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拨动学生心灵,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实现“思维对话”的前提,应以学生为主,要遵循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自然性的原则,力求新颖、引人入胜。

在每一个新课题学习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创设出内涵丰富的、开放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用于引出课题的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与课题相关的时政报道、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外名人轶事、歌曲欣赏、法制在线、生活中的小常识、学生身边的小事等。

比如:在学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课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导课:56个民族56支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唱出了我们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这种民族关系除了得益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的原则外,还离不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

欣赏音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上,进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来。

二、创设生活情景搭建教学平台
思想品德课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广泛的联系,不能把思想品德课当作单纯传授知识的课程,应该把立足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适应生活、学会生活上,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联系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内容就在我们身边。

如学习《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这一课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庭保护的理解、自己的家庭保护情况是怎样的;然后以漫画《爸爸妈妈,不要打麻将了》为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你认为家长整天打牌,不管孩子的行为对吗?为什么?这样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情境就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主动思考,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接受教育。

三、创设辩论、演讲等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设辩论、演讲、小品等情境都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实战演练,通过活动丰富教学,把思想品德课社会化,通过体验感触生活情境,学生在参与中思考,体会问题会更加深刻。

如在学习《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时可围绕“竞争与合作,谁更能使社会文明进步”展开辩论,正反双方各出四名代表,其余同学分成两大组,分别担任正、反方的智囊团,整个过程按照正规辩论赛的流程进行,辩论赛结束后学生自由发言谈收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注意突出竞争与合作对于文明进步同样重要的观点。

通过辩论,能给学生带来智慧激荡、思维冲击、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认识社会生活文明进步既需要竞争,也离不开团结合作。

四、创设问题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把金钥匙,能开启学生通往智慧的大门;一个好的问题仿佛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因此,教师课堂设置的问题要讲求提问的质量,应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快乐的感觉、
成功的感觉,以及被尊重的感觉,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

教师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分清主次提出各种问题。

设计问题的着眼点是:内容的关键处、知识的规律处、时政热点与教材重点的结合处、学生的不在意处等。

抓住这些内容设问,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本、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时,要注意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针对雾霾天气频现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2012年2月29日,国家发布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其中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

可设问:1、国家对PM2.5进行监测有什么重要意义?2、PM2.5的污染源主要是扬尘、汽车尾气、燃煤、工业排放等。

结合任一污染源,向同学介绍减少污染,降低PM2.5值的办法。

这样设问,一方面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感受,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又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关注热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可以培养他们的亲社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升华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加强社会实践,深化教学情境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主要特性之一,它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堂教学的单一性转化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多角度的社会交往相结合的立体性、多样性。

必要时利用学科实践课、活动课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广阔的生活世界,如:参与社区管理,协助社区出墙报,进行普法宣传,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参加社会调查等。

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增长才干、磨砺意志、关心他人、服务社会,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设置情境,把握情境,升华情境,让情境真实化、情感化,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较好地回归生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