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
东师校发字[2006]35号
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落实《东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的战略任务,实现我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建设目标,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学术优势,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一度走在国内高校前列。

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奠定学科发展基础、提高学术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但根据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新任务的要求,我校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定位不相适应,与学校制订的“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学校建设目标和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严峻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解放思想,加强筹划,采取强有力措施,实现历史性跨越。

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研究质量、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为重点,实现科研强校的艰巨任务。

一、行动计划目标
1. 在未来5年或稍长一段时间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力明显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基础较好的学科优势凸显,新建学科形成学术特色,使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高校前20位。

2. 在未来5年,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排名中进入前20名的我校一级学科达到12个,进入前10名的达到5个;进入前5名的达到2个;同时有1-2个二级学科进入国内高校前3名;其他排位较后的学科要在现有位次上大幅提升。

3. 在现有教育学原理和世界史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增加2-3个国家重点学科;在现有2个教育部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基础上增加1-2个重点研究基地。

4. 到2010年,累计获得5个国家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其他项目总数要在现有基础上增长50 %。

2010年之后,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经费年均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

5. 到2010年,CSSCI刊物发表论文每年稳定在800篇;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不少于30篇;SSCI、A&HCI论文不少于20篇。

6. 建设若干个研究领域特色鲜明、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资料室。

二、行动计划任务
7.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重大攻关项目和特色研究领域项目培育制度。

以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培育若干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建设主要目标是使现在排名前10位以内
的相关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5名;现在排名前20位以内的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

以现有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或争取获得一级学科博士点学院为依托,实施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培育计划。

培育10-15个重大攻关项目,为争取国家和教育部重大项目打好坚实的基础。

以二级学科博士点或特色研究领域为依托,实施特色研究领域培育计划,重点资助一批优长和特色项目,使获得资助的研究领域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在东北地区名列前茅。

8. 实施“青年学术骨干培育”项目。

在完善现有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学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学术骨干。

9. 结合创新团队、重大攻关项目进行专业研究资料室建设。

将其建设成为领域特色鲜明、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研究资料室。

10. 在适当时机启动新一轮研究机构(基地或研究中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重点建设若干个高水平、有特色、富于活力的研究机构。

管理上实行“校管所”和“院管所”两级管理体制。

校管研究机构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有特色、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养高质量博士研究生;主要任务是建设和争创国家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并能够带动相关的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列。

三、行动计划的保障措施
11. 重视教授治学,实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相对分离,探索建立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模式。

充分发挥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对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划、决策、评价、监督和咨询
的作用。

12. 改革和完善科研成果级别认定与奖励制度。

从2007年起,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级别认定和奖励工作,要有利于研究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和成果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各学科学术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和排名位次的前移;有利于教师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研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13. 设立学术交流基金,拓展国际学术交流空间,扩大我校学者的学术影响,提升学校学术知名度。

优先资助能够进入全国前10位的学科,或有希望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学科,或已经成为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和有希望成为国家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主办高层次学术会议。

资助这些学科中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出席校外或境外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

优先资助这些学科成员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或国际知名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14. 强化研究质量意识,加强学风建设。

出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标准和学风建设意见》。

学校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鼓励教师深入实际,投身社会,潜心学术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依据一定理论基础和社会事实,回答和解决事关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回答和解决事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教师根据现实需要,通过深入实际调研来切实解决重大问题所组织的学术群体或课题组,学校资助启动经费。

15. 鼓励科研方法创新,鼓励跨学科研究。

开展研究方法培训,举行研究方法讲座;逐步实施并推进学术研讨班制度;推动应用学科与政府和企业联系的平台建设,促进应用学科实践基地的建设。

16. 实施“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刊物培育计划”。

在全力提升现有各种
文科学术刊物质量的基础上,与校出版社合作重点建好英文版《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使其尽快成为SSCI或A&HCI刊物;积极筹建英文版教育科学类刊物。

17. 加强社科处管理力量,给予必要的财力保障,增强统筹协调职能。

设立净月校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机构,加强对净月校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8. 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发展资金,为行动计划提供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保证。

未来的5年,是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的腾飞之年,也是我校实现“科研强校”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形势喜人,前景光明。

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使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东北师范大学
2006年6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