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古·咏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古·咏蛙
毛泽东
七古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
• 踞(ju四声):蹲或坐。庾信的代表作 • 《哀江南赋》中这样写道“昔之虎踞龙 • 蟠,加以黄旗紫气。” • 独坐:独自坐下。刘熙的《释名》[1]中 • 说:“人所坐卧曰床。......小者曰独坐, • 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七古· 咏蛙 的独到之处
• 古来有不少咏蛙诗,如陆游的《闻蛙》,借厨子残害青蛙时发出的呼 叫,来为当时的抗战派鸣不平,明代张维的《蝌蚪》通过蝌蚪演变为 青蛙寄托其超凡高妙的境界,则闻所未闻。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 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 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 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 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 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 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 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 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不能不说作者构思的巧妙。
诗句分句赏析
• 又突出了青蛙的独特个性。“如虎踞”,这一放 大了的青蛙形象,正是作者广阔胸怀的一种表现。 那是到东山小学来读书的,多是些有钱人家的子 弟。他们穿绸缎,着轻裘,入学时不是坐轿而来, 就是有人护送。毛泽东穿着粗布大衫,很旧,口 音难听,年龄很大才读小学,而且是外乡人。那 些阔气的学生觉得他很“土气”,瞧不起他。毛 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矮人一等,倒觉得比那些 求官发财的学生和骄横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的多。 “独坐池塘如虎踞”的青蛙,既是胸怀大
•
诗 句 简 介
诗句分句赏析
•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青蛙的形象和心里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想主宰国家命运、救国救民的伟大抱 负。 • 首两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是说,独自坐在池塘边上好像老虎蹲着,在树的 绿荫下修养精神。写青蛙的形象和自身修养。 • 青蛙经常生活在稻田、沟渠和池塘的水边。“独 坐池塘”,既写出了青蛙的生活习性
诗句分句赏析
• 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时事,谈吐理想,抒发自己 盼望祖国迅速富强起来的迫切心情,激励同学们 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学习,将来多贡献力量。 • 末两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春天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唤,哪个虫儿敢发出叫 声来呢!以此写出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 •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毛泽东以“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作为座右铭,为此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 “子任”,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 责任。这种救国救民的理想,表现了他青少年时 代的远大抱负。
创作背景
•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蛙声》这首七言绝句。两年之后, 毛泽东到长沙继续求学。临行前他抄了一首诗送给表兄 远君(一说送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 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其凌 云壮志。 • 这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 诗。毛泽东从偏僻的韶山来到地处繁华闹市的新式学校 东山小学,同学中大多是富家阔少,衣着讲究,举止文 雅。而毛泽东通常是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且来自外 乡,年龄也比其他同学大6岁。这个“新来的乡巴佬” 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嘲笑和蔑视。但这种自卑不但没有 使他沮丧,却更加激发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 气。 • 了解少年毛泽东的这一番曲折经历,再来看《咏蛙》这 首七言古风,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可以 说它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
识和年些远深环“高当东七 。尚轻富大刻境言等时最古 还的豪抱地和志学十早咏 朦毛子负表它”堂六的蛙 胧泽弟和现的。入岁一这 的东嘲博出形诗学的首首 领敢讽大毛象通考毛诗诗 导为蔑的泽以过试泽。是 群天视胸东及对时东一至 伦下,怀少心青所在九今 的先又。年态蛙作湘一所 英的表既时的所,乡零知 雄勇达对期描处考东年毛 意气了那的述的题山秋泽 , , ·
七古· 咏蛙 的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构思巧妙,托物言志新颖。 • 写青蛙,既不能离开青蛙,又要高于青蛙,这样既真实又 感人。毛泽东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 则闻所未闻。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 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 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 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 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 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 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 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 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 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创作背景
•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 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 • 凡来东山高小读书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 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多数 学生写的都是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 的内容,而毛泽东却联系人民的痛苦,民族的 危急,祖国的前途,写出了自己立志救国救民 的革命抱负。校长李元匍阅后,大加赞赏,高 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 东山小学环境优美。它坐落在离城二三里的东 岸坪,背依巍峨苍翠的东台山,面向碧波荡漾 的连水河,左右是平展宽阔的稻田。学校围墙 内,便河环绕,树木青葱。当春天来了以后, 蛙声四起,激发了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 真理的童心。
到此结束啦···谢 谢观看
诗句分句赏析
• 志青少年形象的写照,也是作者自己形象的写照。 • 第二句通过写青蛙在“绿荫树下养精神”的描写, 道出了自己在学校期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情 况。他争分夺秒地阅读了中外的历史、地理、社 会科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边读边记边批,从中 寻找救国之路和成才之道。他写过《救国图存 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国文老师谭永春阅 后批到:“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 之水,一泻千里!”他的学习精神受到老师和同 学们的一致赞扬。毛泽东还时常在黄昏的时候, 与大
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指的是那些纨绔子弟本来只是一只“蛙”,却 要摆出“虎”势,这便是对那种不自量力的霸道的 藐视。毛泽东在诗中不仅辛辣地嘲讽了旧时代纨绔 子弟的狐假虎威,也暗含了自己不畏强势,愿为 天下伸言的志向。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 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 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 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 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
毛泽东
七古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注释
• 踞(ju四声):蹲或坐。庾信的代表作 • 《哀江南赋》中这样写道“昔之虎踞龙 • 蟠,加以黄旗紫气。” • 独坐:独自坐下。刘熙的《释名》[1]中 • 说:“人所坐卧曰床。......小者曰独坐, • 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七古· 咏蛙 的独到之处
• 古来有不少咏蛙诗,如陆游的《闻蛙》,借厨子残害青蛙时发出的呼 叫,来为当时的抗战派鸣不平,明代张维的《蝌蚪》通过蝌蚪演变为 青蛙寄托其超凡高妙的境界,则闻所未闻。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 通过一只小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 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然贴切,丝 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蹲姿态写成“如虎踞”, 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 把青蛙身上的“虎气”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 这种联想的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 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又让人陡 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不能不说作者构思的巧妙。
诗句分句赏析
• 又突出了青蛙的独特个性。“如虎踞”,这一放 大了的青蛙形象,正是作者广阔胸怀的一种表现。 那是到东山小学来读书的,多是些有钱人家的子 弟。他们穿绸缎,着轻裘,入学时不是坐轿而来, 就是有人护送。毛泽东穿着粗布大衫,很旧,口 音难听,年龄很大才读小学,而且是外乡人。那 些阔气的学生觉得他很“土气”,瞧不起他。毛 泽东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矮人一等,倒觉得比那些 求官发财的学生和骄横傲慢的富家子弟高大的多。 “独坐池塘如虎踞”的青蛙,既是胸怀大
•
诗 句 简 介
诗句分句赏析
• 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青蛙的形象和心里的描写, 表现了作者想主宰国家命运、救国救民的伟大抱 负。 • 首两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是说,独自坐在池塘边上好像老虎蹲着,在树的 绿荫下修养精神。写青蛙的形象和自身修养。 • 青蛙经常生活在稻田、沟渠和池塘的水边。“独 坐池塘”,既写出了青蛙的生活习性
诗句分句赏析
• 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时事,谈吐理想,抒发自己 盼望祖国迅速富强起来的迫切心情,激励同学们 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学习,将来多贡献力量。 • 末两句:“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春天到了,如果我不先叫唤,哪个虫儿敢发出叫 声来呢!以此写出自己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 •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毛泽东以“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作为座右铭,为此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 “子任”,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 责任。这种救国救民的理想,表现了他青少年时 代的远大抱负。
创作背景
•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蛙声》这首七言绝句。两年之后, 毛泽东到长沙继续求学。临行前他抄了一首诗送给表兄 远君(一说送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 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达其凌 云壮志。 • 这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时写的一首言志 诗。毛泽东从偏僻的韶山来到地处繁华闹市的新式学校 东山小学,同学中大多是富家阔少,衣着讲究,举止文 雅。而毛泽东通常是身着破旧的短衣和裤子,且来自外 乡,年龄也比其他同学大6岁。这个“新来的乡巴佬” 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嘲笑和蔑视。但这种自卑不但没有 使他沮丧,却更加激发了他宏伟的抱负和奋发向上的勇 气。 • 了解少年毛泽东的这一番曲折经历,再来看《咏蛙》这 首七言古风,其蕴涵的丰富情思也就十分清楚了,可以 说它是少年毛泽东英雄情怀的绝妙写照。
识和年些远深环“高当东七 。尚轻富大刻境言等时最古 还的豪抱地和志学十早咏 朦毛子负表它”堂六的蛙 胧泽弟和现的。入岁一这 的东嘲博出形诗学的首首 领敢讽大毛象通考毛诗诗 导为蔑的泽以过试泽。是 群天视胸东及对时东一至 伦下,怀少心青所在九今 的先又。年态蛙作湘一所 英的表既时的所,乡零知 雄勇达对期描处考东年毛 意气了那的述的题山秋泽 , , ·
七古· 咏蛙 的艺术特色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构思巧妙,托物言志新颖。 • 写青蛙,既不能离开青蛙,又要高于青蛙,这样既真实又 感人。毛泽东把青蛙本身的形象升华到如此高妙的境界, 则闻所未闻。诗人用轻松而充满情趣的笔墨,通过一只小 小的青蛙,却表现了感人心魄的英雄情怀和壮怀激烈的宏 大抱负,小中见大,举重若轻。然而,这一切又是那么自 然贴切,丝毫看不出“故作惊人之笔”的做作。把青蛙下 蹲姿态写成“如虎踞”,是非常传神的,因为蛙蹲和虎踞 这两种姿态确实酷似。而“虎踞”却把青蛙身上的“虎气” 凸现出来了,诗人给它赋予了“虎”的气质,这种联想的 确是神来之笔。把其它“虫儿”作为陪衬的对象,合乎青 蛙的活动规律,这就让青蛙的“万虫之王”形象跃然纸上, 又让人陡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叹。
创作背景
•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 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 • 凡来东山高小读书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 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多数 学生写的都是尊孔读经、“学而优则仕”之类 的内容,而毛泽东却联系人民的痛苦,民族的 危急,祖国的前途,写出了自己立志救国救民 的革命抱负。校长李元匍阅后,大加赞赏,高 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 东山小学环境优美。它坐落在离城二三里的东 岸坪,背依巍峨苍翠的东台山,面向碧波荡漾 的连水河,左右是平展宽阔的稻田。学校围墙 内,便河环绕,树木青葱。当春天来了以后, 蛙声四起,激发了毛泽东那颗热爱生活、追求 真理的童心。
到此结束啦···谢 谢观看
诗句分句赏析
• 志青少年形象的写照,也是作者自己形象的写照。 • 第二句通过写青蛙在“绿荫树下养精神”的描写, 道出了自己在学校期间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情 况。他争分夺秒地阅读了中外的历史、地理、社 会科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边读边记边批,从中 寻找救国之路和成才之道。他写过《救国图存 论》、《宋襄公论》等作文,国文老师谭永春阅 后批到:“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观气宇,似黄河 之水,一泻千里!”他的学习精神受到老师和同 学们的一致赞扬。毛泽东还时常在黄昏的时候, 与大
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指的是那些纨绔子弟本来只是一只“蛙”,却 要摆出“虎”势,这便是对那种不自量力的霸道的 藐视。毛泽东在诗中不仅辛辣地嘲讽了旧时代纨绔 子弟的狐假虎威,也暗含了自己不畏强势,愿为 天下伸言的志向。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 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 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 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 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