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山东省2010年中央财政水稻良种补贴项目推介品种的通知-鲁农种植字[2010]7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山东省2010年中央财政水稻良种补贴项目推介品种的
通知
正文:
----------------------------------------------------------------------------------------------------------------------------------------------------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山东省2010年中央财政水稻良种补贴项目推介品种的通知
(鲁农种植字〔2010〕7号)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农委),厅属有关单位:
为提高我省水稻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我厅按照“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择优原则,通过广泛征集、专家论证,筛选出圣稻16等13个水稻品种,作为山东省2010年中央财政水稻良种补贴项目推介品种(详见附件)。

现予公布。

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农委)要加强推介品种的宣传和引导,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指导农民选择经过审定而且适宜当地区域特点的水稻品种,避免品种过多过乱。

不得强制干预农民自愿选择、市场购买。

附件:山东省2010年中央财政水稻良种补贴项目推介品种
二〇一〇年三月十五日
附件:
山东省2010年中央财政水稻良种补贴项目推介品种
品种类型
品种名称
适宜区域
中晚熟
圣稻16
鲁农审2009027号
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中晚熟
临稻16
鲁农审2009028号
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中晚熟
临稻11号
鲁农审字[2004]014号
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中晚熟品种推广利用中晚熟
临稻10号
鲁农审字[2002]015号
在济宁滨湖稻区和临沂库灌稻区推广利用中晚熟
阳光200
鲁农审字[2005]037号
适宜在济宁、临沂稻区推广种植
中晚熟
圣稻15
鲁农审2008023号
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中晚熟
圣稻13
鲁农审2006037号
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种植
临稻15号
鲁农审2008025号
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中晚熟
圣稻301
鲁种审字第0259号
在济宁滨湖稻区作麦茬稻推广利用
中早熟
津原45
鲁农审2008027号
在临沂库灌稻区、沿黄稻区推广利用
中早熟
山农601
鲁农审2009029号
在临沂库灌稻区、沿黄稻区推广利用
中早熟
盐丰47
鲁农审2009030号
在临沂库灌稻区、沿黄稻区推广利用
香稻
香粳9407
鲁农审字[2002]016号
可在全省适宜地区推广利用
推介品种主要特点
(一)普通品种
1.圣稻16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27号
育种者: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

系镇稻88与圣稻301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

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全生育期155天,亩有效穗23.6万,株高101.1厘米,穗长15.5厘米,每穗总粒数134粒,结实率84.8%,千粒重26.4克。

2006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7.1%,精米率78.8%,整精米率77.1%,垩白粒率13%,垩白度1.5%,直链淀粉含量16.8%,胶稠度78mm,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标准。

2006年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感穗颈瘟和白叶枯病。

田间调查条纹叶枯病最重点病穴率4.1%,病株率0.3%。

产量表现:在全省水稻品种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中,2006年平均亩产621.5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0.9%;2007年平均亩产653.9公斤,比对照临稻10号增产2.9%;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3.3公斤,比对照临稻10号增产5.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基本苗60000-80000株,亩栽18000-20000穴。

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

2.临稻16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9028号
育种者:沂南县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

系临稻11号与淮稻6号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

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全生育期150天,亩有效穗25.0万,株高101.5厘米,穗长14.0厘米,每穗总粒数102粒,结实率92.1%,千粒重27.8克。

2006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6.0%,精米率77.6%,整精米率76.1%,垩白粒率26%,垩白度2.1%,直链淀粉含量18.0%,胶稠度78mm,米质符合三等食用粳稻标准。

2006年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感穗颈瘟,抗白叶枯病。

田间调查条纹叶枯病最重点病穴率15.9%,病株率2.8%。

产量表现:在全省水稻品种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中,2006年平均亩产599.2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7.4%;2007年平均亩产640.0公斤,比对照临稻10号增产0.7%; 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2.6公斤,比对照临稻10号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基本苗80000-100000株,亩栽18000-20000穴。

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

3.临稻11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4]014号。

2004年审定。

育种者:山东省沂南县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由镇稻88变异株系统选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晚熟常规品种,全生育期152天,比豫粳6号早熟4天。

株高约95厘米。

直穗型品种,穗长约16厘米。

分蘖力较强,株型较好,生长清秀,叶片深绿,大小适中,直立性好。

亩有效穗21.8万,成穗率76.9%,穗实粒数108.5粒,空秕率12.7%,千粒重26.5克,谷粒较大,易落粒,成熟落黄较好。

2003年生产试验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测试:糙米率85.2%,精米率75.9%,整精米率68.8%,粒长4.8毫米,长宽比1.7,垩白米率29%,垩白度3.5,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胶稠度62mm,直链淀粉18%,蛋白质10.1%。

测试的十二项指标有八项达到一级米标准,一项达到二级米标准,米质一般。

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性鉴定:中抗苗瘟,抗穗颈瘟,中抗白叶枯病。

田间表现抗条纹叶枯病,稻瘟病中等发生,纹枯病轻。

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了山东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97.3千克,比对照圣稻301增产20.6%,2002年区域试验比第二对照豫粳6号增产6.3%;2003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9.25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稀播育壮苗,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

据苗情中后期少施或不施氮肥,防贪青晚熟。

适宜范围: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中晚熟品种推广利用。

4.临稻10号
原代号(名称):94-7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2]015号。

2002年审定。

育种单位:临沂市水稻研究所
选育过程: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育成,亲本组合为临89-27-1/日本晴。

特征特性: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57天,株高约95厘米,直穗,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剑叶宽短,上举,叶色浓绿。

亩有效穗平均22.8万穗,穗实粒数平均107粒,千粒重平均24.8克。

稻瘟病轻度或中度发生,纹枯病轻度发生抗倒性好。

2001年统一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依据农业部NY20-19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测试:整精米率(65.2%)、长宽比(1.7)、碱消值(7.0级)、胶稠度(77mm)、直链淀粉含量(16.5%)、蛋白质含量(11.9%)六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糙米率(82.9%)、精米率(73.9%)、垩白度(1.8%)三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山东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97.9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17.8%。

2001年参加全省水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7.9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24.2%。

栽培要点:种子早处理,早育秧,防止恶苗病发生,亩用种量3-4千克,亩插秧2.2万墩。

重施底肥,轻施追肥,N:P2O5:K2O为15:8:10,中后期控制制氮肥,多施钾肥。

插秧后15天要求浅层保水施肥促
分蘖。

注意防治纹枯病、三化螟,于孕穗破口期,齐穗期分期喷药。

适宜范围:在济宁滨湖稻区和临沂库灌稻区推广利用。

5.阳光200
原代号(名称):郯粳200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5]037号。

2005年审定。

育种单位:郯城县种子公司
选育过程:由淮稻6号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晚熟常规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54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3天。

株高95厘米,株型紧凑,生长清秀,叶色浅绿。

直穗型,穗长16厘米。

分蘖力较强,亩有效穗23.2万,成穗率75.2%,穗实粒数92.2粒,空秕率18.4%,千粒重27.3克。

米粒较大,易落粒,落黄较好。

2004年生产试验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验测定:糙米率85.1%,精米率77.1%,整精米率72.0%,粒长5.0mm,长宽比1.7,垩白粒率27%,垩白度2.1%,透明度1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85 mm,直链淀粉17.2%,蛋白质8.1%。

测试的十二项指标有七项达到一级米标准,两项达到二级米标准,一项达到三级米标准。

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稻瘟病,白叶枯病苗期抗病、成株期中抗。

产量表现:该品种参加了2003-2004年全省水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5.6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3.6%;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2.35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0.4%。

栽培技术要点:药剂浸种预防恶苗病,适时稀播匀播;均衡配方施肥,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加大磷钾肥用量,酌施锌肥;科学管理水层,涝洼地注意及时排水,切忌深水淹稻,并要适时烤田。

适宜范围:适宜在济宁、临沂稻区推广种植。

6.圣稻15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23号。

2008年审定。

育种者: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

系镇稻88与圣稻301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

区域试验结果:全生育期157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1天。

亩有效穗26.8万,株高101.6厘米,穗长15.6厘米,每穗总粒数134.6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6克。

2006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7.1%,精米率78.1%,整精米率76.7%,垩白粒率16%,垩白度1.5%,直链淀粉含量15.7%,胶稠度79mm,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标准。

2005年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抗苗瘟、穗颈瘟,白叶枯病苗期中抗,成株期中感。

田间调查条纹叶枯病最重点病穴率4.1%,病株率0.7%。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全省水稻品种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605.94千克,比对照豫
粳6号增产13.54%;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07.04千克,比对照临稻10号增产5.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基本苗60000-80000株,亩栽18000-20000穴。

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适宜范围: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

7.圣稻13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6037号。

2006年审定。

育种者: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 1050与T022杂交后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中晚熟常规品种,生育期156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3天)。

株高94厘米,株型紧凑,生长清秀,叶色深绿。

半直穗型,穗长16厘米。

分蘖力中等,亩有效穗20.3万,成穗率74.1%,穗实粒数124粒,空秕率16.8%,千粒重24.3克。

落粒性中等,落黄较好。

2005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检验测定:糙米率84.0%,精米率76.1%,整精米率74.2%,粒长4.9mm,长宽比1.8,垩白粒率23%,垩白度2.2%,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1 mm,直链淀粉含量16.3%,蛋白质10.3%,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要求。

2004年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抗苗瘟、高抗穗颈瘟,苗期高感白叶枯病、成株期中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全省水稻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78.2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2.7%;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6千克,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2.71%。

栽培技术要点:亩施纯氮18千克左右,主要作底肥、分蘖肥,酌情施穗肥。

插秧后深水护苗,浅水分蘖,抽穗扬花期不能缺水,灌浆期干湿交替。

苗期注意防治蓟马、飞虱,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防治条纹叶枯病,7月下旬至8月底防治螟虫。

适宜范围: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种植。

8.临稻15号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25号。

育种者:临沂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

系临稻10号与临稻4号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晚熟品种。

区域试验结果:全生育期156天,比对照豫粳6号早熟2天。

亩有效穗23.2万,株高98.6厘米,穗长15.0厘米,每穗总粒数129.0粒,结实率84.0%,千粒重25.6克。

2006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稻谷出糙率86.7%,精米率77.9%,整精米率76.1%,垩白粒率11%,垩白度0.8%,直链淀粉含量17.0%,胶稠度84mm,米质符合二等食用粳稻标准。

2005年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感苗瘟、穗颈瘟,白叶枯病苗期感病,成株期中感。

田间调查条纹叶枯病
最重点病穴率8.3%,病株率1.9%。

产量表现:在2005-2006年全省水稻品种中晚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89.9公斤,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0.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9.4公斤,比对照临稻10号增产2.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基本苗40000-60000株,亩栽20000-22000穴。

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鲁南、鲁西南地区作为麦茬稻推广利用。

9.圣稻301
原代号(名称):H301
审定编号:鲁种审字第0259号。

1998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选育过程:用80-473作母本,中国91余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对F1代进行花药组织培养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在山东作麦茬稻种植全生育期150天左右,比京引119长5-7天,株高91-94厘米,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抗倒性强。

每穗粒数100粒左右,穗实粒数70-80粒,千粒重24.5-25克,米质符合部颁一级优秀米标准。

高抗穗颈瘟病,中抗苗瘟病。

产量表现:在1995-1996两年全省水稻区试(济宁滨湖稻区)中,平均亩产581.65公斤,比对照京引119增产36.6%;在1997年济宁滨湖稻区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506.15公斤,比对照京引119增产22.85%。

适宜地区:在济宁滨湖稻区作麦茬稻推广利用。

10.津原45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8027号。

引种者:山东滨州黑马种业有限公司从天津市原种场引进。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

系“月之光”变异株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早熟品种。

引种试验结果:全生育期150天,与对照香粳9407熟期相当。

亩有效穗22.0万,株高106.5厘米,穗长19.9厘米,每穗总粒数126.3粒,结实率85.0%,千粒重26.6克。

2007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品质分析:稻谷出糙率84.2%,整精米率75.6%,垩白粒率8%,垩白度2.0%,直链淀粉含量17.1%,胶稠度64mm,米质达国标优质二级。

2007年经天津市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抗苗瘟,中感叶瘟,中抗穗颈瘟。

产量表现:2002引种试验平均亩产502.1公斤,比对照京引119增产21.5%;2007年引种试验平均亩产583.0公斤,比对照香粳9407增产12.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基本苗50000-60000株,亩栽14000-15000穴。

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临沂库灌稻区、沿黄稻区推广利用。

11.山农601
育种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临沂市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

系临94-31-1与京引153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早熟品种。

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全生育期147天,比对照香粳9407晚熟2天。

亩有效穗24.4万,株高102.3厘米,穗长15.7厘米,每穗总粒数123粒,结实率83.5%,千粒重25.1克。

2006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2.4%,精米率74.8%,整精米率73.3%,垩白粒率7%,垩白度0.6%,直链淀粉含量16.5%,胶稠度72mm,米质符合一等食用粳稻标准。

2006年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感穗颈瘟、中抗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年全省水稻品种中早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26.3公斤,比对照香粳9407增产7.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3公斤,比对照津原45增产7.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基本苗60000-110000株,亩栽20000-22000穴。

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临沂库灌稻区、沿黄稻区推广利用。

12.盐丰47
育种者: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常规品种。

系AB005s与(丰锦/辽粳5号)杂交后系统选育。

特征特性:属中早熟品种。

区域试验结果平均:全生育期143天,比对照香粳9407早熟2天。

亩有效穗25.3万,株高89.2厘米,穗长15.3厘米,每穗总粒数104粒,结实率88.3%,千粒重26.2克。

2006年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杭州)分析:稻谷出糙率83.4%,精米率75.1%,整精米率73.6%,垩白粒率3%,垩白度0.5%,直链淀粉含量15.3%,胶稠度68mm,米质符合一等食用粳稻标准。

2006年经中国水稻研究所抗病性鉴定:中抗白叶枯病,中抗穗颈瘟。

产量表现:在2006-2007年全省水稻品种中早熟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亩产558.2公斤,比对照香粳9407增产14.2%;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3.8公斤,比对照津原45增产8.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密度为每亩基本苗40000-60000株,亩栽12000-16000穴。

其它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审定意见:在临沂库灌稻区、沿黄稻区推广利用。

(二)香稻品种
13.香粳9407
原代号(名称):94-07
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2]016号。

2002年审定。

育种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选育过程:以香粳1号为母本,82-1244为父本杂交,系统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49天。

株高约105厘米,该品种为散穗,分蘖力中等,剑叶宽长,叶色淡绿。

亩有效穗平均18.5万穗;穗实粒数平均105.2粒。

千粒重平均28.9克。

具浓郁香味。

稻瘟病轻,纹枯病中等发生。

抗倒性一般。

2001年统一取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依据农业部NY20-1986《优质食用稻米》标准测试:糙米率(84.6%)、精米率(77.0%)、粒长(5.0mm)、整精米率(73.5%)、长宽比(1.8)、碱消值(7.0级)、胶稠度(79mm)、直链淀粉含量(15.5%)、蛋白质含量(11.6%)九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垩白度(1.4%)、透明度(2级)二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参加山东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67.3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11.8%。

2001年参加全省水稻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1.4千克,比对照品种圣稻301增产10.2%。

栽培要点:播种前晒种2天,于5月5-10日播种,亩播量30-35千克,稀植育秧,6月20日前后插秧;插秧前施足底肥,施肥原则前重、中轻、后补,亩栽1.8-2.0万穴,每穴4-6苗;播后7天结合化学除草重施分蘖肥。

注意防治稻飞虱及二化螟、三化螟成熟后适时早割,以免倒伏。

适宜范围:可在全省适宜地区推广利用。

——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