
收稿日期:2004-06-20
作者简介:郑青,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插花艺术。

电话:010-******** 地址:100083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日本花道起源初探
郑 青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摘要:随着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发展,中国的梅花、菊花、垂柳,及隋唐时期以花传情、寄情花木的赏花习俗传入日本,大大推动了日本赏花文化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礼法和佛前供花以及花器的不断传入,极大程度地促进了日本祭坛插花的兴起,导致了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的诞生。

池坊流随着与日本本土文化日益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点的插花艺术———花道。

在I k b a n a (日本插花)这个名词已广为流传的今天,追溯日本插花之源头,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插花艺术之魅力,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为振兴中国现代插花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日本花道;起源;花文化;佛前供花中图分类号:J 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16(2004)-04-0016-03
The Or igin of Japane s e Ike bana
Zh e n g Qi n g
S choo l o f L ands ca p e and A r ch i t ec tu r e ,B ei j ing F o r es t r y Uni υer s i t y,100083,P .R .C h ina
Abs tra c t : A l o n g w i t ht h e d e ve l o p m e n t o f S i n o -J a p a n c u l t u r a l e x c h a n g e si n a n c i e n t t i me,Ch i n a ’s Me if l o w -e r s,c h r y s a n t h e mu m s,a n d w i l l o w s we r e i n t r o d u c e di n t o J a p a n t o g e t h e r w i t h t h e c u s t om o f e x p r e s s i n g o n e ’s m o o d sa n dp a s s i o n st h r o u g ha p p r e c i a t i o n o ff l o we r si n t h eSu ia ndTa n g D yn a s t i e si n Ch i n a,wh i c hg r e a t l y p r o -m o t e dt h ed e ve l o p m e n t o ft h ec u l t u r eo ff l o we ra p p r e c i a t i o n i n J a p a n.T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n t o J a p a n o ft h e B u d -d h i s t c e r e m o n y a n dt h eh a b i t o f m a k i n gf l o r a l d e c o r a t i o n o n B u d d h i s t a l t a r i n Su ia n dTa n g D yn a s t i e sg a ver i s e t o t h ef l o r a l d e c o r a t i o n f o ra l t a ri n J a p a n a n d a l s o g a ve b i r t ht o t h ef i r s t a n c i e n t f l o we ra r r a n g e m e n t s c h o o l,I k e n o b o,i n J a p a n.Th r o u g h m e r g i n g w i t ht h el o c a l c u l t u r e,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e ve n t u a l l y t u r n e di n t ot h eJ a p a n e s e f l o we ra r r a n g e m e n t a r t ,I k e b a n a,w i t h J a p a n e s e 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dc u l t u r a l t r a d i t i o n s.N o wa d a y s,wh e n t h e n o u n “IK BAN A ”i ss o p o p u l a r ,i t i sb e n e f i c i a lt ot r a c et h eo r i g i n o fi t a n dh e n c et o u n d e r s t a n dt h ec h a r m o f C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a r t o ff l o we r a r r a n g e m e n t ,wh i c h w i l l b eo f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f o s t e r i n go u rn a -t i o n a l s e l f -e s t e e m a n ds e l f -c o n f i d e n c ea n di n l e a r n i n gf r om t h es p i r i t o ft h eJ a p a n e s e wh o a r e w i l l i n gt o a b s o r b t h ee s s e n c eo fa n y e x c e l l e n t e x t e r n a l c u l t u r ea n di n s p i r e db y t h es p i r i t o fi nn o va t i o n.I t w i l l e s p e c i a l l y b eh e l p -f u li n r e n o va t i n gt h e Ch i n e s e m o d e r n f l o we ra r r a n g e m e n t a r t .
Ke y words: J a p a n e s eI k e b a n a;o r i g i n ;f l o we rc u l t u r e;f l o r a l d e c o r a t i o n o n B u d d h i s t a l t a r
插花艺术在日本被称为花道,
与茶道、书道、香道、歌道等并驾齐驱,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
分。

世人对日本花道的历史虽不太了解,但它的影响却甚为广泛和深远,尤其在西方国家,言东方插花只知日本,别无他国。

那么,日本插花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它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与东方文化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何?本文对此略作探究,希望
对中国插花艺术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精华,
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历史渊源
探索日本花道的起源,必先了解中日文化交流的历程。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7年就有“倭奴国王向东汉进贡,光武帝授与印绶”的记载,但交往最
盛期应属从卑弥呼派遣汉使的239年(大和时期)至
894年(平安时期)间,日本天皇曾先后派出了5次遣隋使和19次遣唐使(其中到达的有15次),使团人数多时达500~600人,其中有留学生、留学僧随行[1]。

他们来华后涉足中国的长安及洛阳,接触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以及当时的风情与民俗,在领略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之魅力的同时,开始努力学习与吸收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文学、儒学、佛学、医学及书法绘画等,并在学成归国时将之引入日本,有力推动了日本的政治经济改革与文化艺术的发展。

日本插花艺术正是在如此背景之下,进入了其辉煌发展的时期。

(一)花文化的导入
在遣唐使多次大量引进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
中国的园艺植物与赏花习俗一同引入了日本,其中
梅花(P r unu s mume)的引进对日本赏花文化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日本原本并不产梅,它是在以唐为中
心的亚洲文化圈时期,随着贵族文化的风潮与柳
(Sa l ix ba by l oni ca)一同从中国传来的[2]。

原产中国的梅花,是在唐代中期(710—784年)由遣唐使带回日本的[3]。

在日本,赏花之风始于赏梅[4],贵族们纷纷仿效中国的赏梅习俗。

奈良时代(710—794年)有许多感怀梅花的诗文,皇宫曾将梅花作为主要花木栽种于庭院之中,太宰府的官员们常常遵循唐朝的风尚在园中举行“梅花宴”。

当时,赏梅的人仅限于朝廷权贵与文人雅士。

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平2年(720年)正月13日在太宰府举行的梅花宴了。

“初春之日,风和日丽,梅如镜前之粉盛开如雪……”,这是记载当时梅花宴的序文,之后,权贵、雅士们在院中的梅花树下赏花、咏诗、饮酒,效仿唐代赏梅之习俗,极尽风雅之能事。

在汉诗文集《怀风藻》中,以一首葛野王的咏梅
诗《春日赏莺梅》最为有名:“聊乘休假景,入苑望青
阳。

素梅开素靥,娇莺弄娇声。

对此开怀抱,优族畅
愁情。

不知老将至,但事酌春觞。

”在著名的和歌集
《万叶集》中,咏梅的歌竟达118首之多,如“带雪梅枝上,翻飞复相鸣,差池黄莺羽,白雪染其翎”,“朝臣若能得闲暇,头佩梅花聚此欢”等等。

可见,当时从中国传入的梅花与唐代以花传情、寄情花木的赏花习俗,已经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此后,平安时期的贵族社会,以花来表现四季变迁,咏花作为基本的教养,春天插梅、樱,秋天赏红叶。

平安时代清少纳言所写的《枕草子》载:“栏杆下的青瓷瓶中插着樱花……”,记载了当时贵族的庭院中栽种许多花木,故而采下来插在瓶中欣赏,而当时插花用的花瓶也是从中国传入的。

除了梅花,在这一时期先后引进的还有菊(Dendr anth e ma mo r i f o l ium)、李(P r unu s s a l ic ina)、桃(P r unu s p er s ica)、垂柳等[5]。

在引进这些植物的同时,与此相关的赏花习俗与民俗(斗草、斗花等)也随之被引进,其中在日本插花史上极其重要的两种代表性植物就是菊与垂柳。

菊花是在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由中国传入的。

由于菊花华丽、闲寂的风采非常适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平安朝的宫廷贵族将它种植在庭院中以供观赏,并仿效中国重阳赏菊的风俗,将9月9日定为“菊节”。

每到这一天,宫廷中常举行菊花宴,进行菊合(斗花),饮菊酒,对他们来说,仿效先进国家———中国的文化进行赏菊,是一件非常优雅而有情趣的事。

垂柳也是由遣唐使从中国引入的,它在日本插花尤其是“立华”(日本插花花型)中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受中国诗文中惯于描写垂柳的习俗影响,平安贵族们均将其当作基本教养而效仿,因此要求将垂柳栽植在近旁。

如此,从中国传来的柳树,被种植于都市的行道边作为行道树,如《古今集》一书中所述:“一眼望去,柳樱相间的都市,有了春天的象征”。

这正是日本樱花与中国垂柳共存的写照,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

正如日本学者工藤昌伸在《日本插花文化史》中所说:“这些植物的引进,为日本插花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平安后期,由于遣唐使的停止,日本文化逐渐从中国文化影响下的汉风文化向民族化的国风文化转变,赏花的习俗才开始由梅花转向樱花。

在《古今和歌集》卷一、卷二的134首春歌中,樱花便占了100多首,而梅花则只有20首,与早期的《万叶集》完全相反。

如上述《万叶集》的“朝臣若能得闲暇,头佩梅花聚此欢”,而在《新古今和歌集》中,则变成了“朝臣若能得闲暇,头佩樱花竞日欢”。

可见,正是从中国传来的赏花文化推动了日本赏花文化的发展。

(二)佛前供花的传入
在日本文化史流程中,给予插花强烈冲击的是从中国传来的佛前供花[5]。

在日本插花史上,佛前供花的传入归功于圣德太子与池坊流之祖小野妹子这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

593年,圣德太子被推古天皇立为太子并兼任摄政,总揽一切事务。

这位以圣明著称的统治者注重学习接受大陆文明,积极主动地吸收和推广佛教,广建寺院,使佛教在上层社会迅速传播开来。

为了更全面地吸收先进的大陆文化,推古15年(607年),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作为外交使节访隋,与隋朝建立邦交。

小野妹子曾先
7
1
第4期郑青:日本花道起源初探
后3次到中国,在学习佛法的同时,将中国的佛教礼法与佛前供花以及花器不断引入日本。

由于当时大批中国僧人、工匠东渡日本,圣德太子网罗了大批中国工匠,带领日本工匠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寺庙,聚集众多的僧侣宣传佛法,极大地促进了祭坛插花的兴起。

小野妹子完成使节任务后,皈依佛教,自称专务,居住在太子创建的六角堂内的池坊(由太子建造,位于京都市中心紫云山顶法寺),潜心修道,专心侍佛,日夜以花献佛,并制定了祭坛插花的规矩,后经历代坊主的发扬光大,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

因此,六角堂的池坊成为池坊流的发源地,而小野妹子则被奉为池坊之祖。

佛前供养有4~10种,而其中供花是最不可缺少的供养之一。

供花的方法有散花、皿花或宝瓶花。

散花是用银线穿各色玻璃球及莲花花瓣、花形剪纸等,于佛出行或讲经会时撒下,以助其盛;皿花,是以一种盘状的容器(及华皿)内放花朵、花瓣,供于佛像前;瓶供,是以宝瓶插上莲花,供奉佛像。

早期的佛前供花较为简单,主要是仿效中国插花的形式,用于寺庙、佛堂以及佛坛祭礼中,而花材则以体现过去(结果)、现在(开花)、未来(蓓蕾)的莲花为主。

752年,用于因圣武天皇发愿所建的东大寺中大佛开眼供养的莲池(唐代铜制供花,现藏于正仓院)(见图1)就是一例,这种形式完全是中国佛前供花的翻版。

又如《荣华物语》记载,藤原道长在晚年曾造佛像百躯,且以香炉、莲花插于瓶内作为供养,此乃我国瓶花的延伸[6]。

到了平安时代中期,佛教已由先前的国教,发展为净土信仰,作为突出其极乐净土手法的供花形式也在这一时期极其庄严化。

在《源氏物语》铃虫卷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佛前悬挂的幢幡,形色非常优美,是特选中国织锦缝制的。

寝台四角的帐幕都撩起,内供佛像。

后方悬挂法华曼佗罗图(净土变相图);佛前供设银花瓶,内插高大鲜艳的莲花。

所焚的香是从中国舶来的‘百步香’。

供净水的器皿照列很精小,上面放着青、白、紫色的人造小花……”可见将花插在花瓶中供奉于佛前的风俗已深入到贵族的个人生活之中。

平安后期(1096—1185年),为日本文化向国风化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插花脱离其完全模仿中国插花的形式,开始寻求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工藤伸昌所撰之《日本插花文化史》一书中指出:“与日本插花产生密切相关的佛前供花和日本原始的树枝信仰“依代”相融合,于是,在平安后期出现了在常绿树枝中添加华丽之花的插花祖型。

”[5]
在日本的民俗信仰中,认为自然界之树木、
花草
图1唐代铜制莲花
皆有灵性,尤其是常年碧绿繁茂的树种,如松(P inu s
s p p.)、杉(A b i es s p p.)、桧(J unip er u s s p p.,也叫刺柏)等。

因此,他们最早祭祀的就是树木神,会栖居在树木上,依附在树木上显灵的“依代”。

日本插花正是在这样的民俗信仰的土壤中,与从中国传来的佛前供花相融合,从而生根,并发展为最初的形式———立花(t a t e b a n a)。

如此,佛前供花即是日本插花之源[4],也就是说日本插花艺术源于中国[7,8]。

二、结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日本插花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即在于其源源不断地从东方式插花的发源地———中国吸取“活水”,将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才得以不断发展。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演化成日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花道,并成为东方式插花的重要代表,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屹立于当今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在I k b a n a(日本插花)这个名词已广为流传的今天,追溯日本插花之源头,有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插花艺术之魅力,对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振兴中国现代插花艺术,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致谢:本文承王莲英教授悉心指导,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王晓秋,大庭修.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
版社,1996.
[2]和歌森太郎.花与日本人[M].东京:角川文库,1980.
[3]冢本洋太郎.园艺植物大事典[M].东京:小学馆,1988.
[4]西山松之助.花与日本文化[M].东京:吉川弘文馆,1985.
[5]工藤昌伸.日本插花文化史[M].东京:同朋舍,1995.
[6]黄永川.中华插花史研究[M].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
[7]王莲英.中国插花艺术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0):
74~78.
[8]李宝泉.日本插花流派及家元制度[J].大众花卉,1987(6):28,
29.
(责任编辑何晓琦)
8
1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