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奠:与逝者最后的告别
------安庆市宿松县洲头村丧葬礼仪的民俗文化解读关键词:丧葬礼仪治丧孝悌血缘与等级因果报应敬畏
摘要:伴随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不仅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风俗传统的巨大改变。

作为民俗的一个重要方面,某些传统丧葬礼仪的改变和消失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谨通过对当下的丧葬礼仪的纪录与分析,力求揭示出一些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并通过对其详细的分析与解读,提升自身的文化分析与批判能力。

丧葬活动的主要仪式:
当地的丧葬礼仪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报丧,包括亡者生前的准备直至灵堂完成前;治丧,即从灵堂准备好之后到亡者入土为安之后;守孝,即亡者入土以后亲属所进行的悼念活动。

其实严格的说,从人死后的那一刻开始,亲属所进行的善后活动都应该算是治丧,这就与个人做的阶段划分有了重叠,将其划入报丧阶段是因为治丧是一个系统、繁杂而又理性的活动,需要专门的场地,所以在那之前的一段准备时间——包括心理调整和各项事宜的准备,不论其长短,只要在灵堂未准备好之前,都将其划分为报丧阶段。

一、报丧:
一、生前为死后所做的准备
不论在哪,谈到死都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但是当地的老人却不时这样的,只要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对生死都看得开,不但没有这些忌讳,反倒是在聊家常的时候还会偶尔相互讨论,并且早造得自己或是要求子女为自己做些准备——至少要买口棺材(当地叫寿材)。

如果一个老人在六七十岁的时候,子女还没有为其准备好寿材,即使老人嘴上不说,心里也会不踏实。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心理:子女都是希望长辈长命百岁,并不想早早的就为老人的后事做些准备,但是老人虽无多大奢求,却希望早日准备好一口寿材,免得临了的时候事发仓促,走得不安心。

我的奶奶今年七十九岁,身体还算健康,加上早已不用为后辈操心,生活过得比较安逸,但是早在好几年前就让父亲准备了一口寿材。

中年人并不那么愿意过早的为父母准备好,一是之前说的希望长辈长命百岁的心理,二是将一口棺材放在家里不说占地方,就是那么一口黑漆漆的棺材放着,也不是算命好东西,说不定还会吓到小孩子的。

所以那口奶奶捞到了好久才准备好的寿材至今还放在大伯家已经没人住的老房子里,我上高中回家的时候奶奶偶尔还会去看看。

当地的棺材是杉木打造的,长约两米,高约一米五,宽一米多,买回去的时候还需要用石膏把缝隙涂上,当地叫作刮灰,然后再涂上防腐漆、防水漆,如是几次。

然后再涂上黑漆。

准备好寿材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老人的要求也大抵只有如此。

如果是大家族或者很有钱的人家,也会在很早之前就为老人选择好墓地,这在当地并不多见。

一般是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的生产队划分,每个或每几个生产队一块公共墓地,老人去世后都是埋葬在那的,所以并不需要刻意去挑选,如今,因为墓地面积有限,现在有的老人因为没有墓地而被葬在自家的土地上。

但是无论墓地多么紧张,火葬在当地都是极受排斥的,我没有听到过有当地的去世的老人被送到县城火葬的。

二、老人去世后的报丧
农村在很多人的眼中可能是落后和信息闭塞的代名词,但是在农村的小圈子里,它的信
息传递却非常迅速,比如上午有哪位老人过世了,晚上的时候全村都会知道。

这里面除了家属的通知,还有很多是靠邻里之间的聊天来传播的,农村的慢节奏生活导致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能很快地传播开来,最常见的就是比如某人要去哪家串下门,由于村子就那么大,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走路,那么一路招呼打下来,什么事都会知道一些,发丧的传播也就是因此才被全村知道。

当老人去世后,家属只会通知还未收到噩耗的亲人,当周围的邻居串门的时候知道老人去世的消息后,会跟别的邻居说,因为治丧的过程中需要别人的帮忙,早点知道也好有个准备。

通知完亲友后,就是为亡者沐浴更衣了。

这要么由亡者的子女或非常亲密的亲属来做,要么就是请村里面经常做这些事的人来给亡者沐浴更衣。

两种情况都很十分普遍,也没有谁会觉得让别人来给亡者沐浴更衣就是不孝顺。

给亡者穿衣也没有以前那么讲究了,穿套庄重的新衣就行。

在以前,给亡者穿的衣服为上七(件)下五(件),还要用一幅三尺六寸长的蓝布盖住,布端还要剪出两个眼孔。

沐浴更衣好了以后才能入殓。

在这期间,亲属会自发的组织起一个松散的治丧组织,然后安排灵堂、丧饰、祭品、吊丧等等事项。

在这里面,最讲究的要数丧饰和灵堂了。

丧饰
孝衣:亡者的儿、孙、媳、女、婿、外孙等在治丧期间,都要穿着孝衣,均为白布缝制。

男性为大襟长衫,女性为大襟短衫,下系孝裙,下摆均为毛边,其余为滚边,均无纽扣,需系带。

孝鞋:所谓孝鞋,即在平时所穿的布鞋之上蒙上一层白布。

子媳的鞋面需全部蒙上,若还有父亲或母亲在世,则还要在鞋后跟处留一缺口。

其余人与亡者关系近则多蒙,关系少则少蒙所蒙白布要任其破损,绝不可人为撕破。

胸饰与头饰:亡者的儿子、媳妇和女儿,要用一股白线系在胸前,女儿和媳妇还要用白线扎在头发上,儿子要在其帽子上缝一白布十字。

出殡和做法事的时候,孝子要头戴麻冠,上系两个麻球,脚穿草鞋,遇到冷天可将其系在腰间,所有参加丧事活动的人,都要头盖白布。

灵堂的布置
根据亡者的家庭经济情况或简朴或奢华,但是最基本的还是必须要的。

一般都是在家里的正对大门的客厅布置。

大致如下:棺木摆放在客厅中央,棺前摆一个灵桌,上供三牲,水果、一碗生米,米上插上燃香。

灵桌前还要摆上三碗半生不熟的饭,当地叫“硬脚管饭”,也叫“倒头饭”。

这三碗饭要一直摆到死者出殡之日才能处理,处理的方法是:一部分炒熟,磨制成粉分给家人吃,特别是小孩子吃,说是吃了可以消灾驱邪。

另一部分要留作“烧灵”时用,到时等灵屋烧起来后,要把它往火堆里抛洒,说是即给孤魂野鬼吃,也给那些前来为死者搬运灵屋的轿夫、挑夫吃,让它们吃了好为死者的亡魂出力。

在棺与桌之间要挂白布帘,称为“寿幛”或“孝幛”。

孝幛上书贴一个大“奠”字。

灵桌下放一个小凳,凳子上放一个点燃的油灯,灯两旁要放一双死者的布鞋。

灵堂的门外要贴挽联,门头上要挂上白纸扎得球,横批一般是贴上“当大事”或“寄托哀思”的大抬头。

整个停灵期间,灵堂上要点上长明灯,并燃上塔香,寓意灯火长明,香火不断。

在整个停灵期间的每天晚上,孝子要伴棺而眠,叫做守灵,直至出殡为止。

二、治丧
这是整个丧葬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繁琐的活动。

一般设置灵堂、准备一应物品需要一两天的时间,灵通布置的时候,棺材会停放在灵桌后面,等主要亲属瞻仰后才能盖棺。

一般情况下小孩子是不在其中的。

三日后才能封棺,也叫布口子,当地一般在第三天就封棺。

棺盖与棺体之间用三个铁骑马钉固定(男左女右各钉两个,另一方各钉一个)。

封棺以后,加入
及亲友、族人才能陆续祭拜。

祭拜时要焚纸、燃香、鸣金、奏哀乐,祭拜者必须头盖白布,向亡者叩首或鞠躬致哀。

此时孝子要跪伏于灵柩旁,面向祭者复拜以致谢。

一般辈分比亡者高的只需鞠躬致哀就行晚辈必须要跪伏以答谢。

当地的跪拜一般都是三跪九拜。

这个跪拜与礼佛时的跪拜不一样。

礼佛的三跪九拜,是双手合十,躬身拜三次,然后跪在蒲团上,双手平推,掌心向上从蒲团上划过头顶,叩首三下再起来,如是三次才算完成。

这里是祭祖或祭拜时的跪拜,是双手抱拳,躬身拜三次,然后跪地双手掌心伏地,叩首三下,如是三次。

如果孝子的辈分比祭拜者高,祭拜者一般都会让孝子在旁边坐着就行了。

祭拜者去祭拜事业一般都是带一挂鞭炮和一沓黄纸(当地叫作“裱纸”),视与亡者的亲疏关系决定鞭炮的大小。

现在一般都是用大盘的鞭炮,一来显出祭拜者的诚意,二来亡者的家属也有面子。

祭拜完毕后的白布是不用还给亲属的,现在由于经济条件好了,白布换成了毛巾了,当然,祭拜的时候是必须盖白布的。

当地有种风俗,亲友祭拜期间,鞭炮放得越多越响,那么说明亡者和其家族在当地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一般老人过世的时候,去祭拜的不仅有亲友,别的人家也会来祭拜的。

我甚至有次听到过一个老人对临近过年的时候去世的一个好友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他死的真是时候啊!这话听起来很不道德,但是也反映了当地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大量的人员外出务工,以致空巢老人很孤单,如果老人在平时去世,除了亲属会回家奔丧外,很多身在外地的乡邻是不可能回来祭拜的,这就会使得治丧活动显得很冷清,而这并不是家属愿意看到地。

第三到第六天都是停灵祭拜的日子。

在此期间,同族和邻里除了祭拜,也会抽空去帮忙的。

停灵期间的帮忙完全是出于道德上的,并没有非去不可的风俗。

我的一位同族爷爷今年正月初二去世的,尽管春节期间人多事忙,我母亲还是在初六的那天去帮了一整天的忙,母亲说,如果不那样做,别人会说“闲话”的。

请八仙
出殡的前一天,必须要请几个人为亡者抬棺,当地叫作“八仙”,而实际上和县城周围山区的八人抬棺不同的是,当地的是十个人抬棺的,也就是说“八仙”实际上是十个人。

一般情况下,只要亲属知会一声,八仙都是会去帮忙的,当地叫作“出力”。

“出力”的八仙一般都是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一般的年轻小伙子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

在宴会上,八仙坐的桌子是两张方桌拼起的,没份菜都是上两份,以示重要。

在以前,只要出殡时经过的路程不是几十公里,那么都是一直抬着走的。

而现在出殡的路超过十华里的都用卡车的拉了,只有在刚出门和快到墓地的时候才会抬着。

做七
“做七”是由道士主持并施行的法事,其目的是超度亡魂,在这之前,还有项要道士做法事超度亡魂的活动,当地叫“关灯”。

关灯的程序一般有五道,即:开坛、召亡、念救苦经、念忏、款亡。

关灯时,每个程序起落需各放一次鞭炮,其间需焚香燃纸不断。

须要关多少灯则是随孝方而定,一般最少为三个,最多不限。

但是无论关多少灯,其个数必须是奇数,不能为偶数,还要留一个到出殡的那天关,谓之饯行灯。

做七与关灯有很大区别,它的规模一般是依据祭者条件及其要求而定。

最小的为焖饭七,其次为隔夜七(又叫召亡七),再次为破狱七、升度七,还有大收殓、半日斋、三日斋、七日斋等。

做七的时间依据其规模大小而定。

小规模的可在出殡的头天晚上做,如焖饭七、隔夜七、破狱七。

大型的则要提前数天举行,但是都必须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结束。

各种七均有固定的格式及其内容,如破狱七由于宝、起水、启师、发文、接圣、游十殿、破狱、放路烛、赈济、安亡人等。

当地做七一般都是破狱七,大的很少见,也有很多时间仓促或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做七的。

在当天下午的时候,亲属就要依据道士的要求选好场地搭台子。

场地中央由十张四方桌搭叠
成金字塔状,然后再离桌几米外的四个角上放置四个靠背椅,并用白色或黑色的布幔连成一个中间高,四周低的十字。

在桌子底下还有些有点“技术含量”的事物:有用竹筷搭的拱桥模型,叫做奈何桥;有盛满清水的碗,水面上漂浮着一个铜钱或硬币;还有一个盛满米的碗,中间插上一根筷子,筷子上顶个生鸡蛋,据说吃了这个做完法事的这个生鸡蛋就能生儿子。

这些都是由道士做的。

仪式是在晚上进行的。

由道士在准备好多祭桌前烧纸鸣炮开始,然后带着祭者(一般都是亡者的亲属)围着由桌子搭的金字塔转圈,并不时的唱经做法,后面跟着的家属每当道士停下的时候都要跪下。

在我这个外人看来如此这般的转几个小时,然后又烧纸鸣炮结束。

当然,道士的唱经也不是胡编乱造的,不同的亡者会念不同的经,如报恩词(附①)就是道士在给老人破狱时吟诵的十月怀胎词,多为吟诵亡者在十月怀胎时的艰辛不易,抒发生者无法报答养育之恩的深情。

出殡
前一天晚上做完七之后,第二天就要出殡了,一般是在早上七八点钟前。

出殡前先由道士关灯送行,关毕后再由八仙将灵柩捧至室外,在龙杠上安装好后,由吹奏手哗彩祭棺,也叫祭龙。

所祭之词就是祭龙词(附②)龙杠是由两到三米长,直径十五到二十公分的五根杉木制成,三横两纵的用麻绳绑牢固,再将棺材用麻绳或稻草绳捆绑在龙杠上。

祭龙词的内容多为劝慰亡者及其亲属正确看待人生生死与荣华富贵,叮嘱丧夫(也就是八仙)要齐心协力抬棺以及祈福祝愿之词。

祭龙时,执祭者站在棺旁搞凳上,手执一瓶或一壶酒,分别在灵柩的前后左右中五方筛酒祭说,并且八仙也要发出“嘿呦”声配合。

棺盖上一般都安有龙凤棺罩,多为红色的绒毯,棺材顶部前方绑上一只纸扎的公鸡或白鹤、鲜花等饰品。

出殡时辰一到,八仙一声吆喝,便抬起棺材上路。

棺材前一般都要华幡引路,鸣金开道,后面鼓乐齐鸣。

过去一般只是锣鼓和唢呐,现在时兴请乐队助阵。

孝子要扶棺前行,一般长子在棺前左侧,次子在右侧,女婿在后侧,其他送葬的均尾随其后。

沿途敲锣打鼓不停。

途经乡邻门前,均需放炮送行。

至亲好友门前还要设香案恭送,香案上一般摆放烟茶食品。

每次停棺受礼时,孝子需跪拜致谢,其余参与葬礼的亲友均跪地,直到再次起程。

棺至墓地后,还需要按事先选择的时间安葬。

葬前,众亲友和道士均返回孝者家中,由道士做一道散七饯行,然后到选定的地点烧灵,即将纸扎的灵屋、衣箱、花轿(仅限女性亡者)、金银财帛等物品一起烧给亡者。

三、守孝
对于亡者来说,入土就可以为安了,但是直系亲属还要守孝,以示悼念。

在下葬后每过七天要烧裱纸。

这种裱纸要用一种当地叫“钱凿”的木制品打压出横五竖七共三十五个钱印子。

这当然只是聊表心意,用力多大,能不能看到钱印,却是无所谓的。

祭祖的时候烧的都是这种裱纸,而且是男丁在中午12点以前制作好的,如果超过了12点,那么在制作的时候就要燃上一根香。

烧的主要是裱纸,也有冥钱、用锡箔纸折的元宝等。

这种活动从亡者死的那天开始,每隔七天,一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后才算结束。

当地还有种忌讳叫“犯七”。

每隔七天给亡者烧纸的日子,必须要有至少一个日子跟“七”有关,比如初七、十四、十七、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二十八等。

如果在七个七内都没有一天跟以上的日子相同,那就叫“犯七”了。

当地“七”与“吃饭”的“吃”发音相同,所以迷信的认为如果有人死后“犯七”了,那么他的子孙后代可能会没有饭吃。

解决的办法就是吃百家饭——也就是去讨米。

我就见过好几次这样的事。

这虽然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如果亡者真的“犯七”了,家属还是会沿家讨米的,当然只是象征性的做一下。

亡者逝世的一个月内,家属是不能剃头的,而且原则上一年内也不能举行嫁娶等红喜
事。

还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风俗就是贴对联了。

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家属贴的春联是用白纸写的第二年用蓝纸,第三年用黄纸。

三年后才能贴正常的大红春联。

而且对联的内容也为充满哀思、悼念之情的文字,如: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守孝不知红日出,思亲常忘白云飞等。

丧葬文化解读
丧事活动只是农村生活中很小的一步分,但是管中窥豹,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影响农村关系和决定农村事宜的因素中的一些“一斑”。

一、孝与悌
“事亡如事存”的儒家孝道丧葬观念任然深深地植根于当今农村。

由于葬礼是对长辈的最后一次告别,所以其中饱含的“孝意”也最为明显。

不论长辈生前如何,也不论自己对生前的长辈如何,在这最后的告别上,处处显露了后辈的孝意。

“孟子认为孝道是丧葬观的主体精神,主张厚葬就是为了讲礼尽孝,否则即为不孝。

”传统儒家思想将是否孝顺与是否厚葬联系在一起,使得当地的葬礼显得繁琐而又隆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长辈生前的希望。

不可否认的是人都会有一定的虚荣心,在或多或少的虚荣心的影响下,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都希望在自己死后能最后的风光一回。

对长辈的最后愿望当然要尽力地去满足。

二、后辈对逝去长辈的孝敬之心和思念之情使得后辈想让这最后的告别更加的隆重。

三、他人评价的影响。

在当地,由于由于经济条件不好而导致丧事操办得很简单,乡邻都能体谅。

但是如果明明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却对长辈的丧事操办过于简单,那么别人就会说不孝了。

如果说生前对父母的赡养与顺从是孝的话,那么去世后对父母葬礼的隆重操办也是孝。

伴棺守灵、做七、关灯送行、守孝等等,都体现了当地人对父母最后的孝顺。

悌,善兄弟也(《说文解字》)。

太多的丧葬,太多的人,都只是把眼光放在了子女对死去的父母的最后的孝顺上,却忽视了一点:葬礼是由活着的人来操办的。

不要说处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就算是在正常情况下,想要隆重地操办好父母的丧事,根本就不是一个人能办得到的,必须要别人的帮忙。

丧事活动是整个家族中的所有亲属必须参加的,其中不仅仅体现了对父母、对长辈的孝,也体现了兄弟之间、平辈之间的悌。

在治丧守灵期间,孝子必须伴棺而眠,整夜都必须守候在灵柩旁,而与孝子同辈的兄弟或表兄弟,都会在晚上轮流陪同守灵。

对于丧事活动的各项安排,也是大家在一起讨论的结果。

治丧活动是整个家族中的所有亲属必须参加的,其中不仅体现了对父母、对长辈的孝。

兄弟之间的通力合作,也体现了平辈之间的悌。

在治丧守灵期间,孝子必须守候在灵枢旁,与孝子同辈的兄弟或表兄弟都会在晚上轮流陪伴守灵的。

二、血缘与等级
血缘观念是组织丧葬活动的基础,无论死者生前如何,在死后为其主持丧葬活动的必须是与其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且血缘关系越浓厚,其参与程度也越高,一个与亡者没有血缘关系的普通人,在丧事中的参与程度只能止于祭拜。

血缘观念不仅是家族活动的基础,也是丧葬;礼仪的基石。

在农村,有很多活动都是根据血缘关系和辈分等级来组织的,能力在农村只能靠后站,这点在治丧活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丧事的参与程度并不是根据亲属中的能力高低来决定的,虽然在治丧中叶不排斥能者多劳,但是具有决定作用的还是有直系血缘关系和较高辈分的老人。

传统等级观念脱胎于奴隶社会,完善与封建社会,在丧葬礼仪中包含有明显的等级观念。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不同等级的人的葬礼有不同的等级。

亡者的社会地位不同,其丧事葬礼的规模也不一样,社会等级越高、经济条件越好,其丧事葬礼也就越隆重,
反之越简单,从古至今都未改变。

二、在丧饰上体现了明显的等级观念,不同等级的人穿戴的丧饰也不一样,孝子与孝孙的丧饰不同,儿子与女婿的丧饰也有区别。

三、在丧葬仪式进行中,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待遇。

如在祭拜时,如果祭拜者的等级较高,那么就不用跪拜,而等级比亡者低的就必须跪拜。

如果祭拜者的身份比孝子高,那么在祭拜时,孝子必须行跪拜礼答谢,而如果祭拜者的身份比孝子低,那么孝子一般不用行跪礼答谢。

在农村,有很多活动都是根据血缘关系和辈分等级来组织的,能力在农村之能靠后站。

这点在治丧活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丧事的参与程度并不是依据亲属中各人组织能力的高低来决堤的,虽然治丧活动中并不排斥能者多劳,但是具有决定权的还是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和辈分较高的老人。


三、敬畏
“丧葬的起源与原始人的灵魂观念和灵魂不死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

丧葬礼仪中的很多仪式都与灵魂观念有很深的联系。

农村朴素的丧葬观念是相信灵魂的存在的,而且是可以与特殊的方式与生者保持联系,比如托梦。

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对灵魂的处理而产生了丧葬礼仪:关灯、做七是为了超度亡魂;祭龙是为了使亡者的灵魂走得更加安心;祭祖则是为了祈求灵魂的保佑。

“丧葬历史从总体上来讲是来隆丧厚葬,其背后的核心观念是灵魂,即逝者去世后在另一个世界任然可以像生前一样享受现实世界的物质生活的后代子孙的孝意”2。

也正是出于对灵魂的敬畏,才产生了对灵魂既敬又畏的态度:一方面,对于正常死亡的长辈,在葬礼上隆重而又慎重;而另一方面,对于非正常死亡的小孩子或年轻人,则是非常简单的处理,而且一定不能像正常的葬礼那样隆重,因为当地的观念认为他们的灵魂是凶恶的,会对活着的亲人有不好的影响。

“正是灵魂的观念,才为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繁缛、恭敬、敬畏等行为或态度找到心理学的依据”3。

葬礼一方面是生者对现世的模仿、对冥间的想象、对死者亡灵的安慰,同时也满足了活人自身的需求4。

四、因果报应
表面上看,因果报应说跟丧葬活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一个人去世以后,那就一了百了了,根本就无所谓也谈不上有因果报应一说了。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由佛家所倡导的因果报应说已经深入的影响到了农村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着生前,也影响着死后。

我很喜欢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那凭什么要求自己的子女对自己孝顺呢!在死的时候又怎么知道子女对自己的葬礼是真心操办还是表面敷衍呢?当然,自己死了以后也肯定是不会知道了,但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使得农村的传统孝道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在父母死后,子女也都会将父母的葬礼操办得尽可能的隆重。

还有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的死亡方式。

这种浓厚的封建思想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仍然影响着农村里的老人,每当碰到子女不孝的时候,老人的哭诉总是自己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居然生了这样的儿子。

当地的老人始终认为,多做善事就会有好报的,如果今生没有那也会积攒到下辈子,或者是长辈子作孽太多,现在做的善事还没补上亏空。

如果恶习太多,那么死的方式就不会那么好。

今年过年回家的时候看到了一户人家大门上贴的对联:顽疾缠身多作孽,儿孙孝敬亦心寒,横批是沉痛悼念。

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村老汉会做出多大的恶习,居然让自己死后连儿孙的孝敬也不能承受?答案是没有,仅仅只是因为老人是因病去世的,逝世前被癌症折磨了好几年。

姑且不论他生前是否作孽太多,作为子女,是绝不可能在父母病逝后说自己的父母生前作孽太多,才导致病痛折磨而逝世的。

这幅自谦的对联,也反映了
1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410004
2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410004
3龙江《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410004
4曹媞《淮北汉人社会丧葬仪式过程及其分析_以淮北地区颍上县农村葬礼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