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与课改同成长》演讲稿(二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我与课改同成长》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与课改同成长》。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我有幸能够赶上了这次新课改的大潮,伴随着课改一同成长。

从第一天走进新课改的课堂,我就在边教边学中领悟着课改的精神,并逐步地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记得有一堂新课涉及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在介绍本课的背景和新知识的联系时,我是这样说的:“由于隋朝的衰败,李渊兵变,建立唐朝。

玄武门之变,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始了他的统治。

”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说:“老师,错了。

通过预习,我了解到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弑兄逼父后登基(玄武门之变),历史上为什么称其为明君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愣了一下。

接着,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能积极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想这个问题正是引入下文的最佳途径。

又当机立断对学生说:“书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我相信,你提出的问题,我们只要认真读课本就一定能解决。

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第一小组主要归纳唐朝的建立,第二小组结合课文寻找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明君。

”最终,我们师生形成的共同思路是:隋朝的衰败、李渊兵变、唐朝建立,然后简单介绍唐朝建立者李渊、玄武门之变,介绍李世民、归纳其称为明君的原因。

通过这堂课,我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发现,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
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从此以后,我发现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

反思这节课,教师在备课时,往往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

每一个知识点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用的方法和途径。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呼吁过,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生命活力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这样的课堂是新课改所要追求的课堂,也是我这个在多年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新一代教师所渴望的课堂。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新课程改革不仅塑造了学生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同时也树立了我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

课改给了我新鲜的活力,给了我思考的翅膀,给了我发展的平台,让我逐步成长。

我想,如果教学改革是条路,我才刚刚踏上起点,而精彩总在险远之处;如果教学改革有扇门,我才刚刚站在门口,而只有步入其中才能嗅到真正的花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谢谢大家。

2024年《我与课改同成长》演讲稿(二)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和成长经历。

我的演讲题目是《我与课改同成长》。

首先,我想回顾一下过去的课堂。

在我们小时候,课堂上通常是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则安静地坐着,被动地接受知识。

课堂重点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交流、思考和创新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我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也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死循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2018年,中国启动了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决策,推动“素质教育”和“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的方向逐渐被认同并付诸实践。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到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变革的背景下,我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课程改革让我更加注重学习的主动性。

过去,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做好笔记,然后回去背书即可。

然而现在,课堂更加注重启发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老师们通过互动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我们在课堂上更多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这让我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从而培养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课程改革让我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应用的重要性。

然而现在,课程改革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的深入与延伸。

在化学课上,老师们带领我们进行实验操作,让我们亲自动手、实践探索。

通过实际
操作的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科学原理,从而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课程改革让我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过去,我们的学习重点只在于考试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品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然而现在,课程改革强调全面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关注学术能力,还重视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

学校开设了各种社团和活动,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中,培养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个人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从理论学习过渡到实践操作,从追求单一知识点的高分到关注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这种改革是对我们的发展非常有益的,能够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我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当然,课程改革仍然面临着挑战。

比如,学校资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不足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和社会共同解决。

作为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参与,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辩证看待课程改革的利与弊时,我们要明确,任何一种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且,改革也是需要适时调整和改进的。

因此,我们应当保持积极的心态,及时反思和总结。

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我们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让我们的成长更加全面、健康和可持续。

就我的个人成长来说,课程改革无疑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去展示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我喜欢化学,因为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更好地解决问题。

而通过课程改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探索,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与它一同成长。

我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未来的课程改革会更加完善,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