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思考
近日,重拾书本,又看起了青少年必读知识文本系列丛书之一《成语故事》,对里面的成语故事又有了新的理解。
今天,就来说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理解。
这个成语来源于先秦《左传。
隐公元年》。
讲述的是春秋时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之间的争斗故事。
故事中,庄公因是“寤生”惊吓到母亲武姜,因此武姜不待见他,而喜爱顺生的小儿共叔段。
庄公即位后,母后不断请求庄公分封弟弟土地,庄公都毫不犹豫地应允,即便明智的大臣一而再,再而三地规劝庄公防微杜渐,庄公依然默认共叔段的扩张。
直至最后,共叔段忘乎所以,想要谋反之时,郑庄公一举灭掉共叔段,且囚禁了母亲姜武,因为母亲协助共叔段谋反。
初看这个成语时,觉得郑庄公真是一点主见都没有。
母亲帮着弟弟要土地,他毫无底线地满足,甚至不顾大臣的反对。
当事态扩大之时,他抓住时机,一举拿下共叔段。
这里面,也看出了郑庄公的谋略。
郑庄公不是不提防共叔段,而是采用以退为进的方式,滋长共叔段的野心,让大臣和人民认识共叔段的野心,为他铲除后患奠定基础。
当共叔段谋反时,他顺理成章地消灭谋反者,其实也就是灭掉了他的手足。
这种消灭的模式,让众人找不出一点问题,更看出庄公的智慧。
貌似愚钝,其实却是聪明至极。
故意示弱,处处让共叔段彰显狼子野心,而自己只是做出弱弱的表现,暗地里却不断笼络人心,最终利用手中的权利,灭掉了隐患。
庄公的故意纵容,母后姜母的愚钝支持,共叔段的愚昧嚣张,最终把自己的人头送给了庄公。
虽然表面上看是共叔
段自掘坟墓,实际是庄公给他挖的一个大坑。
他不明所以地一个劲地跳,还觉得自己很聪明呢。
最终自掘坟墓,跳进了庄公挖的大坑。
其实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这样,表面看是那人多行不义,实际上是某些人的故意纵容。
如果当时就防微杜渐,制止那人的行为,何至于发展到最后的疯狂呢?
因此,如果你是老师,将学生的不规矩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学生是不是就行有章法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认真培养,是不是就不会在长大后出现各种各样我们看不惯的行为?
因此,若想人们不行不义之事,一要端正思想认识;二要控制自己的欲望,量力而行;三要遵循章法,就会安度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