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商鞅之死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问题探究
分析资料
勇于改革
与时俱进
富国强兵的秦国
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
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分析资料
问题探究
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变法的历史局限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问题探究
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知识结构
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这一时期兼并战争取得了哪些重大胜利?意义如何?由此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的结论。
本目最后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和教材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当时
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改革推动
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
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商鞅变
法使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的
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讨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还可以请学生阅
读本目内容之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确的问题,师生在解
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
有关秦军作战的情况,可以利用影视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历史,重点渲染秦军
的骁勇善战,使学生认识到商鞅变法极大地提高了秦军
的战斗力。
第三目“变法的历史局限”
商鞅变法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但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材以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一定程度上加重
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和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
习俗彻底划清界限等几个方面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刑法非常严苛,如百姓违犯法律规定,
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如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
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
史书记载,商鞅一次在渭水边处决了七百多人,渭水为之变赤。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3)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教学时,对此目不必展开。
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学生阅读本目内容作答。
最后,请学生认真阅读【学思之窗】的内容,分组讨论并解答其中的问题,教师总结,给商鞅变法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作为本课学习内容的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教学设计
关于“商鞅之死”一目的教学。
为培养学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的意识,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
忆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例如,秦国是在什么历史背
景下开始变法的?商鞅变法怎样剥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和既得利益?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
抵制和破坏变法的?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回答。
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
利益,同时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新法成
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教
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当学习商鞅的什么精神?
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商鞅?由学生各抒己见。
“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教材出示【资料回放】、两幅历史图片、【历史纵横】,展示了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富兵强的史实。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材料,让学
生思考分析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
如【资料回放】提供了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使秦国国力增强,一跃而成为当时先进国家的信息。
两幅历史
图片可由学生说出其提供的历史信息,教师要特别指出,秦国虎符国君和将领各持一半的目的是国君加强对军队
的控制。
在学生学习【历史纵横】之前,可播放秦军骁勇善战的音像资料,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同时向学生提
出问题:秦军骁勇善战的原因是什么?秦军骁勇善战的
历史作用怎样?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完成本目教学。
“变法的历史局限”一目,教师可结合【学思之窗】提出一系列问题。
如:商鞅变法有何历史局限性?怎样
看待这些历史局限性?如何一分为二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让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时,对商鞅变法完成完整的、科学的认识。
此项认识,可作为本课的小结。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商鞅之死”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
样总结:
商鞅之死是商鞅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家的悲剧。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
展的进程为标准。
改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会遇到种种旧势力、
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
商鞅尽管已经逝去,但他给我们后继者留下了宝贵
的精神财富: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改革,与时俱进;要想改革成功,我们必须像商鞅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我们只有顺应历
史潮流,具有创新、献身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案例二在学习“富国强兵的秦国”一目时,用实物
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
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由学生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分组讨论,对商
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加以评价。
案例三在介绍变法的历史局限性时,教师可以这样
导入:
我这里有段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请大家评判一下。
他认为商鞅天性残忍少恩,在被任用之后,不择手段,
非常刻薄,最后落得个谋反的罪名。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总结)司马迁的观点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能依据他的个性天赋,而应当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利于
社会进步。
但商鞅变法处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