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二、教学基本要求 (2)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2)
2.本课程的主要教学要求 (2)
3.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2)
4.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原则 (3)
三、学时分配 (3)
四、大纲内容 (4)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概述(共4学时) (4)
第二章信息服务(共4学时) (4)
第三章信息用户(共4学时) (5)
第四章信息技术(共4学时) (5)
第五章信息系统(共4学时) (6)
第六章信息组织(共4学时) (7)
第七章信息检索(共4学时) (7)
第八章信息分析(共4学时) (8)
第九章信息经济学(共4学时) (9)
第十章文献计量学(共4学时) (9)
第十一章竞争情报(共4学时) (10)
第十二章信息法(共4学时) (10)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 (11)
一、课程说明
1.课程代码:
2.总学时数:48 。
3.学分:
4.适用专业(注明本科、专科、高职):本科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专业
5.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属于全面概括学科研究内容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其他课程内容在整体上的浓缩与简介。
学习完该课程,本科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对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研究体系有比较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关注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研究前沿,选择毕业论文研究方向。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研究内容,认识本学科的研究前沿,理解信息技术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本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掌握本学科研究所使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精通信息搜集、整理、组织、加工、处理等技能。
2.本课程的主要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主要是:
①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②认识本学科的研究前沿。
③掌握本学科研究所使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④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具有比较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质。
3.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学科基础知识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的掌握,对于学生了解本科研究内容有比较大的帮助。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难点在于,本学科研究所使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数学知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学习定量方法时有一定的困难。
4.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原则
本课程教材为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导论》,是我校该课程主要教师朱红、王素荣等编写的,编写的原则主要是:
①体现学科研究的基础性。
②体现学科研究的前沿性。
③体现学科研究的技术性。
④体现学科研究的方法性。
5.本课程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作为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在教学方面,应该注重实践性。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实践课程安排,所以,基本上是以作业的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
因而我们建议能够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三、学时分配
四、大纲内容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概述(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信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了解基本概念,以及与这些概念相关的其他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灰色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与信息资源整合。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信息(1.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概述、信息分类、信息度量、信息传播。
第二节信息资源(2.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资源分类、特点、文献信息资源、灰色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与信息资源整合。
第三节信息资源管理(0.5学时)
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及其相关学科。
第二章信息服务(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信息服务的种类有哪些,各种信息服务方式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SDI服务、联机检索服务、查新服务。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信息服务概述(1.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服务分类与信息服务业现状。
第二节传统信息服务(1.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文本信息服务、SDI服务和信息中介服务。
第二节电子信息服务(2.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联机检索服务、查新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
第三章信息用户(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信息用户相关的基本知识,如用户有什么需求?用户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用户在从事某项信息活动时有什么信息心理?这个心理驱动下会产生什么行为?
【教学重点与难点】:
信息用户需求、信息用户行为、信息素质。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信息用户研究概述(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用户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节用户信息需求(1.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用户及信息需求、信息需求的主要类型、网络环境下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主要因素、网络环境下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规律。
第三节用户心理研究(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用户信息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一般方法。
第四节用户信息行为(1.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用户信息行为及其特征、用户心理——行为控制机制。
第五节信息素养(1.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素养研究进程、信息素养的内容、影响信息素养的相关因素分析、信息素养的培养。
第四章信息技术(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与信息系统规划、建设相关的比较重要的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服务技术。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 Internet技术及应用(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Internet网络结构及协议、Internet术语。
第二节移动通讯系统及其演进(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移动通讯系统是什么,是如何演进的。
第三节无线通讯技术(1.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WAP技术、蓝牙技术、无线局域网。
第四节其他相关技术(2.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J2EE技术、网络服务技术。
第五章信息系统(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信息系统是什么,目前比较重要的信息系统有哪些。
【教学重点与难点】:
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和MIS系统。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什么是信息系统,是如何演进的。
第二节决策支持系统(1.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开发与应用。
第三节专家系统(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专家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具有什么特点,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开发与应用。
第四节 MIS系统(2.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MIS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第六章信息组织(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信息序化的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献信息的序化和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信息组织概述(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组织的概念、特征、方式等。
第二节文献信息资源组织(1.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文献的描述和揭示、文献资源的加工、文献信息的序化。
第三节网络信息资源组织(1.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难点、方式及方法体系。
第四节网站的分类及描述(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网站的分类方式,及网站的描述方式。
第七章信息检索(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信息检索的工具和数据库有哪些,应该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和数据库。
【教学重点与难点】:
信息检索的工具和数据库,以及信息检索的技术和方式。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信息检索总论(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检索的概念、分类、特征、技术、方式等。
第二节信息检索工具(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手工检索用的检索工具和检索刊物。
第三节计算机信息检索(1.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计算机检索用的数据库及其检索技术和检索方式。
第四节国外著名的检索工具及其相应的数据库(1.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国外著名的检索工具有哪些,其相应的数据库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库检索文献信息。
第八章信息分析(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信息分析所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定量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方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参数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建设检验的基本问题、总体均值的检验和总体方差的检验。
第二节回归分析(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
第三节主成分分析方法(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该方法的计算方法、应用范围、案例分析。
第四节因子分析方法(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该方法的计算方法、应用范围、案例分析。
第五节聚类分析方法(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该方法的计算方法、应用范围、案例分析。
第六节时间序列分析方法(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该方法的计算方法、应用范围、案例分析。
第九章信息经济学(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测度理论及其测度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信息经济学概述(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历史沿革、相关学科等基础内容。
第二节信息产业(1.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产业的含义及其演变、信息产业的特征与发展规律、信息产业政策。
第三节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2.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化水平测度、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测度。
第十章文献计量学(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文献计量学的基础理论,评估文献大质量与水平。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文评价方法和网络文献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理论依据(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布拉德福定律、普赖斯定律、洛特卡定律、文献老化定律、文献引用定律。
第二节引文评价(2.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引文评价指标和引文评价方法。
第三节网络计量学(1.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网络影响因子和其他评价指标。
第十一章竞争情报(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识别竞争对手,并分析竞争对手,从而提供相应的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竞争对手识别方法和竞争对手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竞争情报概述(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竞争情报系统、竞争情报中的法律与伦理。
第二节竞争对手(3.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竞争对手的内涵、竞争对手的确认和竞争对手的分析。
第三节竞争战略(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竞争的演进、竞争战略分类、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第十二章信息法(共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信息法的基础知识和目前比较有争议的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工业产权与网上数字化交易保护。
【教学内容与学时】:
第一节信息法概述(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法的含义、信息法的特征与作用、信息法的法律地位、信息法的层次。
第二节信息政策与信息法(3.0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信息政策的层次、信息政策的内容、信息政策与信息法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信息产权(0.5学时)
基本内容包括工业产权与版权。
第四节网上数字化交易保护
基本内容包括电子合同、电子认证与电子支付。
五、考核方式和要求(字体:宋体小四加粗)
本课程的考核是采用平时作业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
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30分,考试成绩占70分。
平时作业见综合练习,成绩为每次作业成绩的均值。
考试成绩即学校或系里统一安排考试后的成绩。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
[1](美) 麦迪·克斯罗蓬.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沿领域.科学出版社,2005
[2]孙建军.信息资源管理概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马费成,李纲,查先进.信息资源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冯惠玲.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张凯.信息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编制人:朱红
审核人:
编制时间: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