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中药外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40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针灸配合中药外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40
例
黄爱贵;佟世民
【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外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患者采用温针灸配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外擦治疗,疗程14天。
[结果]40例中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结论]温针灸配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外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21)004
【总页数】2页(P24-25)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水肿;温针灸;中药外用;中医药疗法
【作者】黄爱贵;佟世民
【作者单位】[1]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南宁530001;[1]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7.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腰腿疼痛,在中医属于“痹
证”“腰腿痛”范畴,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生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方面,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患者,西医常用激素(甲基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脱水剂及营养神经治疗,但是此方法副作用大、费用高,患者难以接受,而且停药过后常见“反跳”现象。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多样,且取得满意的疗效,患者易接受。
我院骨科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外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神经根水肿4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23~60岁,平均4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周。
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的诊断标准:①有腰部外伤、劳损或感受寒湿史,有慢性腰痛史;②多发于青壮年;③疼痛向单侧或双侧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时症状加重;④脊柱侧弯畸形,腰椎生理弧度变小或消失,相应椎旁压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⑤下肢相应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背伸肌力减弱;⑥X线片提示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T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部位及程度。
纳入标准:①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程在3周~5年的腰腿痛手术患者;③术后有原神经根支配区域疼痛症状加重或者术后疼痛症状缓解后复发者(经CT、MRI检查提示神经根水肿增粗)。
1.2 治疗方法采用温针灸配合中药外擦治疗。
1.2.1 温针灸选取双侧肾俞穴、志室穴、委中穴、阴陵泉穴,消毒后针刺穴位,得气后在针柄插上约2 cm的艾炷,艾炷距离皮肤2~3 cm为度,同时用硬纸板垫
于穴位皮肤上,防止艾灸灰脱落烫伤皮肤,防止皮肤出现烧灼感,后点燃艾炷,每
穴灸4壮,时间约30 min,每日治疗1次,14次为1个疗程。
1.2.2 中药外擦中药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为主。
方药组成:桑寄生30g,独活30g,细辛6g,杜仲30g,牛膝 30 g,秦艽 10 g,桂枝 20 g,川芎 6 g,木瓜 35 g,当归 20g,防风 15g,薏苡仁 30g,茯苓 25g,干姜 15g,制附子10 g,苍术
30 g,甘草5 g。
14剂,每剂做成1个中药包,每剂水煎至100 ml,用煮好的中药包循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涂擦,每次20 min,每日治疗1次,14天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进行疗效判断。
显效:腰腿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恢复原工作;有效:腰腿疼痛症状减轻,腰腿活动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14天)后评定疗效,40例中显效3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因受寒凉、湿热、劳累及挫伤等引起,一般其病程较缓慢,根据中医辨证常见肾虚证候。
肾虚常因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房劳过度等引起,无以濡养筋脉导致腰痛,肾虚则易导致外邪侵袭,脉络受阻,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腰者,肾之府”,肾虚易引起腰痛。
所以在治疗上补
肾治本,同时兼顾祛除外邪。
本观察在治疗上采用温针肾俞穴,因为腰为肾之府,取肾俞可壮腰益肾,祛除寒邪;足太阳膀胱经络循行经过腰骶部,络肾、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远端腧穴,取委中穴,可舒筋通络、散瘀活血。
在《四总穴歌》提到“腰背委中求”。
腰痛病症取委中穴,可疏通膀胱经气、祛除经络之瘀滞。
针刺的同时,加上温灸,可以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除寒湿。
志室穴亦为足太阳膀胱经腰部腧穴,以针刺配合温灸可补益肾气、
温肾壮腰。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在五行即为土经水穴,可补土制水、利尿,治水湿肿满作用极强。
本观察取穴精炼简要,疗效显著,避免因取穴多给患者带来针刺的恐惧感。
中药外擦方中独活有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善于祛除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且独活辛苦微温,其性善下行,治伏风;桑寄生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牛膝不仅可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同时又可以活血以通利关节筋脉;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活血通脉,正所谓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木瓜利水消肿、舒筋活络;茯苓、薏苡仁、苍术健脾祛湿;配合干姜、制附子可温通散寒、除湿止痛、温阳利水消肿;细辛祛风、散寒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通经络、补益肝肾、散寒祛湿、利湿消肿之功。
此中药煎汤后,以中药包循经涂擦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因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亦取“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意,使药物力达病所,加强药效的发挥,疗效颇佳。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