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宜昌市2021届新高考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相关实验中涉及“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B.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色素分离是因其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动态过程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中的“质”指原生质层,“壁”指细胞壁。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石英砂和碳酸钙;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
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A错误;
B、色素分离是因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的,扩散速度慢,B正确;
C、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观察不到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的动态过程,C 错误;
D、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以相同,如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B.不同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氨基酸和核苷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同一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水分子进入某些具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
D.不同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乙醇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和Na+进入神经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物质进出细胞。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
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详解】
同一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方式可以相同,如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都是主动运输,A正确;不同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相同,如氨基酸和核苷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都是主动运输,B正确;同一物质进入相同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如水分子进入某些具有水通道蛋白的细胞,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种运输方式,C正确;乙醇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自由扩散,Na+进入神经细胞是协助扩散,这两种物质进入不同细胞的运输方式不同,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以及相关的实例,再根据题意作答。
3.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增加人口数量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
D.稳定型种群的数量不可能突破K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提高出生率来改善我国人口年龄组成,A错误;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在达到K值之前的增长不是“J”型增长,B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不需要单独设置对照,因为在时间上已形成前后自身对照,C正确;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在小幅度的范围内,围绕K值上下波动,所以稳定型种群的数量可能突破K值,D错误。
4.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
研究人员在有水蚤的人工水域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
验,结果如下图。
下列与本实验相关的分析错误
..的是
A.本实验主要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
C.翠鸟在水蚤密度小的水域攻击三刺鱼的次数更多
D.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三刺鱼通常以浮游动物水蚤为食。
据图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水蚤密度和翠鸟的有无,因变量是三刺鱼对水蚤的进攻次数,由此可推断本实验研究三刺鱼在有无翠鸟威胁时的取食行为,故A、B项正确;翠鸟是三刺鱼的天敌,利用翠鸟模型和饥饿的三刺鱼进行实验,由实验结果可知,当没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喜欢取食高密度的水蚤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即此时饥饿的三刺鱼对高密度区的水蚤的攻击次数更多。
当有翠鸟时,饥饿的三刺鱼会转移到水蚤低密度区去捕食,即此时三刺鱼对低密度区的水蚤的攻击次数更多。
由此可推知,翠鸟的存在改变了三刺鱼的捕食策略,故C项错误,D项正确。
5.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些动物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不是内环境
B.饥饿时肝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静脉端血糖浓度较高
C.手足抽搐可能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引起的
D.稳态破坏后,细胞代谢出现紊乱且代谢强度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
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
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
A、单细胞原生动物和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可以是外界环境,A正确;
B、肝脏内血管走向为动脉进肝脏,静脉出肝脏,饥饿时肝糖原分解,静脉端血糖浓度高,B正确;
C、手足抽搐是由血浆中Ca2+过少引起的,C正确;
D、稳态破坏后,细胞代谢出现紊乱但代谢强度不一定下降,比如甲亢,D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质具有构成生物膜、调节代谢和储存能量等生物学功能
B.组成蛋白质、核酸、糖原的单体都具有多样性
C.核糖体与酶、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的合成都有关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来证明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脂质中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胆固醇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脂质中的性激素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脂质中的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A项正确;
B、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约为20种),组成核酸的单体是8种核苷酸,组成糖原的单体是葡萄糖(1种),所以组成蛋白质、核酸的单体都具有多样性,组成糖原的单体不具有多样性,B项错误;
C、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与绝大多数酶、抗体及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都有关,C项错误;
D、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该题的易错点在于:因不清楚“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是如何形成的而误选D。
事实是:就整个生物界而言,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如图表示一种酶与其对应底物,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高温导致该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B.高温下该酶失活是因其活性位点与底物不吻合
C.降低至最适温度时此酶的活性位点结构能恢复
D.酶的专一性是由酶和底物的空间结构决定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的活性受温度(pH)影响,在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最强,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PH),酶的活性降低。
高温、过酸、过碱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
A、由图可知高温导致该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A正确;
B、高温使酶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其活性位点与底物不吻合,导致酶失活,不能催化底物分解,B正确;
C、高温使酶的结构发生的改变是不可逆的,即使降低至最适温度,酶的结构也不能恢复,C错误;
D、酶的专一性是由酶和底物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酶才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8.一种角蝉幼虫和蚂蚁长期栖息在一种灌木上,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
科学家随机选取样地中一半灌木,将上面的蚂蚁捕净,另一半灌木不做处理,统计角蝉幼虫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题中食物链是灌木→角蝉→蚂蚁→跳蛛
B.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
C.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灌木
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将持续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1)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2)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3)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4)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
【详解】
A、跳蛛捕食的是角蝉,不是蚂蚁,A错误;
B、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同时蚂蚁也保护角蝉幼虫不被跳蛛捕食,所以角蝉幼虫和蚂蚁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正确;
C、蚂蚁所摄取的能量直接来源于角蝉幼虫分泌的含糖分泌物,C错误;
D、有蚂蚁时角蝉幼虫数量会增加,但是环境资源有限,不会持续增加下去,D错误。
故选B。
9.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B.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
C.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D.⑥过程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2、据表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
①⑧代表生产者和消费者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
④是光合作用,③⑤⑦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⑥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A错误;
B、疏松土壤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含量,从而加快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正确;
C、③代表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C正确;
D、⑥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所以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需要考生结合图解分析出图中各字母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再结合碳循环的过程进行解答。
10.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
B.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C.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D.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在细胞膜的外侧,蛋白质与多糖链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蛋白质功能多样性:有些蛋白质是细胞核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等。
2、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细胞边界,将细胞与细胞外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详解】
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作用密切相关,A正确;
B、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
C、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蛋白质的种类、数目不同其功能的复杂程度不同,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功能有差异,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C正确;
D、细胞膜的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D错误。
故选D。
11.在栽培二倍体水稻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6号单体植株(2N-1),该植株比正常植株少一条6号染色体。
下表为利用6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6号单体植株可由二倍体水稻经花药离体培养发育而来
B.6号单体植株体内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般有四种可能
C.分析实验结果可知,N-1型配子的活性较低,且雌雄配子的活性相同
D.6号单体植株的亲本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一定没有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正常情况下,6号单体植株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正常的和染色体数少一条的配子各占一半,6号单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的后代理论上染色体数正常的和6号单体的各占一半,但由表格信息可知,子代单体植株所占比例少于50%,说明N-1型配子的活性较低,当6号单体做父本时,子代单体植株所占比例更低,说明N-1型雄配子的活性比N-1型雌配子的活性更低。
【详解】
A、6号单体植株比正常植株少一条6号染色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经花药离体培养发育而来的是单倍体,A错误;
B、6号单体植株内存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加倍,为体细胞的二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以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内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所以一般情况下,6号单体植株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有2N-1、4N-2、N、N-1四种,B正确;
C、6号单体与正常二倍体进行正反交,子代中6号单体所占的比例小于正常二倍体所占的比例,说明N-1型配子的活性较低,且雌雄配子的活性不同,C错误;
D、产生6号单体的原因可能是其亲本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姐妹染色体移向了细胞同一极,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以二倍体水稻的染色体变异及相关杂交为背景,考查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的知识内容,突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素养。
1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群落的基本单位
D.禁止滥杀捕猎野生动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
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
A、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A正确;
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C错误;
D、禁止滥杀捕猎野生动物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CO2,吸收反射热导致温室效应
B.氟利昂的大量使用会使臭氧的分解作用大于生成作用
C.在调查某淡水区域水质时,温度一般不会作为测量的项目
D.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其pH 值可以低于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温室效应:
(1)主要成因:大量使用化学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迅速增加。
(2)影响:地球气候异常,灾难性气候增加;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沿海国家和地区可能被海水淹没。
(3)解决方法: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开发新的能源,改进能源结构,如利用风能、水能、核能。
2、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3、酸雨
(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1.6。
(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
(3)危害
①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
②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
③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
④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详解】
A、CO2分子吸收地球的反射热,减少热逸散,使地球升温,造成温室效应,A正确;
B、氟利昂的大量使用能对大气中的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且破坏作用大于其生成作用,B正确;
C、水质调查的测量项目包括温度、细菌含量、溶解氧及细菌含量等,C错误;
D、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的pH<1.6,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要求考生了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起因、危害及缓解措施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生态护坡能保障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人员选取四段某新建高速公路边坡,分别移栽不同植被(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年后四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表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是通过目测估计法进行计数的
B.与其它三段护坡相比,丁段边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与单独移栽相比,同时移栽草本和灌木更能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D.随时间的延长,四段边坡的群落演替最终都能够演替到森林阶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边坡(甲)上移栽草本,边坡(乙)上移栽灌木,边坡(丙)上移栽草本+灌木,边坡(丁)不进行移栽,与边坡丁相比,边坡甲、乙、丙的植被覆盖率高,小型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甲、乙、丙比较,边坡丙植被覆盖率最高,小型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多,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
2、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
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例如,在冰川泥、裸岩或沙丘上开始的演替。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
A、表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可通过计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计数,A错误;
B、与其它三段护坡相比,丁段边坡虽然没有移栽类别,但具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与单独移栽相比,同时移栽草本和灌木增加了物种多样性,更能提高群落结构的稳定性,C正确;
D、随时间的延长,由于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四段边坡的群落演替最终不一定会演替到森林阶段,D 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以公路边坡保护为素材,结合调查表格,考查群落演替及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理解和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结果,能结合表中信息,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15.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全球肆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A.新型冠状病毒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新型冠状病毒需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自我繁殖
C.存在于人体飞沫中的新型冠状病毒会继续繁殖,所以需戴口罩
D.新型冠状病毒与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对象都是T 淋巴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借助于活细胞才能代谢和繁殖。
常见的病毒有:艾滋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噬菌体等等。
病毒的成分包括蛋白质和核酸(DNA或RNA)。
2.类似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是单链的,所以容易发生变异。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A错误;
B、病毒都是营寄生生活,因此新型冠状病毒需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自我繁殖,B正确;
C、病毒的增殖离不开宿主细胞,离开宿主细胞后的病毒不能进行生命活动,因此存在于人体飞沫中的新型冠状病毒不会继续繁殖,但是能够存活一定的时间,具有传染能力,C错误;
D、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寄生在肺部细胞中,D错误。