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01浮力(重点练)八年级物理下册十分钟同步课堂专练(人教版)(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所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几个实验情景。
实验甲、丙和丁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4.0N 、2.8N 和2.5N .若盐水的密度为1.2×103kg/m 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①物体A 的密度为4×103kg/m 3
②实验乙中,物体A 受到的拉力为3N
③实验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中小0.5N ④实验丁中,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力大于0.3N
A .只有①②③
B .只有①②④
C .只有①③④
D .只有②③④
【答案】B 。
【解析】解:
①实验甲、丙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4.0N 、2.8N ,由F 浮=G ﹣F 拉可得,F 浮=ρ盐水g V 排,
物体A 全部浸没,所以V 排等于V 物,则:ρ盐水gV 排=G ﹣F 拉,V 排=V 物
=
,
将ρ盐水=1.2×103kg/m 3、G =4N 、F 拉=2.8N 代入上式可得:V 排=V 物=1×10﹣4m 3,物体A 的质量m ===0.4kg ,
物体A 的密度ρ=
=
=4×103kg/m 3,故①正确;
第1课时 浮力
第十章 浮力
=;
=;则ρ====×1.0×10
中。
然后他们多次改变液体的种类重复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ρ
1=0.8×103千克/米3)表二(ρ
2
=1.0×103千克/米3)表三(ρ
3
=1.2×1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V
浸
(厘米3)
F
(牛)
实验
序号
V
浸
(厘米3)
F
(牛)
实验
序号
V
浸
(厘米3)
F
(牛)
13009.672409.6132009.6
23759.084008.0142509.0
35008.094807.2154007.2
46007.210560 6.416500 6.0
56007.211600 6.017600 4.8
6600 4.812600 6.018600 4.8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7~11或13~17中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浸入液体体积V
浸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
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测力计示数与V
浸有关,液体密度相同,V
浸
越大,测力计示数越小 。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5或11、12或17、18中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浸入液体体积V
浸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发
现,测力计示数不再发生变化,其原因是 V
浸
不变,浮力不变 。
试分析实验序号6中测力计示数反而变小的原因:
圆柱体接触到了容器底,同时又受到了容器底的支持力 。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8、15(或3、16)
或4、5、11、12、17、18中测力计示数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圆柱体
浸入不同液体中,当浸入液体体积V
浸
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测力计示数F越小。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一、表二、表三的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13或2、14或3、8或4、5、9、15或11、12、16测力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液体密度ρ与和圆柱体浸入液体体积V浸的乘积相同时,测力计示数F 相同 。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7、13和2、14和3、8和4、5、9、15和11、12、16测力计示数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圆柱体浸入不同液体中,当液体密度ρ与和圆柱体浸入液体体积V浸的乘积越大时,测力计示数F 越小 。
===则ρ====
【答案】(1)排开;
(2)体积;密度;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合理即可)。
【解析】解:(1)分析比较图①②③可知,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由F 浮=G ﹣F ′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同,说明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2)由③④可知,物体排开水和盐水的体积相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同,受到的浮力不同,说明了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实验应用到了这种研究方法。
10.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将同一物体分别逐渐浸入到水和酒精中,为了便于操作和准确收集数据,用升降台调节溢水杯的高度来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他们观察并记录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排开液体的体积。
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液体种类
实验序号
物体重力G 物(N )
弹簧测力计示数F (N )
物体受到浮力F 浮(N )
排开液体体积V 排(cm 3)
1
1.5502
1.0 1.0100水
ρ水=1.0g/cm 33
2
0.5
1.51504
1.60.4505
1.20.8100酒精
ρ酒精=0.8g/cm 3
6
2
0.8
1.2
150
(1)分析表中数据,实验所用物体的重力为 2 N ,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所受的浮力F 浮= 0.5 N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和3(或4、5和6)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液体的种类相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越 大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4或2、5或3、6
可初步得出结论: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3)请你计算出第一次实验中物体排开水受到的重力G 排= 0.5
N .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还可以验证 阿基米德 原理;(4)实验中小明同学观察到将同一个物体浸没在密度越大的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越 小 ;于是他灵机一动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重1.5N 的物块,如图甲所示;当他把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0.5N ,他就在0.5N 处对应标上1.0g/cm 3的字样;当他把物块浸没在酒精中时,如图丙所示,应该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 0.7
N 处对应标上0.8g/cm 3字样,聪明的他就将图甲所示装置改装成了一个能测液体密度的密度秤。
===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模型法 D.等效法。
【答案】
(1)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①、②、③;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上述三个方案均可)
(2)A。
【解析】解:(1)方案一:
探究的因素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选用的图是:①、②、③;
探究的结果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方案二:
探究的因素是:液体的密度;
选用的图是:①、④、⑤;
探究的结果是: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方案三:
探究的因素是:物体所在的深度;
选择的图是:①、③、④;
探究的结果是: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所在的深度无关;
(2)上述所设计的方案,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12.一均匀的长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
液的液体中,如图所示。
已知它的底面积为S,上表面所处的深度为h
1
,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为h
2
,请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出此时长方体受到液体浮力的数学表达式。
【答案】F
差=F
浮
=ρ
液
g(h
2
﹣h
1
)S
【解析】解: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及压强公式的变形公式F=pS得:
长方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F
1=p
1
S=ρ
液
gh
1
S;
长方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F
2=p
2
S=ρ
液
gh
2
S,
长发体侧面受到的液体的合力为零;
所以长方体受到液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是:F
差=F
2
﹣F
1
=ρ
液
gh
2
S﹣ρ
液
gh
1
S=ρ
液
g(h
2
﹣h
1
)S。
据浮力的产生原因可知,此时所受的浮力是:F
差=F
浮
=ρ
液
g(h
2
﹣h
1
)S;
13.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一均匀的长方体密浸没
在液体中,如图所示。
已知它的上、下底面积都为S,上表面所处深度为h
1,下表面所处深度为h
2
,(液体
=可得,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
=可得,长方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
===
==ρ====
“一切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其所受重力成正比”的结论,请你从两位同学的结论中任选一个判断其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3)假如体积为100cm3的铅块浸没在水中,它将受到多大的浮力?(g=10N/kg)
【答案】(1)如图所示;
(2)甲同学判断错误。
因为他没有说明样本体积相等且完全浸没(即排水量相等)这个前提。
(3)铝块受到的浮力等于1N。
【解析】解:(1)根据表格中提供的重力和浮力的数据,描出4个点,然后连起来就是浮力随重力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
(2)以甲同学为例: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中可以发现,浮力的大小确实是相等的,但先决条件是物体的体积相等,所以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
(3)体积为100cm3的铅块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就等于铅块的体积,铅块受到的浮力F
浮=ρ
液
V
排
g=1.
0×103kg/m3×100×10﹣6m3×10N/kg=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