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某校2022年-有答案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某校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北方的冬天是漫长而寒冷的,但北国的冬天又总是那么富有韵味,银装素裹,囊⋅萤⋅映⋅雪⋅。
常常令生长在南方的游客流连忘返。
②面对捧场的观众,导演很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可以口⋅耳⋅相⋅传⋅
, 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去电影院支持他的电影。
③远远的,一片灯火辉煌,流⋅光⋅溢⋅彩⋅
的宫殿映入眼帘,那便是闻名遐迩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④战争过后,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尤其广场一带满目疮痍,早已今⋅非⋅昔⋅比⋅
, 昔日繁华的影子已经荡然无存。
⑤中国杯首战,年轻的国足队员在上半场前半段的表现可⋅圈⋅可⋅点⋅
, 虽然没能将优势转化为进球,但场面仍然占优。
⑥有些地方不是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更多的是拿来圈地设卡,建高档宾馆,设度假基地,这种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 令人痛心。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④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主办方表示,本届冬博会将免费开放,观众只要在网上注册就可以免费进入,此举能让更多人感受运动的乐趣,提升冰雪项目的普及,助力北京冬奥会。
B.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众多是一个历史问题,通过各方的努力,到2020年,保证中国农村按现有标准计算的贫困人口不超过1400万以上是完全可能的。
C.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网络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大公司将携手网上购物平台,推出不同的线上线下促销活动,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D.六年来,快报便民网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帮助本市百万家庭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笔忘字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
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
用笔书写汉字。
”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
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
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
“键盘依赖症”,
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
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
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
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
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
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
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若大
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
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
今天的人
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
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
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
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
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
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
就像曾经的清朝,每
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
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
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
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
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
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选自《科技日报》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划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
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
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更加
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
化传承作用。
B.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
对象的功用。
C.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
合使用手写。
D.“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
受茶香一样。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
报道和评论。
B.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
统文化的衰退。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
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
持军队战斗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扎满鲜花的吊桥
阿成
姑姑的第二故乡,在“白山王气,黑水霸图”的坡镇。
那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
旅客站在月台上环顾四周,的确有一种东北大野的苍茫之感。
镇子中央,便是那条古时可以扬帆的蚂蚁河。
蚂蚁河源自张广才岭,早年水势极壮,
清冽而湛凉。
法国人产的三星啤酒,就是汲这里的水酿成,并从这儿运出去,享誉整
个战乱迭起的欧洲市场。
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初,蚂蚁河的水势渐渐地小了,几叶扁舟,一域静水。
于是,
便有了那“座”用数十根粗麻绳拉就的绳索桥。
若女人在桥上面走,悠悠然,十分的俏——这情景的确是坡镇的神来之笔。
到了盛夏避暑的季节,每值周末,照例会有一趟从省城哈尔滨驶向这里的旅游专列。
那些到伪满洲淘金的俄国人、波兰人、法国人,纷纷洗净一双双掠夺的手,领着自己
的家眷到山清水秀的坡镇来度假。
姑姑就住在蚂蚁河南岸的一幢俄式的铁路房里。
姑姑每天都要提一个很大的篮子,带着她的儿子,到阳光灿烂的南山坡上去采野花。
那时姑姑已经20岁了。
20岁的女人在那个时代,似乎是很大很大的岁数了。
不像现在这个宽容而充满着同情心的年代,连40岁的女人依然可以甜甜地称自己是个“女孩儿”,并在自己很时尚的坤包上系一个可爱的小浣熊。
姑姑是坡镇上出名的美女。
几十年后,我去看望姑姑,仍然能看出来姑姑年轻时那美
人胚子的影子。
姑姑初到坡镇时,没人知道有关她的故事。
单知道她的男人死了,带个儿子从她的第
一故乡博平,千里迢迢到黑龙江来谋生。
在坡镇人的眼里,姑姑是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那时的坡镇,差不多是俄国人的地盘。
不会俄语,几乎无法在这里谋生。
于是,姑姑
便进了当地俄国人开的女子中学。
那时候姑姑只有18岁。
两年后,姑姑已经可以讲一
口流利的俄语了。
……坡镇的南山坡,俨然一个天然大花园,姹紫嫣红,盛开着数不清的百合、芍药、
玫瑰、野菊花和达子香。
姑姑要赶在省城来的那趟旅游列车到来之前,采满一大篮子
的野花。
然后,带着儿子,去那个横跨蚂蚁河的绳索桥,把采来的鲜花,分别扎在长
长的绳索上……
旅游列车到了,一下车,就能看见那个扎满着鲜花的绳索桥,它像一条锦龙似地拦江
而过,于是,那些来度假的洋人都欢呼起来。
这是姑姑的工作。
由一家旅游公司付给她一点点微薄的工资。
有时候,姑姑用野花扎成一个个花环,卖给那些来这里度假的洋女人……
日月如梭,光阴如箭。
蚂蚁河的水越发地瘦了,越发地憔悴了,只剩下深沟里的窄窄
一束,坡镇人甚至可以赤着脚趟过去了。
那座绳索桥已经不见了,似乎已无存在的必要了。
每逢周末的旅游列车早就停了,过
去的一切恍如梦境了。
姑姑仍然住在蚂蚁河南岸的那幢铁路房里。
姑姑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壮实得像头牛,他完全有力气养活姑姑了。
姑姑老了,已经是满头的银丝了。
每逢天清气朗的日子,姑姑照例要提个小篮子,去
阳光灿烂的南山坡采野花。
清和的南山坡上空旷无人。
年迈的姑姑把采来的芍药、玫瑰、野菊花,扎成一个绚丽
的花环,然后戴在自己头上。
南山坡一下子变得神圣起来。
姑姑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也有一个女人的绚丽而
温馨的梦啊……
一次,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了他的父亲。
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起来……
儿子望着窗外,望着那开满鲜花的南山,长长地叹气了。
(选自阿成《扎满鲜花的吊桥》)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写姑姑在异地他乡为了生存,很快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不仅表现了姑姑的
聪慧,也表现了她的顽强,对命运的不屈服。
B.作品的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结尾写姑姑凝视着儿子,突然苍老地痛哭,是一种长
久潜藏于心底的情感宣泄,有一种苍凉的况味。
C.作品的结尾写长成了男子汉的儿子突然向姑姑问起他的父亲,这一内容是文本故事
的合理发展,也含蓄地交代了姑姑的身世之谜。
D.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姑姑艰辛抚养儿子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
个朴素而有意味的道理:苦难的生活泯灭不了美。
(2)作品是怎样叙述姑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品多处写到“绳索桥”和“南山坡的野花”,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
太宗以孔颖达
《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
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
维荐
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
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
哉!”桓默然色沮。
使还,久之,迁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
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
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
高坐。
”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
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
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
是冬,以本官直史馆。
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
”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
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
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
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
假满,诏不绝奉,卒。
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觉性强
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
”及成,果精简。
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
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
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
对御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
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B.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
国子学或国子寺。
C.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
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
宋代因袭之。
D.《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
思想的资料汇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
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
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B.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
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
偁也大力举荐他。
C.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
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
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D.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
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
却认为不足挂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
是冬,以本官直史馆。
②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夜二首(其一)
[宋]孔文仲
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缩羽翰②。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罢官。
此诗写于
被罢官后。
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
羽翰:翅膀。
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诘问夜晚为何如此漫长,诗人以反问的语气强烈表达出内心之愁绪。
B.首联以季节、时间和居所的环境来作衬托,突出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状况以及孤寂的
心绪。
C.“雨声冲梦断”承“孤枕夜何永”而来,极写诗人夜深难眠辗转反侧之苦;“霜气袭衣单”承“破窗秋已寒”而来,极写寒气逼人之甚。
可见清廉为官的诗人被罢官后的痛楚与贫
苦的生活。
D.尾联写出诗人平生气冲斗牛,志存高远,想不到却遭遇此种黯然神伤的落寞结果。
此联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请分析作者在颈联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五、情景默写(共1题;共8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
抒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设问的形式表现了诗人消愁的方
式---饮酒。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用比喻修辞表达出诗人
脱离官场的舒畅欣喜之情。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承上启下,由现实转入梦境。
从这两句起,开始写“梦游”的幻境。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卒章显志,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则比喻贤士不知何去何从。
作者以设问
的方式,曲折地为贤才指明方向。
(7)《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写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
虚无缥缈,不可寻求。
“________,________”写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
六、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
老教授问:“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
棵细,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说:“当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
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老教授又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学
们有些疑惑,就说:“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老教授说:“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
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
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
初的动机。
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
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吉林省某校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
【答案】
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试题分析:①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
苦学的故事。
后形容刻苦攻读。
此处望文生义。
②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此处对象语境不合。
③流光溢彩,流光:流动、闪烁的光彩,溢彩:色彩象要溢出来。
多用于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候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
④今非昔比,现在不
是过去能比得上的。
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处不合语境。
⑤可
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也引申为事物值得称赞。
⑥焚琴煮鹤,把琴当
柴烧,把鹤煮了吃。
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故答案为:B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D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提升……普及”搭配不当,可改为“加快……普及”。
B项,“不超过……以上”成分势余,可删去“以上”。
C项,“近年来……将”不合逻辑,“近年来”是过去时态,“将”是将来时态,时态矛盾,可去掉“将”。
故答案为: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B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失陪”是客套话。
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对方,多指中途先走。
句子中说的是“她
有事走了”,不能使用于对方,只能用于自己,使用错误;
C项,“寒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句子说的是别人家,使用错误;
D项,“千金”用于称他人的女儿,有尊贵之意,句子用来称呼自己的女儿,不准确。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8分)
【答案】
A
B
A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信息的能力。
A项,“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
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理解有误。
依据原文文句“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
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分析可知,“提笔忘字”的原因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法用手机短信或进行电脑打字。
故选A.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B项,“已经不再
令人惊叹”理解有误。
原文中是说“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可见“写一手好字”偶尔还是会让人们感到惊叹的,并不是“绝对”不会惊叹。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
A项,“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说法错误。
根据文章第一段“日
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文段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原文中还说“显
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由
此可见,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
而是“提笔忘字”这种现象。
故选A.
故答案为:(1)A;(2)B;(3)A;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C
①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下了想象
空间;②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的人
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①“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存,它的消失暗示了人
物境遇的改变;②“南山坡的野花”芬芳鲜艳,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
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③“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
造作品哀而不伤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考点】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鉴赏表达技巧(文学类)
小说阅读
体会语句含意(小说)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与写作意图
【解析】
(1)C项,作品结尾写儿子向母亲询问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交代姑姑的身世之谜。
(2)此题主要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留下了想象空间;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
故事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3)此题从情节的角度看,“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
生存,它的消失暗示了人物境遇的改变;从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南山坡的野花”芬芳
鲜色,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从文章
的主旨角度看,“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作品哀而不伤的
意境,含蓄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故答案为:(1)C;
(2)①以“我”的视角叙述人物零碎的生活片段,使姑姑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留下了
想象空间;②将人物的故事与情景描写相结合,有意淡化命运的残酷,便于揭示故事
的人性内涵,赋予故事以诗意美。
(3)①“绳索桥”是过去年代的事物,象征了苦难的岁月和艰难的生存,它的消失暗示
了人物境遇的改变;②“南山坡的野
花”芬芳鲜艳,生命力顽强,象征了人物乐观的态度和坚忍的内心,烘托了人物的美;
③“南山坡的野花”与“绳索桥”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营造作品哀而不伤的意境,含蓄地
表达作品的主题。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答案】
A
D
B
①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
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
史馆当值。
②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
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
译文:
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
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担任将
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左
赞善大夫,做泗州知州,转任秘书丞。
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
李觉等人校定。
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皇上升迁李觉为《礼记》博士,赏赐
绯袍鱼袋(五品官职)。
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
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
李
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
端拱元年春天,开始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
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
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
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
这样登上讲说之位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
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
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
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