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
考试题
安徽省望江县2012-201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
考试题(人教版)
第Ⅰ卷(阅读题共71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
子所集大成,其后绵延不绝,及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
术流派。

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
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

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①之入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
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
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
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

儒学特别强调
“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

孔子弟子子夏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
通俗表达。

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之为儒的关
节点。

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
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为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
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
与价值。

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包括儒学在内的传统文化
的滋养和作用,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普遍
认同与接受。

那么,儒学自身在未来中国将如何发展,
或者说如何继承发挥儒学的积极作用呢?儒学的未来发展、未来前途显然不在于儒学地位的刻意拔高或刻意贬低,不在于将儒学玄学化或庸俗化,而在于实现儒学的
大众化、世俗化。

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原本就是“极高
明而道中庸”的。

“极高明”讲的是,儒学与道学一样,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

“综罗百代”是说儒学乃是
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的综合、总结,“广博精微”是说儒学的内涵丰富,见解深刻。

“道中庸”讲的是,儒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众,很平常、很
平实,不是“玄而又玄”的贵族化、玄学化的学问。

然而,现在儒学却被一部分学人弄得“玄而又玄”,即高
明而不中庸,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的努力,强化了儒学的
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以至
陷入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歧途。

这是一种值得注意,急需
纠正的不良倾向。

儒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从形而上落实到形而下,必须跳出“玄学化”的怪圈,必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实际、走向大众。

这样说,并不表明儒学的学理探
究不必要、不重要,事实上,正常的儒学的学理探究正
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
儒学的学理探究的不断深入,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便
只是纸上谈兵,或误入庸俗化、低俗化的新的歧途。


有更多的同仁来做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的工作,这是
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节选自2010年11月《光明日报》)
注:①刍豢:泛指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也指供祭祀用
的牺牲。

1.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是孔子所创立的,但孟子和荀子分别为儒学的发展和集大成做出了极大贡献。

B.儒学创立虽然已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但发展至今仍有一定的生命力。

C.儒学将安身立命和经世致用做到了有机统一,“内圣”和“外王”并重。

D.儒学彻底解决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问题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问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都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

B.儒家原本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综合总结了古往今来历史经验、思想文化,内涵丰富,见解深刻。

C.子夏说过“则仕”这虽然有提倡读书做官之嫌,但归根结底还是强调儒家的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

D.道家历来主张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儒家无论何时都将变革现实、变无道为有道作为自身的使命,并
以此来凸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儒学既然具有安身立命之用,又有经世致用之效,所以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作为的传统文化的儒学的
滋养和作用。

这一点即将被有识之士认同与接受。

B.儒学原本就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而“中庸”现的正是这一特点。

所以,儒学只要走大众化、平民化的
道路就可以健康发展。

C.现代一些新儒家努力在强化儒学的高明的一面,削弱乃至舍弃了儒学的中庸的一面,致使儒学被弄得“而又玄”
D.儒学的学理探究正是儒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深入儒学的学理探究,儒学才
能避免走上庸俗化、低俗化的歧途。

二、(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君虚幼有清誉。

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
而立。

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
习行。

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

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

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
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尚宋文帝女南郡献
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

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

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

”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

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此人大惧,收金而去。

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

尝聚
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

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

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
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

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帝不从,珍奇寻又叛。

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
诛之,君虚以为不可。

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


李君虚惧而奉旨。

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
君虚。

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

既而王
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

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B.务弘俭约,百姓赖之赖:依赖
C.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美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④李君虚惧而奉旨。

⑤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君虚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李君虚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李君虚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D.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李君虚
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

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5分)
(2)李
8.诗中并没有出现“山”字,但诗人选取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间接地表现了“我”行走在“山”中;同时诗人通过“泉声”及山农家咯咯的“鸡鸣”,反衬出山间幽静的意境。

9.“莫嗔”、“却喜”反映了山农的豪爽性格,体现了淳朴的本色。

“莫嗔”,即忙不迭地招呼客人,不要因
焙制山茶时烟雾弥漫而见怪;同时与“却喜”相对,表
现了山农在丰收以后赶晴天晒粮食的喜悦之情。

15.B(A.ké/qiào,zé/zhà,liàng;
B.jìn/jīn,pú/pū,kēng/háng;
C.yìn/yǐn,xiù,jué/jiáo;
D.mó/mú,mán/mái,hè)
16.D(A邻—临B世—势C记—计)
17.D(A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应该用“痛心疾首”。

B.“指日可待”:不久就可以实现。

重在“实现”,而不是“出现”,侧重指希望发生的事。

C.对象错误,“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

D.“如出一辙”。

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

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18.②“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改为“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或“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

④“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加”。

⑤“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改为“纯文本形式到多媒体形式”。

19.(1)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引领价值导向,彰显人文关怀,视野宽阔无边,答案丰富多彩。

(每点1分,其它点成理亦可)
(2)这样的试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社会,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试题能把那些真正愿意为社会服务,能够为社会服务,具有科技意识、世界视野和强烈使命感的优秀人
才选拔出来,在这些精英投身社会后,他们给各行各业
带来的推动力将是无法估量的。

这样的试题也给我们的传统教育敲响了警钟,老让学生
积极思考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应当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不唯书,不信神,尤其重要的是,应当给学生的思考指
引正确的方向。

(言之成理即可,可一点深说,亦可多点并列)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君虚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

宋元嘉末年,魏军
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

当时他父亲李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
在房前练习行走。

有人讥笑他的父亲,李君虚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

李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
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李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
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李君虚放下帘子不观看。

一个门生王铁偷了李君虚的衣服,君虚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

”王铁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

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李君虚
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

李君虚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
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

褚湛之死后,李君虚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李澄,自
己只取了几千卷书。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

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
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

”李君虚说:“你
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

如果一定
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

”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

李君虚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
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