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哈尔滨音乐活动的俄文资料考究(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早期哈尔滨音乐活动的俄文资料考究(一)
内容摘要:作为舆论喉舌的哈尔滨俄侨新闻出版物,记录了20世纪早期哈尔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历史印证,有关哈尔滨的音乐活动大多都是通过俄文报刊的传播而被世界所关注和了解的。
由于历史、俄文资料的保存等问题,俄文资料的收集成为哈尔滨地方音乐文化研究的困难所在。
文章试图对20世纪早期哈尔滨音乐活动俄文资料的挖掘使用,以及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予以较为全面的阐述。
希望借此来推动哈尔滨早期音乐活动史料的挖掘和梳理。
关键词:20世纪早期哈尔滨俄文报刊
哈尔滨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城市,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曾孕育过古老的文明。
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哈尔滨开始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外向化进程,俄侨音乐家组建了音乐艺术团体,开办音乐学校,使哈尔滨以“音乐之城”而享誉世界。
作为舆论喉舌的哈尔滨俄侨新闻出版物,记录了哈尔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历程,成为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印记。
可以说,20世纪早期有关哈尔滨的音乐活动大多都是通过俄文报刊的传播而被世界所关注和了解的。
在我国有关哈尔滨地方音乐文化的研究自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得到音乐工作者的重视。
可以说挖掘整理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印迹,我们责无旁贷。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来出版的《哈尔滨音乐志》《东北现代音乐史》《风雨浮萍》《哈尔滨俄侨史》《上海俄侨史》《哈尔滨西洋音乐史》《哈尔滨早期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研究》等书籍,较为细致地记载了我国地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历史。
在报刊中也登载了一些哈尔滨地方文化的研究文章,如《黑龙江日报》自1996年开始开办《城与人》这一专栏来登载有关哈尔滨音乐活动的文章数篇,如李述笑的《犹太音乐家和哈尔滨音乐城》、曾一智的《57年的思乡曲》等文章都以专题的形式访问或记述在哈尔滨生活过的老音乐家、“老哈尔滨人”,希望从中抢夺文化遗产,记录哈尔滨点滴的音乐发展足迹。
对于这一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对于当时深受人们喜爱的俄文资料的研究也应该是今后着力深入的。
有关哈尔滨地方音乐研究的俄文资料的查询和使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第一是俄侨报刊。
哈尔滨的俄侨新闻出版物,是随着中东铁路的建筑而在这里出现并不断发展的。
自1901年哈尔滨第一家俄文报刊创刊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俄侨完全的撤离哈尔滨,在这半个世纪里,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先后发行的俄文报纸有150余种,相继出版的俄文杂志近250种之多。
尽管这些报刊大多是“旋出旋停”,但是它们记录的内容却体现着严肃的学术性与清新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这些报刊大多数是属于综合性的刊物,对于哈尔滨音乐活动有过报道和评述的报刊主要有《霞光报》《哈尔滨导报》《生活新闻》等报纸和《亚洲俄罗斯教育事业》《亚细亚时报》《边界》《艺术之光》等杂志。
其中要论及出版时间之长和影响面之广就要数《霞光报》和《边界》报纸周刊了。
难能可贵的是它们在哈尔滨当时纷繁复杂的社会氛围中能够接近大众生活。
《霞光报》创于1920年4月15日,创办人是М.С.列姆比奇,这是一份内容通俗易懂、接近读者生活的白俄报纸。
对于哈尔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音乐文化生活的记录、报道评论尤为可贵。
就以1931—1932年俄罗斯文化节为例,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歌剧、舞剧、交响乐以及音乐学校的演出报道,并且对于一些知名的演奏家、演唱家及艺术团体、学校的精彩表演予以详细的介绍和评论,继而逐渐发展成为报业中的托拉斯,最后几乎垄断了中国境内俄文报刊的市场,成为远东俄侨最大的出版机构。
《边界》是哈尔滨俄侨尽人皆知的一本以文学艺术为主的综合性俄文周刊。
中文的注册名字是《绮陌》。
创办于1926年8月23日,1945年停刊,共出版800多期。
自犹太人Ё.С.考夫曼出任主编后刊物越办越活,内容包括小说、诗歌、文艺评论、哲学、美术作品,欧美及哈尔滨音乐的戏剧、舞蹈、电影介绍以及历史文化、地理风情等。
这是当年在哈尔滨出版的所有俄文刊物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发行范围最大的刊物。
发行自哈尔滨、上海、天
津直至欧洲、美国等地。
曾在1930年刊登了记者在巴黎采访世界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宾的专访,并刊登有夏里亚宾为《边界》周刊亲笔签名的照片,以及他在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饰演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剧照。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老《边界》周刊至目前为止一直散落在世界各地。
笔者在查阅过程中也只找到1926年—1930年、1932年、1940年的周刊。
现在大部分还在俄侨个人和学者的手中保存,迄今还没有发现全套的存本,这也正是今后需要着力之处。
20世纪90年代亚历山大·科列索夫在海参崴创办了《边界》文学丛刊和出版社。
新的《边界》有专门介绍哈尔滨历史及哈俄侨的专栏。
科列索夫曾多次来哈,不仅访问老俄侨,还与哈尔滨研究俄罗斯文化的学者交流。
他还表示,今后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将老《边界》收全。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俄文报刊中还有一些板块用来介绍中国的戏曲文化。
如《亚细亚时报》报道了在1913年东方学会邀请傅家甸京剧演员在铁路俱乐部为俄侨观众演出《三娘教子》《空城计》《母夜叉》等戏的情况。
演出前,著名的汉学家П.М.格拉斯基向观众作了题为《中国戏剧的产生、历史发展现状》的报告,同时把戏文的俄文译本印发给观众。
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地向外国观众系统地介绍中国的京剧。
另外《哈尔滨导报》《边界》等俄文刊物都有戏剧和音乐栏目来报道和评述哈尔滨各剧院演出的剧目、演员的演技以及中国剧院的演出活动等等。
第二是回忆录及著作。
20世纪90年代开始,散落在世界各地当年生活在哈尔滨的俄侨以及与哈尔滨有过渊源的人士,在亲历目睹了这个城市的生活和历史变迁后,如今将怀念凝固成文字,著书立说,回忆老哈尔滨的点点滴滴,展现出多彩的哈尔滨早期的风情画卷,谱写了哈尔滨20世纪早期的音乐篇章。
如Γ.希多罗夫《一个小提琴手的回忆》、O.库莉尼奇着《哈尔滨工业大学》、叶莲娜·塔斯金娜《鲜为人知的哈尔滨》、В.В.别拉乌索娃着《我的生平和音乐》等,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了解那个时代亲身经历者的哈尔滨音乐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