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社会实践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社会实践论⽂
⼤学⽣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
组长: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2014年9⽉14⽇
⼤学⽣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单位:作者:
摘要: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公益活动越来越显⽰了⼈性的关怀,彰显了社会⼈性化的⼀⾯。

⼤学⽣公益素质的培养是学校⼯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学⽣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当代⼤学⽣投⾝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式,⼀直受到⼤学⽣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也⾼度的⽀持和⿎励。

我们⼩组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学⽣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了解到⼀些更加具体的现状,也发现了存在的⼀些问题。

关键词:⼤学⽣公益活动渠道创新与可持续
前⾔:释放正能量,践⾏核⼼价值观。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组在暑假以问卷调查和上⽹查阅资料的⽅式对⼤学⽣进⾏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的调查。

正⽂:
⼀.调查过程综述
⼩组成员于七⽉初得到了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释放正能量,践⾏核⼼价值观。

根据兴趣在七⽉完成了组队,并确定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题⽬——⼤学⽣参与公益活动情况的调查。

⼋⽉份由组长在问卷星这个平台上制作了电⼦版形式的调查问卷,⼩组成员通⼒合作找同学和朋友填写问卷。

截⽌于九⽉初,得到的问卷有364份,相信这么多的数据⼀定能使我们的结论更加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组成员在九⽉初根据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综合在⽹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思考,得出了本次社会实践的结论报告。

⼆.调研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对⼤学⽣是否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对何
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更加感兴趣、参加公益活动的渠道、参加过何种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收获、在参加公益活动中受到何种阻碍、参加公益活动是否应该成为⼤学⽣评奖评优的硬性标准等问题展开调研。

在最后还征集了⼤家对于⼤学⽣参与公益活动的更好的建议。

三.调查结论与解决措施
(⼀)受访者基本情况
图⼀.受访者来源地分析
图⼆.Q2:您的性别?
由图可见受访者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北京⼤学⽣占⼤多数。

男⽣⼥⽣⽐例基本相同,并且来⾃农村,城镇和城市的受访者⽐例也⼤致相同。

这保证了调查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

图三.Q1:您的年纪
图四.Q4:您的出⽣地?
由于⼩组成员都是⼤⼆学⽣,朋友圈基本上也是⼤⼆学⽣,这是⼀点不⾜,
不能够更好地代表⼤学⽣这个群体,但对结果并不会产⽣太⼤影响。

(⼆)公益活动参与情况
图五.Q3您的专业?
图六.Q5您是否经常参与公益活动?
图七.Q3与Q5交叉分析结果
由上图可见,⼤学⽣⼤多数都是偶尔参与公益活动,⽐例占了56%:只有22%的⼈是⼗分热衷,经常参加:有15.7%的⼈是因为需要志愿活动相关证明时才参加,更有6%的⼈从未参加过公益活动。

专业和参与情况交叉分析可见。

⽂科类的⼤学⽣热衷于参加公益活动的⽐例更⾼,占了42%;⽽理⼯科学⽣相⽐较⽽⾔参与的热情没那么⾼,62%的⼈都只是偶尔参加。

这与不同学校的氛围以及⼯科⽣和⽂科⽣的性格差异有关,因此⼯科类院校更加应该注重⿎励学⽣投⾝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去。

(三)参与的原因与参与的渠道
图⼋.Q6您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
图九.Q8 您⼀般通过什么渠道参与公益活动?
数据显⽰⼤多数学⽣参与公益活动是出于乐于帮助别⼈、在过程中结交更多的朋友以及锻炼⾃⼰增加社会阅历等原因。

但也不排除有功利性的原因,20%的学⽣参与有拿实践证明丰富简历的因素。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参与公益活动活动的本⾝已经达到了帮助别⼈的⽬的,都是值得⿎励的。

由于⼤学⽣接触到的信息和资讯有限,64%的同学都是通过学校的公益组织投⾝到公益事业中,还有43%的学⽣是参加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只有25%左右的是⾃⼰报名参加活动。

因此学校和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应该给在校⼤学⽣这个群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讯。

(四)参加的公益活动的⽅式和公益活动的类型
图⼗.Q10 您通过什么⽅式参与公益活动?
图⼗⼀.Q 9.您参与的公益活动有?
由上两图可见,⼤学⽣参与的公益活动类型主要是帮助孤寡残疾⼈群的社区
服务、⼤型活动志愿者、环境保护以及青少年教育等⽅⾯。

现在⾼校的志愿公益组织(例如北京理⼯⼤学的绿风志愿者协会、延河志愿者协会等)的活动也主要是针对于这⼏⽅⾯来开展:周末探望敬⽼院的⽼⼈、定期⽀教、⼤型活动志愿者……
活动的类型也决定了参与的⽅式,⼤学⽣主要也是在⼤型活动中做志愿者,捐款捐物,另外也有很⼤⼀部分是在公益岗位做实践兼职,暑假期间北京理⼯⼤学机械专业的⼏个同学就在北京西站做兼职,进⾏志愿服务。

(五)对于公益活动家⼈的态度以及收到的阻碍
图⼗⼆.Q11您的家⼈⽀持您参加公益活动吗[单选题]
图⼗三.Q13在参与公益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因素有[多选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家⼈对于⼤学⽣参与公益活动是⾮常⽀持的,只有不到%2的家长不赞同孩⼦参与公益活动,%80以上的家长都很⽀持。

这也代表了现在家长教育观念的改变,不再像以前担⼼孩⼦的安全或受累⽽不让其参与类似的活动,教育的功利性也没那么强了,家长现在更加注重对孩⼦素质与能⼒还有责任感的培养。

但是不可避免,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定的阻碍,从调查数据来看,主要是时间和经济的因素。

⼤学⽣课业也⽐较繁重,也⾯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经历参与公益活动。

并且参与也需要⼀定的花费,⼤多数⼤学⽣还没有独⽴的经济能⼒,因此在参与过程中也会有⼀定的顾虑。

(六)参与公益活动的收获
图⼗四.Q12您认为通过参加这些公益活动您有什么收获[多选题]
⽏庸置疑,参与公益活动是⾮常有意义的⼀项活动。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来,超过55%的⼤学⽣认为最⼤的收获是能在过程中丰富实践经验和简历内容。

除了这些实质性的东西,35%的受访者认为收获还有扩⼤了⾃⼰的交际圈、得到了珍贵的情感体验、激发了⾃⼰的爱⼼、加深了对社会现状的认识……
(七)公益志愿活动与评奖评优?
图⼗五.Q14您认为参与公益活动情况应该成为⼤学⽣评奖评优的硬性标准吗?[单选题]
受访者中38.6%的⼈认为志愿服务不应该和评奖评优挂钩,否则就加上了功利性质;⽽37%的⼈则认为这样可以⿎励⼤家积极参与,有利于公益活动的开展;25%的⼈认为可以适当考虑,但不能作为硬性指标。

将参加志愿活动情况记⼊学⽣成长记录中,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项重要指标,
已经成为学⽣评优、⾼校选拔的重要参考因素。

⽽这⼀举措也热议。

有⼈认为引导学⽣参与志愿服务本意是培养学⽣的爱⼼和责任感,让同学们了解社会,但是⼀旦与推优、⾼考等挂钩,是否会引起“功利性”的⽬的。

像现在⼀些学⽣的社会实践,就是纯粹为了完成任务,与居委会打声招呼,想办法盖个章,就算完成了。

这样下去,好事都会变成坏事。

⽽另⼀种声⾳并不认为这⼀定会导致志愿服务⼯作的功利化。

为了追求功利化的⽬的⽽去做志愿者服务,与做了志愿者服务⽽获得某种奖励,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如果操作适当,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到评奖评优体系中只会让双⽅都得利。

引导学⽣多参加志愿服务是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全社会都应创造条件,⽽要改变“功利⽬的”,需要作出适当的引导。

志愿者关键是⾃愿,从学校和社会来说,如果提供⼀些有意义⼜受青少年欢迎的岗位和志愿服务项⽬,让学⽣真⼼喜欢参与,就⾃然⽽然地不会向功利⽬的发展。

(⼋)对于⼤学⽣参与公益事业的期望与建议
图⼗六:您对⼤学⽣参与公益活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上图是受访者对于⼤学⽣更好地参与公益活动的建议的部分截图。

由图中可以看出来,⼤多数⼈对于⼤学⽣参与公益活动是持有正⾯态度的,认为应该积极⿎励,学⽣也要多参加,在过程中可以收获经验,增加⾃⼰的社会能⼒,了解到社会不同阶层的⽣活状况,也会对社会有更加深刻和真切的认识……
同时,⼤学⽣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仍然存在⼀些问题有待改善,例如经费问题:调查结果显⽰,⼤学⽣认为国家、社会或学校等组织对于公益活动应该加⼤扶持⼒度,多⼀些经费和政策上的⽀持,以便于公益活动更好地开展;另⼀个就是真实性的问题:很多公益活动都是出于作秀,只注重形式和宣传效果,⽽忽视了活动的最本质的⽬的,往往是宣传到位了⽽活动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还有对⼤学⽣志愿者这个⾝份的认可和尊重:⼤学⽣参与志愿活动本是怀着⼀腔热忱,⽽有时在过程中却会被误解或是被利⽤,把志愿者当免费劳动⼒或者临时⼯使唤,失去了志愿服务的初衷,也很⼤程度上打击了志愿者的热情;对于公益活动的服务对象也是另⼀个关注的焦点,志愿服务应该把⽬光着重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不要停留与表⾯,要真正地去尝试解决问题,让这部分群体能真正感受到来⾃社会的关怀。

受访者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很多都提到了“机会”问题:很多学⽣对于志愿服务有很⼤热情,也有意愿去参与公益活动,但苦于⾝边没有⾜够多的的机会,或者是由于宣传没到位,没有接触到这⽅⾯的信息。

所以国家、社会、学校等多组织类似的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是势在必⾏的,此外,宣传到位也是⾮常重要,需要加⼤宣传⼒度,让⼤学⽣这个充满活⼒和热情的团体能充分接收到此类的信息。

此外还有⼀些⼩问题虽然很⼩但是也很有代表性: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安全,应该尽量参加⽐较正规的组织活动,避免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受到意外伤害,国家对于这⽅⾯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使这个特殊⾏业更加规范性、合法性;要避免跟风、盲⽬参与,不要看见⾝边的⼈参与或者评奖评优的需要就脑热跟着参加,要清楚明⽩⾃⼰是否喜欢此类活动,能不能把它做好,只有怀着⼀份热忱、热⼼、热情与热⾎才能把公益活动做好,也才能更好地彰显公益活动的宗旨;同样,志愿服务应该出于⾃愿,强制性的活动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中国⼈民⼤学⾮盈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学院康晓光教授对于⼤学⽣参与公益活动也提出了⾃⼰的看法和建议:第⼀,校园公益动机要纯正。

学⽣做
公益有这个优势,不求权不求钱,顶多追求名誉、声望和⾃我成就感,这都是正当合理的。

第⼆,不能漫不经⼼地做公益。

不要认为做公益是⾮常简单的,举⼿投⾜都能做。

公益是⼀件很专业的事情,要做好并不容易,要谨⼩慎微如履薄冰。

做不好不如不⾜,做不好就是对公益事业的伤害,付出⼀份努⼒造成的伤害可能⼗倍的努⼒都弥补不回来。

⼤学⽣做公益关键是培养责任感、使命感,培养⼀种仁爱精神,对别⼈多⼀份关爱,对社会多⼀份责任。

将来同学们⾝上带了这种基因⾛上任何岗位,不光是公益岗位,都能发挥积极的正⾯的⼒量。

(九)公益活动与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创新”这个字眼也是问答题中受访者给出的⼀个答案,我们⼩组对此特别有兴趣,因此单独列举出来予以讨论。

很少有⼈将公益活动与创新联系起来,但是现在公益活动的现状却急需注⼊创新的源泉。

现在公益活动特别是校园公益的形式越来越单⼀、⽼套,⽆⾮是敬⽼院探望⽼⼈、民⼯⼩学⽀教、⼤型活动服务之类的很多年前早已开始开展的活动形式。

虽然此类活动也是⾮常有意义的,能够帮助到弱势群体,带给他们温暖和服务。

但是如果⼀直重复⼀件事⼉,就算是再有热情、这件事⼉再有意义,最终也会使⼈疲乏,也⽆法吸引更多的⼈参与到公益活动中。

因此,公益活动也需要创新,不管是从内容、形式还是服务对象上。

⼈民⼤学在2012举⾏的FREE HUG 活动就是⼀次富有创意的公益活动:
“即使我们互不相识,我愿以⼀个拥抱给你⼒量和温暖。

”2012年10⽉25⽇中午,⼈民⼤学朋辈咨询中⼼的⼏个成员举着写
有“FREE HUGS”的告⽰牌,在教⼆与东区⾷堂之间来回⾏⾛,准备给每⼀个愿意尝试的陌⽣⼈⼀个免费的拥抱。

朋辈咨询中⼼的“Free Hugs”活动缘起于2010级财政⾦融学院陈姝宏和三位好友的⼀次尝试。

⼩悦悦事件发⽣后,陈姝宏和她的朋友惊异于⼈与⼈之间的冷漠⿇⽊,希望以某种⽅式唤起温暖。

“正是因为⼤家不习惯和陌⽣⼈拥抱,我们才要坚持⼈与⼈之间的拥抱,⽤拥抱来消除隔阂。

”⽤拥抱冰释陌⽣⼈之间的冷漠,这种公益理念在2006年传播到中国;被理念打动的陈姝宏和好友们说做就做,她们⼿制了⼀块告⽰牌,第⼆个星期就举着牌⼦站在了留学⽣第⼀⾷堂门外。

“Why do you want to do it?”刚开始愿意来拥抱她们的⼤多是外国⼈,⾯对询问,她们说⼈们在冬天特别需要温暖,“just a free hug”。

那个学期,她们⼀共进⾏了三次活动,从早上9:30开始,每次⼀个多⼩时的活动能送出40个左右的拥抱。

后来,陈姝宏将这个理念带到了朋辈咨询中⼼。

“好奇围观的⼈很多,但真正过来
拥抱的就相对少了。

”陈姝宏说,国外的“Free Hugs”是只要举起告⽰牌,就有陌⽣⼈主动过来拥抱,⽽在⼈⼤校园⾥她们必须不断向围观者解释,邀请围观者接受⼀个拥抱。

“这个活动⽐较简单,不⽤培训成本也低,但是却可以拉近⼈与⼈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是⼩付出⼤回报。

”2010级理学院潘德宇参加了朋辈咨询中⼼组织的“Free Hugs”活动,他对这种公益理念有⾃⼰的理解:“Free hugs不是简单的抱⼀下就完了,被拥抱的⼈回去之后是不是也可以跟⾃⼰周围的⼈抱抱,或者做些其他的事把这种温暖传递给⾝边的⼈?”
“FREE HUG”活动参与者举着牌⼦等待路⼈拥抱这个公益活动的创新不仅是形式上,更是⼀种理念的创新---⽤拥抱的形式将温暖传递给⾝边的⼈,拉近⼈与⼈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这个社会少⼀点⾃私与冷漠,多⼀丝真情与感动。

现在的公益活动现状正是缺少这种创新理念的注⼊。

并且公益活动只是创新也是不够的,还要能持续。

“社会公益现在也讲创新,光创新是不⾏的,创新本⾝要可持续可复制。

”中国⼈民⼤学⾮盈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学院康晓光教授表⽰,这是所有机构在考量公益项⽬时的重要指标。

“可持续是时间上的,不能创新三天就⼀命呜呼,创新了的公益项⽬要能活下去。

可复制就是在空间可推⼴,别⼈要能学习你的项⽬。

同时满⾜这两个指标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

不能靠志愿者的热情和新鲜感维持⼀个公益项⽬。

“靠创新办公益有⼀个问题,你第⼀次办别⼈觉得新颖,第⼆次就没意思了。

现在学⽣参加公益活动⼤部分还是想体验不⼀样的⽣活,你已经满⾜了他们的体验要求,他们的热情就会下降。


公益活动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个对于公益事业是⼀个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个新的契机,如果能将创新、可持续发展与公益有机地结合的话,相信公益事业的前景有⼀定会是蒸蒸⽇上!任重⽽道远,需要全体⽴志于公益事业⼈⼠的共同努⼒!
四.结语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组成员对于⼤学⽣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有了⼀个更加清晰和深刻地认识。

同时也发现了公益事业的现
状中所存在的⼀些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们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

⼤学⽣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对社会和其个⼈都具有重⼤意义,推动着现代⽂明和⼈道主义的发展。

社会和学校应该为此创造⼀个良好的平台与氛围,让当代⼤学⽣继续发扬公益事业,
向更多需要帮助的⼈伸出援助之⼿,借公益的⽕把温暖世界。

最后我们⼩组成员向⼤学⽣这个充满创造⼒和朝⽓的群体发出号召:让我们积极投⾝于公益事业当中去吧,⽤我们的⾏动,给这个世界增添⼀丝温暖与关怀。

参考⽂献:《校园公益活动的创新之路》-青年⼈⼤【J】
(注:正⽂中楷体部分为引⽤⽂章中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