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复句和紧缩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复句与紧缩复句
多重复句
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拓展形式,它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的层次,表示两
种以上的意思关系。
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
有“||”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
以此类推。
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
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
弄清分
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
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
便是第二层次:
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
有分号,就
在分号那划一层。
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
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转折)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因
果)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
(因果)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
(陶铸《崇
高的理想》)
句群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
它是汉语里最大的级语言使用单位。
组成句群
的句子在语义上前后衔接连贯,从几个方面共同说明一个中心语义。
句群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方式基本和复句相同。
( 1.符号法:
①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并列)② 有联系群众的长处,|(转折)③但是不善于思考, | ‖(并列)④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因果)⑤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 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并列)② 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 (转折)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 2.框式图解法:
① 有些人背上虽然没有包袱,② 有联系群众的长处,③ 但是不善于思
考,④ 不愿多动脑筋多想苦想,⑤ 结果仍然做不成事业。
① 他后来还托他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② 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③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 3.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
① 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
② 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
③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
[并列复句与承接复句的区别]
1.并列复句的分句是相互对称的,成平行的雁行式排列。
其基本格式是A,B,C,, ,分句的排列比较自由,有时可以前后对调。
如: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
小李今年十八岁,小王二十四岁,至于老陈嘛已是年过古稀了。
一、基本复句与多重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在一个层次上组合而成的复句,就叫做基本复句。
复
句的十种基本类型,都是由两个分句组成的,它们都只有一个层次 ,因此都是基本
复句。
在基本复句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比较复杂的复句,这就成为多重复
句。
(一)复句的层次
复句中分句的数量同层次的数量的关系有两种情况:
第一.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并列、承接、选择等复句中,分句数量的增加
只会延伸复句的长度,不会增加复句的层次。
◎ 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又继续
战斗了。
(承接)
◎ 这件事,不但我反对,而且他也反对,甚至你们自己人中也有人反对。
(递进)
这些复句都只有一个层次,不是多重复句。
当然,并列关系也可能是有层次的。
◎上面一层放着《汉语大词典》, / 下面一层是《辞海》, // 还有几本《中国大百科全书》。
◎你是喜欢出去看电影, // 还是去看球赛, / 或者干脆呆在家里。
第二在因果、转折、让步、条件等复句中,分句数量的增加,不仅延伸了
复句的长度,也增加了复句的层次。
◎今天虽然是五月一日, // 但高山中的夜晚仍有点寒冷, / 所以这一堆火也使人们感到温暖。
(二)多重复句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上组合起来的复句叫做重
复句。
其关键是两点:
复句应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
复句有几个
层次,就叫几重复句,因此,就有二重复句、三重复句、四重复句等。
◎我想这就跟挑 xx 一样:
/(补充)有的看着好, /// (转折)可里边是生的; // (并列)有的看样子很生, /// (转折)可里边却很甜。
(三重)
二、划线分析法
复句分析的重点是多重复句。
复句分析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确定分句之间的关系,二是划分复句内部的层次。
分句与分句的组合
是有层次的,因此,把层次分析法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多重复句的分析上,并
用竖线表示出来,这就是
“划线分析法”。
多重复句分析的基本原则是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意义包括复顺表述的内
容、分句之间的关系意义、说话人的主观意义、语境意义等,形式包括关联词语、句序等。
分析多重复句可以先从形式上入手,根据形式确定复句的类型与层次,然
后从意义方面加以验证;也可先从意义方面入手,根据逻辑语义关系确定复句
的类型,进而决定层次,然后再从形式方面加以验证。
其原理跟分析复杂短语
的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是一致的,只是名称、对象以及具体程序有一些区别。
具体操作的程序,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确定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确定是基本复句,还是多重
复句;如果是多重复句,再分析它的层次和关系。
第二,确定这个多重复句由几个分句构成,在分句之间用一根竖线划开,
其关键是搞清楚单句与复句的界限,不要把单句内部的停顿误判断为分句之间
的停顿。
第二,根据关联词语、语序以及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定分句两两之间
的关系,并且标出它的基本复句类型。
第三,根据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确定复句内部的层次。
第一层次用一
条竖线,第二层次用两条竖线,其余依次类推。
为了祖国的解放,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虽然句中有一个停顿,但是句
内停顿,“为了祖国的解放”是句首状语。
单句)
我不对,你也不对,他也不对。
(并列)(复句,尽管有三个分句,但只
有一个层次,是个基本复句,不是多重复句)
无论谁,都不能践踏法律,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是神圣不可侵
犯的。
(复句,但“无论谁”后面的逗号属于句内停顿,这里不能划上竖
线。
)分析多重复句,要注意几点:
第一,由于多重复句往往比较长,为了看清楚分句部的结构层次关系,可
以把每个分句用“
A、B、
C、D”等编上号,然后在这上面进行分析。
第二,如果句中的关联词语比较少,以致分句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够清晰,
可以添加必要的关联词语,但是,这种添加,要以不违背句子原意为前提。
(因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A,/ (所以)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B,但是(因为)革命又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 C,(所以)如果只讲革命精神 D,(如果)不讲物质利益 E,那就是唯心论 F。
第三,层次的切分是多重分句分析的难点,原则上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1 切分法。
跟复杂短语的切分基本一样,采用“二分法”层层切分,即把一个由 N 个分句构成的多重复句 X 先分为 X1 和 X2 两个部分,如果 X1 或 X2 各是一个分句,就不必切分;如果是一个复句,不管是基本复句还是多重复句,都需要作
进一步的切分,一直切分到分句为止。
然后分别标明各层分句之间的语义关
系。
如上例:
2组合法。
由于多重复句比较长,切分法可能会前后很难照应,因此也可
以采用组合法,即把多重复句先分为若干个分句基本单位,比如一个由N 个分
句构成的多重复句可以分成 X1 X2 X3,,XN等部分,然后再结合逻辑关系一层层
地采用“二二组合”的方法组合起来。
最后组合起来的就是第一层次,其余依
次类推。
分析多重复句的难点在于确定层次,为了保证层次切分的准确性,可以利
用
两种辅助的方法:
第一,分以后的两部分语义是否相对完整。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A),可是没有他( B),别人也这么过( C)。
这个句子从理论上讲可以有两种切分:
A,//B ,/C。
A,/B,//C 。
如果按照第一种切分, A 与 B 先结合,“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根本就不成话。
如果按照第二种切分, B 与 C 先结合,“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意义上可以理解。
可见,第一种切分是错的,第二 ,,,, 第二,用换位的方法看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
如果想了解下情( A),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 B),尽管群众有些意见不
那么正确( C)。
这个复句同样可以有两种切分:
A,//B ,/C。
A,/B,//C 。
从语义是否相对完整来看,如果 A 与 B 先结合,“如果想了解下情,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语义可以理解;如果 B 与 C 先结合,“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尽管群众有些意见不那么正确”,语义同样可以理解。
到底那种切分对?可用“换位法”来检测。
第一, A,//B ,/C。
——C,/ A,//B 。
尽管群众有些意见不那么正确( C),如果想了解下情( A),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 B)。
(这种换位可以理解,可见切分是正确的。
)
第二, A,/B,//C 。
——B,//C ,A。
就得听取群众的意见( B),尽管群众有些意见不那么正确( C),如果想了解下情( A)。
(这种换位显然不能成立)
句中的标点符号也对层次切分有帮助。
内容有份量(假设条件), // 尽管文章短(转折), /// 也是有份量的; / 如果内容没有份量, // 不管写得多么长(周遍条件), /// 愈长愈没有份量。
切分时可参照句中的标点符号,分号是句中最大层次的分界处。
多重复句
也有“多切分”结构,即这样的切分和那样的切分都可以,而且语义基本相
同。
用以上两种方法来检验,结论也是一样的。
◎为了改进工作(目的), / 我们必须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 (让步)即使有些意见不正确。
◎为了改进工作, // 我们必须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即使有些意见不正确。
三、多重复句的语义关系分析
多重复句的分析,实际上也是逻辑语义的分析,因此,在进行分析时,必
须结合形式标志,牢牢地把握住语义关系。
分句之间的并列、选择、转折、条件之类的逻辑语义关系是复句类型成立
的基础,可以作为复句定类分析的参考。
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有的是对
客观事实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对说话人主观评价的反映。
二者有时是统一的,
有时是分离的。
⑴白天,他一身素装去捡破烂,;晚上,西装革履地在夜校学
习英语。
⑵ 白天,他一身素装去捡破烂,;晚上,却西装革履地在夜校学习英语。
⑴ 两个分句分别说出两种客观情况,说话人主观上也平等地看待这两种情况,是并列复句。
⑵却不同了,两个分句说的仍是两种客观情况,但说话人主
观上认为后续复句与前行复句的常态语义趋势相反相对,并用“却”来表示这种对立关系,在这个句子中,客观的并列关系是潜在的,主观的转折关系是显现的,应根据显现的关系和关联词语“却”将⑵确定为转折复句。
有些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几种关系的融合,既有此种关系,又有彼种关系。
⑴ 他很丑,也很温柔。
⑵ 他很丑,但很温柔。
“他很丑,很温柔”,从事理关系上看是并列关系,从逻辑关系上看是
转折关系,(心理上强调温柔)。
所以这个句子看作并列关系和转折关系都是
有道理的。
不同的关系可以用不同的xx 词语来显化:
⑴ 他很丑,也很温柔。
⑵ 他很丑,但很温柔。
⑶ 孩子呛了凉风,于是就感冒了。
⑷ 孩子呛了凉风,所以就感冒了。
⑴⑵⑶⑷
“孩子呛了凉风,就感冒了”,从事理关系上看是连贯关系,从逻辑关系上看是因果关系,所以这个句子看作连贯关系和因果关系都是有道理的。
不同
的关系也可以用不同的关联词语来显化:
⑶ 孩子呛了凉风,于是就感冒了。
⑷ 孩子呛了凉风,所以就感冒了。
(一)多层复句分析举例
1、二层复句
① 孩子们常常听着一种美妙的声音入睡:
|( 解说 )那不是马蹄碰撞石头的声音, || (并列)而是一种多情的、引人入
胜的声音。
②大学生只有当月末囊空如洗时, || (条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 |
(因果)因为,惟有家书才能“抵万金”。
③如果我们常心存感恩,|| (假设)人生就会过得再快乐不过了,| (因果)因此请好好经营你那值得经营的人生, || (递进)让它充满芬芳。
④如果你失去了太阳, || (假设)你还有星光的照耀, | (并列)失去了金钱,|| (假设)还会得到友情, | (并列)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⑤如果所有的房屋都设有暖气,|| (假设)人们便不会对温暖心生感激,
(|并列)而假如你从寒风凛冽的野外行乞归来, ||| (承接)能有一束点燃的取
暖柴薪, || (假设)你一定会被这难得的温暖所感动。
2、三层复句
①由于述之甚详, || (递进)且多有细节的描写和形容, | (递进)以致专案组中有的善良人都为之感动, || (因果)觉得他确实是一个老实人, ||| (递进)而且是一位善于“形象思维”的艺术家。
②无论是在超市购物, ||| (选择)还是到个体摊位买东西, || (条件)货物清一色是韩国商品, ||| (递进)并且绝无假货, | (因果)卖假货一旦查出来, ||
(条件)当事者会被依法治得倾家荡产。
③如果我过了这关, || (假设)就表示我不是英雄,| (转折)但过不了这关,
||(假设)纵然是英雄, ||| (假设)也只是个认输的英雄。
④他们到我这里来, || (因果)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实在是无聊, ||| (并列)
没地方可去, | (并列)我之所以容纳他们, || (因果)只不过是想赶走这屋子里
的冰凉和寂寞罢了。
⑤我并不信教,| (转折)但是苦于找不到意大利语的老师,||| (因果)也
只能从当教徒入手,|| (目的)以便接近神父,||| (目的)获得学意大利语的机会。
3、四层复句
① 小孩子只有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并受到不正确的对待,如训斥、责
骂、体罚时, || (条件)才有可能撒谎; | (转折)而这也仅仅是有撒谎的可能,
|| (因果)要真正实施撒谎, ||| (条件)还要靠社会有形无形的影响,
||||(并列)靠大人有意无意的教唆。
②在公司早期几次最艰难的时候,老董事长总是召集全体员工开会,| (承接)虽然不是声泪俱下, || (转折)也是认认真真:
| (解说) | 要么咱们搞到钱, |||| (条件)大家做下去; ||| (选择)要么咱
们就关门, |||| (条件)大家一起开路。
③我非常尴尬地呆在一边, || (承接)想说点什么, ||| (解说)或者是反驳,
|||| (选择)或者是解释, | (转折)可是到底英语不是母语, ||| (因果)一到关键
的时候就卡了壳, || (因果)最后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
④我们无论认识什么事物, || (条件)都必须全面地看, ||| (解说)不但要
看到它的正面, |||| (递进)而且要看到它的反面, | (转折)否则,就不能有比较
完全和正确的认识。
一、紧缩复句
(一)紧缩复句的性质
“紧缩”有两层意思:
“紧”是紧凑,取消了语音停顿;“缩”是简缩,去掉了一些词语。
(紧缩大
都是就复句的变化而言的。
)一般的复句在分句与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取消了,
并且省略了一些关联词语,那就变成了紧缩复句,简称“紧缩句”。
只有无私的人,才能无畏。
(一般复句)
无私的人才能无畏。
(紧缩复句)
即使说了,你也不xx。
说了你也不 xx。
(二)紧缩复句的固定格式
紧缩句常用成对、成套的关联词语(副词 )构成一些固定格式,表示各种关系。
常见的有这样一些。
1“不,, 不,,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不,,就不,,”我不走不行。
理不讲不透。
2“不,, 就,,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要是不,,就,,”。
不下雨就好了。
不说就罪加一等。
3“不,, 也,, ”。
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不 ,, 也,, ”。
不吃饭也得走。
不看也要交钱。
4“再,, 也,, ”。
也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即使再 ,,
也,, ”。
再劝也没用。
饭再难吃也得吃。
5“一,, 就,, ”。
有两种作用。
一是表示承接关系。
这个人一下班劲就来了。
货一 xx 就销售一空。
6“非,, 不/ 才,, ”。
表示条件关系。
这病非住院不能治疗。
非做出点成绩才好交代。
7“越,, 越,, ”表示条件关系 (倚变关系 ),后者随着前者的变化而变化。
越坐越着急。
他越说越激动。
(三)紧缩复句的特点
1有一些紧缩句只使用单个的 xx 词语。
下大雨我也不怕。
(即使 ,, 也)
看过 xx 才好谈价钱。
(只有 ,, 才)
他去了我就不去了。
(如果 ,, 就)人
走心却没走。
(虽然 ,, 却)
你批评谁都得有个分寸。
(无论 ,, 都)
2紧缩句的主语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全部出现,也可以部分出现,还可以全不出现。
你说你就说。
(主语相同,都出现)
这东西一碰就碎。
(主语相同,只出现前一主语)
越想我越不安。
(主语相同,只出现后一主语)
文章不改不精练。
(主语相同,前后都未出现)
好书再贵我也要买。
(主语不相同,前后都出现)
天塌下来也顶得住。
(主语不相同,只出现前一主语)
剥了皮我也认得你的骨头。
(主语不相同,只出现后一主语)不打不老
实。
(主语不相同,前后都未出现)
当主语相同并且只出现前一主语时,紧缩复句很像单句中的连谓句,但又
与连谓句不同:
紧缩句几个部分之间有假设、条件、让步、转折等关系,并且常用关联词
语,而连谓句几个谓词性成份之间没有这些关系,也没有关联词语。
他一坐下来就看书。
(紧缩复句;相当“接着”或(只要 ,, 就)(充足条件)他坐下来看书。
(连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