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铜仁伟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 .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 . 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2.《说文解字》中有:“宗,尊祖庙也。
”即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庙。
由此可见,用以维系西周宗法制的纽带是 A . 信仰 B . 财产 C . 血缘 D . 地域 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
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A . 等级制度森严 B . 宗法色彩浓厚 C . 文化生活丰富 D . 法律制度严苛 4.《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A . 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 . 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C . 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D . 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5.“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根据所学知识,这套“制度”不包括 A . 皇帝制度 B . 三公九卿制度 C . 郡县制度 D . 中朝制度
6.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 .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 选官应注重品行
7.甲:“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处人充任。
郡县中正考场 考号 座位号 班级 姓名
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乙:“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丙:“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丁:“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上述四段资料,是中国历代选拔官僚的方法,请依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丙乙甲丁 B.甲丙乙丁 C.丙甲乙丁 D.乙丁丙甲8.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
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
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
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
A.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 B.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
C.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 D.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
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唐、明 D.秦、元、清
10.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西周分封制》 B.《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
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11.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
12.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终明之世,内阁从制度意义上讲仍然不是宰相,它在编制上一直是临时的,成员严格上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入阁只是一种兼职。
而且六部作为执行机关在体制上并不隶属于内阁,内阁领导他们,事实上没有法理上的依据,所以内阁和六部经常会出现摩擦。
”材料表明( )
A.内阁职务虚设,没有任何特权 B.内阁等同宰相,可以统领六部
C.内阁、六部平行,实现权力制约 D.内阁权大位显,却无法理依据
13.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4.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B.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C.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5.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
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平等待遇 D.近代民族国家的主权意识淡薄
16.“英国商民既在各口通商,难保无与内地居民人(等)交涉狱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他国夷商,仍不得援以为例。
”材料反映了
A.英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B.门户开放政策
C.英国商人取得保贸易权利 D.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17.“值百抽五”的税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获取的一项重要经济特权。
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收关税。
”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
“值百抽五”
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外交 B.适应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的需要
C.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 D.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18.1853年,英国利用最惠国待遇和中美《望厦条约》有关“12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向中方提出修约要求。
1854年,美国、法国也积极活动修约。
西方列强积极修约意在
A.改变不利的贸易局面 B.帮助清政府进行经济建设
C.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军 D.进一步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19.流失海外辗转多年的圆明园兔首和鼠首铜像于2009年2月25日在巴黎拍卖。
历史上,导致铜像流失海外的是:
A.俄国军队 B.八国联军 C.日本军队 D.英法联军20.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筒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A.开放了中国整个沿海地区 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1.19世纪末,某日本人想到重庆开办一家纺织厂,他依据的是( )
A.《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的规定 B.《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C.《北京条约》设厂权的规定 D.关于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22.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
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C.《胶澳租界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23.郭廷以认为中国近代某运动“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
”该“运动”
A.以维护清廷的统治为核心目标 B.是迫于八国联军侵华的自发抵抗
C.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事件 D.客观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24.1899年,朱红灯树起“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旗帜。
1902 年,义和团运动后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景廷宾在河北巨鹿县树起“扫清灭洋”的大旗。
导致以上斗争旗帜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危机的空前深重 B.清廷成为列强的帮凶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辛亥革命的持续推动
2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
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
B、乙
C、丙
D、丁
26.20世纪30年代中共某一次会议上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这种形势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该怎么办的问题。
因此,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
日本帝国主义。
”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A.嘉兴南湖 B.陕北瓦窑堡 C.贵州遵义 D.江西瑞金27.1935年前后,蔣介石极为重视西南地区的建设与稳定,多次敦促在财政金融上向四川倾斜,指出:“此时方针,当重在先定川局,再图大局之挽救。
”这说明蒋介石
A.认识到抗战的艰巨性 B.为合理调整工业布局作准备
C.竭力推行消极的抗战 D.为“围剿”红军作物资准备
28.“这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中国军民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以40万人的伤亡,造成日军近10万人的死伤,同时大量消耗了日本财力……自此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该会战是
A.武汉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淞沪会战29.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蜀报》的社论写到:“华北方面,我军采取英勇的攻势,所获战果,最为伟大,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
”该社论评论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平津战役30.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
这说明抗日战争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二、综合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
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
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古代统治者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4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6分)
(2)西汉、宋代、明朝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6分)
(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4分)
32.近代史上,列强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逼签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使中华民族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材料三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次战争后留下的残迹?(2分)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2分)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这首诗写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之后?(2分)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2
分)
(3)材料三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件爆发之后?(2分)举例说明日本全面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哪些罪行?(4分)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