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
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单项选择
1.战国初年,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 )
A.魏国B.宋国C.赵国D.韩国
2.下面是«战国情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区分是( )
A.齐、楚、燕、秦
B.齐、楚、秦、燕
C.燕、楚、齐、秦
D.燕、齐、楚、秦
3.以下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
B.交兵区域广
C.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帜
D.继续时间长
4.成语故事包括丰厚的历史信息。
以下成语中,出自长平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
C.退避三舍D.围魏救赵
5.革新经常随同着利益格式的调整。
依照商鞅变法的规则,应该取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②经商的人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猛攻传统的贵族
A.①③B.①④C.②③ D.②④
6.〝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确立县制
B.鼓舞耕织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度
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资料说明( )
A.商鞅变法最终失败
B.社会革新必需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意处死商鞅
D.革新能够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繁重代价
8.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课堂上,同窗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推断,参考以下图,你以为最准确的说法是( )
A.防洪排水
B.水运
C.防洪、灌溉、水运
D.蓄水防旱
二、组合罗列
9.战国时期社会发作了严重革新。
(1)铁制农具和________在春秋时期出现,在战国时期失掉推行。
(2)公元前356年,________在秦孝公支持下停止变法。
(3)都江堰是秦国蜀郡郡守________掌管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三、资料解析
10.阅读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桓公九合诸侯(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人送去礼物表示慰劳,齐桓公成为霸主),不以兵车,管仲之功也。
资料二
资料三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依据上述资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剖析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不同。
(4分)
11.阅读资料,回答以下效果。
资料一鼓舞农民开拓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散而贫穷的,连同家眷罚作奴婢;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恩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革新户籍制度,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视,一家犯法,邻里如不揭发,那么十家连坐。
资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遭到损害,便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
……秦孝公死
后,商鞅遭诬害。
商鞅起兵对立,兵败被车裂。
商鞅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资料反映了我国现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分)
(2)请用繁复的言语概括资料一中的四项变法内容。
(限20个字以内,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剖析这次变法成功的缘由是什么。
(3分)
(4)经过学习这次变法,你失掉了哪些启示?(4分)
1.B [解析] 战国初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2.D [解析] 依据图中战国时期各国的都城称号便可判别,咸阳是秦国都城,郢是楚国都城,临淄是齐国都城,蓟是燕国都城。
3.C [解析] 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帜是春秋时期战争的特点。
4.A [解析] 纸上谈兵出自长平之战,其他与长平之战有关。
5.A
6.C [解析]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说明秦国人参战积极性高,主要是由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政策,提高了人民参战的热情,提高了军队战役力。
7.D 8.C
9.(1)牛耕(2)商鞅(3)李冰
10.目的不同:春秋时期,诸侯发起战争是为了争霸,且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议胜负,胜者经过会盟确立霸主位置,政治意图清楚;战国时期,诸侯发起的是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有时攻守继续几个月,死伤几万、几十万人,战争更为严酷。
影响不同: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进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弱小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时扩展;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特别是秦国兼并西方六国的战争,为后来的一致奠定了基础。
11.(1)商鞅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确立县制;革新户籍制度。
(3)商鞅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的开展潮流;失掉统治者(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商鞅取信于民,采取了行之有效的革新举措;商鞅勇于革新创新,不顾团体安危,勇于同旧权利作妥协。
(4)要顺应历史潮流,适时革新;革新不是坏事多磨的;为革新而献身的人物是伟大的;擅长用人、勇于革新是一个国度得以强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